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6日 星期日

《佛說受歲經》

《佛說受歲經》
──西晉竺法護譯──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羅閱祇迦蘭陀竹園。與大比丘眾俱受歲。彼時。尊者大目揵連告諸比丘。諸賢。比丘受歲者。君當說君當教授。君當教誡君當愛念。謂第一故。何以故諸賢。或有人反戾難教與惡法俱。謂梵行者。亦不說亦不教授亦不教誡亦不愛念。彼人謂第一故。云何諸賢。反戾難教。謂梵行與俱者。亦不說亦不教授。亦不教誡亦不愛念。彼人謂第一故。
        此諸賢。或一人惡求與惡求俱。諸賢。謂彼人惡求與惡求俱者。此法反戾難教。如是染欲瞋恨慳嫉不捨諛諂幻。無羞無恥恚結口言恚結。比丘語已還報其言。比丘語已向多人說。比丘語已而誹說。各各有所說而外說之。瞋恨結而廣與惡知識俱與惡伴俱。不知恩潤不知反復。諸賢。謂彼人不知恩潤無反復者。此反戾難教。是為諸賢。反戾難教法。謂梵行與俱者。亦不說亦不教授。亦不教誡亦不愛念。彼人謂第一故。
        此諸賢。比丘當自思量。諸賢。謂彼人者惡求與惡求俱。是我所不念。我若惡求與惡求俱。他亦不念我。比丘作等觀當莫惡求。當作是學。如是染欲瞋恨慳嫉。不捨諛諂幻。無羞無恥恚結口言恚結。比丘語已還報其言。比丘語已向多人說。比丘語已而誹說。各各有所說而外說之。瞋恨而廣與惡知識俱與惡伴俱。不知恩潤不知反復。諸賢。謂彼人不恩潤無反復者。我所不愛。我若不恩潤。無反復者他亦不念我。比丘當等觀。當莫為無反復當學。諸賢。若比丘未受歲。君說君當教授。君當教誡君當愛念。謂第一故。何以故。諸賢。或有人無反戾與教法俱。謂梵行與俱者當為說當為教授。當為教誡愛念。彼人謂第一故。云何諸賢。無反戾與教法俱。謂梵行與俱者。當為說當為教授。當為教誡愛念。彼人謂第一故。
        此諸賢。或一人無惡求不與惡求俱。謂諸賢。彼人無惡求不與惡求俱者。此法無反戾如是不染欲。不瞋恨不慳嫉不諛諂幻。不無羞不無恥無恚結。口不言恚結。比丘語已不還報言。比丘語已不向多人說。比丘語已不誹說。各各有所說不外之。不瞋恨而廣之。不與惡知識俱不與惡伴俱。不無恩潤不無反復。諸賢。謂彼人此與教法俱。是為諸賢不反戾與教法俱。梵行與俱者。當為說當為教授。當為教誡愛念。彼人為第一故。
        此諸賢。比丘當自思量。諸賢。謂彼人無惡求不與惡求俱者。是我所念。我若無惡求不與惡求俱者。他亦念我。比丘作等觀當莫惡求。當作是學。如是不染欲不瞋恨不慳嫉不捨不諛諂幻。不無羞無恥。無恚結口不言恚結。比丘語已不還報言。比丘語已不向多人說。比丘語已不誹說。各各有所說不外之。不瞋恨而廣之。不與惡知識俱不與惡伴俱。不無恩潤不無反復。諸賢。彼人不無恩潤不無反復者。我所愛念。我若不無恩潤不無反復者。他亦愛念我。比丘作等觀。不無恩潤不無反復。當作是學。
        此諸賢。比丘觀已多有所益。我為住惡求與惡求俱。當不惡求與惡求俱。此諸賢比丘觀而知。我住惡求與惡求俱。彼當不喜悅。彼便進欲止。
        此諸賢。比丘觀而知。我當不住惡求與惡求俱。彼便喜悅清淨白。佛世尊境界行。見已樂行。猶若諸賢。有眼之士持極淨鏡自用觀面。
        此諸賢。有眼之士自見面塵垢便不喜悅。彼便進欲除此垢。諸賢。有眼之士不自見面有塵垢。彼便悅喜清淨。自見已樂行。如是諸賢。比丘觀而知。我為住惡求與惡求俱。彼進欲止。
        此諸賢。比丘觀而知。我當不住惡求不與惡求俱。彼便喜悅清淨白。佛世尊境界住。見已樂行。如是住染欲。不住不染欲。如是住瞋恨。不住不瞋恨。如是住慳嫉不捨。不住不慳嫉不捨。如是住諛諂幻。不住不諛諂幻。如是住無羞無恥。不住不無羞不無恥。如是住恚結口言恚結。不住不恚結口言恚結。比丘語已還報其言。不住比丘語已不還報。比丘語已向多人說。不住比丘語已不向多人說。比丘語已而誹說。不住比丘語已不誹說。各各有所說而外說之。不住各各所說不外說之。瞋恨不住不瞋恨。而廣與惡知識俱與惡伴俱。不住不與惡知識俱。不與惡伴俱。不知恩潤不知反復。不住不無恩潤不無反復。
        此諸賢。比丘觀而知。我住不知恩潤不知反復。彼便不喜悅。彼便進欲止。此諸賢。比丘觀而知。我住不無恩潤。住不無反復。彼便喜悅清淨白。佛世尊境界行。自見已樂行。猶若諸賢。有眼之士持清淨鏡自照面。此諸賢。有眼之士自見面有塵垢。彼便不喜悅便進欲止。
        此諸賢。此有眼之士不自見面有塵垢。彼即喜悅清淨。自見已樂行。如是諸賢。比丘觀而知住不恩潤反復。彼便不喜悅即進欲止。
        此諸賢。比丘觀而知。當我住不無恩潤不無反復。彼便喜悅清淨白。佛世尊境界行。自見已樂行。樂行已悅喜。悅喜已身信行身。信行已知安樂。安樂已意定。意定已知如真見如真。知見如真已無厭。無厭已無染。無染已解脫。解脫已得解脫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知如真。
        賢者目揵連如是說。彼諸比丘聞尊者目揵連所說。歡喜而樂。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原註]:
        此經丹藏則名受歲經。而丹有宋無。宋藏則名受新歲經。而宋有丹無。按二經皆云法護譯。名雖少似義乃大別。則未知其孰是孰非。又何二藏互有無耶。今按開元錄重譯錄中容函之內。有受歲經竺法護譯云。與中阿含經第二十三卷初同本異譯。單譯錄中竟函之內。有新歲經竺曇無蘭晉云法正譯。注中有云。中含大本無此等經故編於此。今撿丹受歲經。與彼中含二十三卷大同。則真是容函重譯受歲經耳。宋本受新歲經。與彼中含全別。而與竟函名新歲經者。在文雖異大旨無殊。似是彼經之異譯耳。然今此容函宋藏受新歲經。與彼竟函新歲經。以為單譯耶。則何有廣略之殊譯人之異。又此何編於重譯中耶。以為重譯耶。則彼何列于單譯中耶。此須待勘。今且欲類聚以待賢哲。故移受新歲經編于竟函。此容函中取此丹藏經。為真本焉。

*   *   *   *   *   *   *
[註]: 
*《佛說受歲經》中阿含《比丘請經》之別譯。
*「受歲」:《增壹阿含經·善聚品》說:「佛告阿難曰。汝今於露地速擊揵椎。所以然者。今七月十五日是受歲之日。」
* 出家人於夏季安居修學完畢,便增一法臘,故稱「受歲」。也就是比丘的「法臘」或「戒臘」,以每年七月十五日增一歲。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