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衣袈裟和祖衣
* * *
[註]:
*本視頻供養三寶。迴向同修善知識。一燈燃點萬千燈!
*「缽」梵文是Pātra。指僧尼乞食用的如碗一樣食具。一般有木製或陶瓷或金屬製的等等。
*「袈裟」Kasāya,梵文是指壞色、不正色。也就是非鮮豔之色,亦稱染色。是指出家人的法衣,僧衣。
*「似黑」是如黑泥之色,緇色。「似青」是銅青之色。「似赤」是以木蘭樹的皮染的多赤少黑之色,中土稱木蘭色。
總之是不鮮艷的濁色,故稱為「染衣」。
*「木蘭色」是赤而帶黑之色。類似深棕色、咖啡色、褐色。用木蘭樹的皮榨汁染製的法衣,稱木蘭衣。
*「袈裟」有大中小三件,合稱為「三衣」(Tricivara)。
小者「五條」,稱為「安陀會」(Antavāsa),是由五條布片縫合而成的內衣或貼身衣,工作時用。
中者「七條」,稱「馥多羅僧伽」(Uttarāsanga),是由七條布片縫合而成的上衣,禮佛或布薩時用。
大者「九條」,稱「僧伽梨」(Sanghāli),是用九條或十五條布片縫合而成的正装大衣衣,出外大場面時用。住持穿的亦稱為「祖衣」。
* 受戒之師稱為「和尚」。年長德高的和尚稱為「大和尚」。
*「海青」原是一種大鵰,亦稱為鷲,俗名「海東青」。古代吳中方言稱廣袖的衣為「海青」,形容其如海東青鳥展翅。
*「金花折風帽,白馬小遲迴。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出自李白〈高句麗〉。
*「縵衣」(Patta)是無福田相的袈裟。整幅不剪裁或僅用兩幅布縫製。原為沙彌沙彌尼和受在家菩薩戒的優婆塞優婆夷著的法衣。
* 受「菩薩戒」時唱誦:「善哉解脫服,缽吒禮懺衣,我今頂戴受,禮佛求懺悔。」這「缽吒」就是Patta的梵音,實指「縵衣」。
* 佛教的僧衣為「染衣」或「衲衣」。故此原「祖衣」不應該是紅色的。「傳衣缽」含有傳法傳位之意。但自六祖惠能之後,「祖衣」已不再傳承。
*《壇經》中五祖傳衣缽給六祖時,交待說:「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故此六祖之後,中土不再傳「祖衣」。至少禪宗在六祖以後,傳祖衣是不如法的。出自《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
* 現今漢傳佛教界舉行大法會,各路和尚都披「紅袈裟」。甚至在其紅袈裟繡上某些圖案,與原始佛教比丘的「染衣」成了鮮明的對比。是否如法,應由僧團依律去判定。
*「頭陀十八物」包括鍚杖、鉢、經律、佛像、菩薩像、楊枝、澡豆、三衣、瓶、坐具、香爐、奩、灑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
* 古時「楊柳枝」用以刷牙。「澡豆」是當肥皂洗涤用。
*《舍利弗問經》載:「舍利弗言。云何於訓戒中令弟子偏袒右肩。又為迦葉村人說。城喻經云。我諸弟子當正被袈裟。俱覆兩肩。勿露肌肉。使上下齊平。現福田相。行步庠序。又言。勿現胸臆。於此二言。云何奉持。佛言。修供養時。應須偏袒以便作事。作福田時。應覆兩肩現田文相。云何修供養。如見佛時。問訊師僧時。應隨事相。若拂床若掃地。若卷衣裳。若周正薦席。若泥地作華。若揵高足下。若灑若移種種供養。云何作福田時。國王請食。入里乞食。坐禪誦經。巡行樹下。人見端嚴有可觀也。」
*〈釋氏要覽〉載:「舍利弗問經云,於何時披袒,佛言,隨供養時應偏袒,以便作事故,作福田時應著兩肩,現福田相故。」又說:「律云,一切供養皆偏袒,示有便於執作也。」可見一般披袈裟時,偏袒右肩只為工作方便,非工作時則應覆蓋兩肩,整齊以「現福田相」。因「偏袒」是為便於工作,故亦有表示謙卑恭敬「聽命使役」之意。
*《大集譬喻王經》上卷載:「命者奢利弗(舍利弗)從座而起。一肩優多羅僧伽作已。右膝著地合掌白言。」此亦說明了禮佛時是穿「三衣」的中衣「優多羅僧伽」(馥多羅僧伽)。起身後才「一肩」(偏袒)。
*「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出自《六祖壇經》〈機緣品第七〉。
* 聖嚴法師〈論僧衣〉說:「今日的中國出家人所用的拜具,在律中是沒有根據的。拜的時候,最恭敬者乃是五體投地,否則即為我慢禮。後世中國比丘,竟用一塊布先將地上鋪好,美其名為「展具」,並以展的面積越大,越能將禮拜者的全身承受於拜具之上,越是莊嚴隆重,其實嚴格的要求起來,這是屬於我慢禮的一類了。」
* 如今寺廟都置了坐具讓人墊膝或頭。拜佛都怕弄髒了褲子和額頭,那是傲慢心態。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此迴向文出自《法華經》〈化城喻品〉。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