2024年6月15日 星期六

133-忍辱非苦行 更勿戒禁取見

 

忍辱非苦行 更勿戒禁取見

*   *   *   
[註]:
*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解釋佛學最正確最安全的,還是以經解經,以佛法解釋佛法。」聖嚴法師〈學佛群疑〉
*《維摩詰經》〈方便品第二〉說:維摩詰大士「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
*「忍為一切出家之力。能伏諸惡。能於眾中現奇特事。忍能守護令施戒不毀。忍為大鎧眾兵不加。忍為良藥能除惡毒。忍為善勝。於生死險道安隱無患。忍為大藏。施貧苦人無極大寶。忍為大舟。能渡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行忍之人。視前罵辱者如父母視嬰孩。見其瞋罵益加慈念愛之踰深。又復自念。彼人加惡於我。是業因緣。前世自造今當受之。若以瞋報更造後苦何時解已。若今忍之永得離苦。是故不應起瞋。」出自〈大智度論〉卷第三十。
*「到達無諍的程度時,就成了八風吹不動,即斥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八種現象,無一不能忍的境界。所以,解脫的菩薩稱為已得無生法忍。」出自聖嚴法師〈學佛群疑〉P-176。
*「羼提秦言忍辱。忍辱有二種。生忍法忍。菩薩行生忍得無量福德。行法忍得無量智慧。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得如所願。」又說:「菩薩其心能忍,不愛敬養眾生,不瞋加惡眾生,是名生忍。」出自〈大智度論〉卷第十四。
*「若菩薩能觀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不共非不共。如是觀諸法於三界得脫。不以空不以非空。一心信忍十方諸佛。所用實相智慧無能壞無能動者。是名無生忍法。無生忍法即是阿鞞跋致地。復次。入菩薩位是阿鞞跋致地。過聲聞辟支佛地亦名阿鞞跋致地。」出自〈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
* 何為「阿鞞跋致」:修菩薩行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五十二階位。其中十地的第六地為「離欲地」。已斷欲界下三品之修惑,畢竟離欲惑之位,即不還果之位。十地的第七地為「已辦地」,指斷盡上二界之修惑,更無所斷,即証了阿羅漢果。故此第七地以前還可能會退失轉變,梵語稱為「鞞跋致」。七地及以上菩薩已證得無生法忍,已斷除一切煩惱業障,不再退轉,稱為法身菩薩或無生菩薩,也就是「無生法忍菩薩」。此地梵語稱為「阿鞞跋致」(Avinivartanīya)。「七地」是個分水嶺。這裡要留意的是,會退轉不等於已退轉,僅指其會有退轉的可能。
*〈大智度論〉二十二說:「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羅剎鬼戒、聾戒。如是等戒智所不讚,唐苦無善報。」
*〈俱舍論〉十九說:「有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有士夫補特伽羅,受持牛戒鹿戒狗戒,便得清淨解脫出離。永超眾苦樂,至超苦樂處。」
*《因果經》載:「即於尼連禪河側,靜坐思惟,觀眾生根,宜應六年苦行而以度之,思惟之已,便修苦行,於是諸天奉獻麻米,太子為求正真道故,淨心守戒,日食一麻一米。」
* 關於釋迦世尊最初也曾學古梵志一樣在深山修苦行的經歷。〈大智度論〉說:「諸外道等信著苦行。若佛不六年苦行,則人不信。言是王子慣樂不能苦行,以是故佛六年苦行。」出自〈大智度論〉卷三十八。
* 法鼓山惠敏法師在〈拖死屍是誰〉中,舉虛雲老和尚(1840-1959)年輕時的故事說:虛雲十九歲在福州鼓山湧泉寺出家,次年受比丘戒。二十八歲時,「有感古德為法忘軀之苦行,心嚮往之,故盡散衣物,僅一衲一褲一履一簑衣一蒲團,再到後山巖洞三年苦行。」1870年三十一歲,前往天台華頂峰龍泉庵頂禮融鏡老法師。那時虛雲因「棲息山巖洞中」長年苦行,披頭散髮衣不蔽體,成個野人樣。「融鏡老法師顧視良久,問︰『你是僧耶?道耶?俗耶?』 回答︰『僧』。老法師又問︰『受戒否?』 回答︰『已受具』。老法師再問︰『你這樣試有多久?』予略述經過。老法師又問︰『誰教你如此做?』回答︰『因見古人每多苦行成道,故此想學。』於是老法師開示︰『你知道古人持身。還知道古人持心否?觀你作為近於外道,皆非正路,枉了十年功夫。巖棲谷飲,壽命萬年,亦不過如《楞嚴經》中所說十種仙之一,去道尚遠。即進一步證到初果,亦不過自了漢耳。若菩薩發心,上求下化自度度人,出世間不離世間法。你勉強絕粒,連褲子都不穿,未免顯奇立異。又何怪功夫不能成片呢?』虛雲被老法師痛處一錐,直透到底,於是再頂禮求開示。老法師說︰『我教你,若聽,在這裡住。不聽,任去。』虛雲禪師答︰『特來親近,焉敢不聽。』老法師即贈送衫褲衣履,令剃髮沐浴,作務去。並且教他看『拖死屍是誰』的話頭。虛雲禪師從此試吃粥飯及學天台教觀,勤勞作務,很得到老法師的嘉許,並得其啟發。」虛雲和尚後來終于成了一代宗師。〈人生雜誌263期〉
*「大迦葉」是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大富長者之子,婆羅門種姓。其父母祈禱於畢波羅樹神而生迦葉,故名「畢波羅」。「迦葉」是姓,為別於其他姓迦葉者,因其在釋尊弟子中年紀最長而稱「大迦葉」。迦葉原學拜火外道,釋尊成道第三年度他為弟子,據傳他跟釋尊學法八天就證阿羅漢果。經論中有關大迦葉的傳說故事很多,因為大迦業修的是十二頭陀行,少欲知足住野外,長年著糞掃衣,托缽乞食,所以身形枯槁衣著破爛,但受到釋尊的高度讚揚,而稱為「頭陀第一」。
* 「大迦葉」的梵文拉丁拼音是 Mahā Kāshyapa,漢語略譯為「摩訶迦葉」。此「葉」字是音譯而非意譯,故此應讀為shè (社),「大迦shè」。此「葉」和春秋時的「葉公好龍」(ㄕㄜˋ ㄍㄨㄥ ㄏㄠˋ ㄌㄨㄥˊ- shè gōng hào lóng) 的「葉」是同一讀音。「葉公」姓沈名諸梁字子高,是春秋時楚國的大夫,食邑於葉(今河南葉縣)。後世子孫遂以邑為姓,改姓葉。因此「葉國」原是諸侯國名,國主「葉公」原姓沈。
* 《佛說十二頭陀經》說:「佛告迦葉。比丘遠離二著形。心清淨行頭陀法。行此法者有十二事。一者在阿蘭若處。二者常行乞食。三者次第乞食。四者受一食法。五者節量食。六者中後不得飲漿。七者著弊納衣。八者但三衣。九者冢間住。十者樹下止。十一者露地坐。十二者但坐不臥。」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此迴向文出自《法華經》〈化城喻品〉。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