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5日 星期三

023-我與無我

 


我與無我

*本視頻供養三寶。迴向同修善知識。一燈燃點萬千燈!
*〈成唯識論〉(Vijnānamātrasiddhishāstra) 簡稱〈唯識論〉。是護法等古印度十大論師對世親的〈唯識三十頌〉所作註釋。唐玄奘以護法的觀點為主,糅合諸家學說而譯成漢語。為「唯識宗」的論典之一。玄奘的弟子窺基又撰寫《成唯識論述記》。
*「我」(Ātman)梵文原意是起主宰作用。
*「我所」指我所有的,包括周圍所有的一切事物。
*「無我」(Anātman) 並不是「我」或「業識」消失了,而僅是轉化了,「轉識成智」了。
*「業」是Karman「羯磨」。指身語意之一切行為造作,起心動念,無論善惡或無記,都稱為「業」。
*《菩薩處胎經》是姚秦弘始年間(西元399至416)竺佛念所譯出《菩薩瓔珞經》《十住斷結經》《出曜經》《菩薩處胎經》《中陰經》等五部中的一部經。
*《大毘婆沙論》全稱《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Abhidharma Mahāvibhāṣā Śāstra),又稱《阿毘達磨發智大毘婆沙論》等。是「說一切有部」的論典。
*索甲仁波切說:「無我的原則並不是說原先有一個自我,然後佛教再來掃除它。相反的,它的意思是一開始就沒有自我。體悟到這一點,才能稱為『無我』。」出自〈西藏生死書〉P-163。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出自巴厘文《中部經》《雜部經》。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此迴向文出自《法華經》〈化城喻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