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2日 星期一

017-三衣六物


三衣六物

*本視頻供養三寶。迴向同修善知識。一燈燃點萬千燈!
*「缽」是指僧尼乞食用的如碗一樣食具「缽多羅」(Pātra)。一般有木製或陶瓷或金屬製的等等。
*「袈裟」(Kasāya)是出家人的法衣,僧衣。
*「似黑」是緇色,如黑泥之色。「似青」是銅青之色。「似赤」是以果實染的多赤少黑之色,中土稱木蘭色。
總之是不鮮艷的濁色,故稱「染衣」。
*「袈裟」有大中小三件,合稱為「三衣」(Tricivara)。
小者「五條」,稱為「安陀會」(Antavāsa),是由五條布片縫合而成的內衣或貼身衣,工作時用。
中者「七條」,稱「馥多羅僧伽」(Uttarāsanga),是由七條布片縫合而成的上衣,禮佛或布薩時用。
大者「九條」,稱「僧伽梨」(Sanghāli),是用九條或十五條布片縫合而成的正装大衣衣,出外時用。
*「海青」原是一種大鵰,亦稱為鷲,俗名「海東青」。古代吳中方言稱廣袖的衣為「海青」,形容其如海東青鳥展翅。李白詩句:「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因中土佛教的法衣是廣袖,故俗稱「海青」。
*「縵衣」(Patta)是無福田相的袈裟。整幅不剪裁或僅用兩幅布縫製。原為沙彌沙彌尼和受在家菩薩戒的優婆塞優婆夷著的法衣。
*受「菩薩戒」時唱誦:「善哉解脫服,缽吒禮懺衣,我今頂戴受,禮佛求懺悔。」這「缽吒」就是Patta的梵音,實指「縵衣」。
*佛教的僧衣為「染衣」或「衲衣」。故此原「祖衣」不應該是紅色的。「傳衣缽」含有傳法傳位之意。自六祖惠能之後,「祖衣」已不再傳承。
*《壇經》中五祖傳衣缽給六祖時,交待說:「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故此六祖之後,中土不再傳「祖衣」。出自《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
*現今漢傳佛教界舉行大法會,各路教團住持和尚都披「紅袈裟」。甚至在其紅袈裟繡上某些圖案,與原始佛教比丘的「染衣」成了鮮明的對比。是否如法,那要僧圑自己去判定。
*「頭陀十八物」包括鍚杖、鉢、經律、佛像、菩薩像、楊枝、澡豆、三衣、瓶、坐具、香爐、奩、灑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
*古時「楊柳枝」用以刷牙。「澡豆」是當肥皂洗涤用。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此迴向文出自《法華經》〈化城喻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