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4日 星期三

果燦讀《壇經》〈宣詔品第九〉

9-果燦讀《壇經》〈宣詔品第九〉

《六祖法寶壇經 》
── 宗寶 整理 ──

        〈宣詔品第九〉

[經文]:

        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詔云。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二師推讓云。南方有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
        薛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
        師云。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意。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   *   *

「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坐」不僅是姿勢,而是指心態。如果僅是為打坐而打坐,那就是「磨磚做鏡」,是執著。故大師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坐」的是心,心不動就是「坐」。行、吃、坐、臥,都可以「修禪」,並不一定要盤腿坐在蒲團上。就算面壁打坐,但心猿意馬,那也不是「坐」。故《法華經》說:「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經云」:
是指《金剛經》所說:「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大師在上品已說過:「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神龍」:
「神龍」指唐中宗李顯的神龍元年(西元705年)。「上元日」是元月十五,中元節。

「安秀二師」:
「安秀二師」指嵩嶽慧安和神秀。兩師於武后稱帝時,被召入內道場供養,被稱為「兩京法王,三帝國師」。

「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
薛簡所舉「一燈燃百千燈」及大師所引「法無有比,無相待故」,皆出自《維摩詰經》,即《淨名經》。
《維摩詰經》〈菩薩品〉中,魔宮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止於魔宮?」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
《維摩詰經》〈弟子品〉中,大目犍連告訴世尊佛陀。有一次,他在毗耶離大城為諸居士說法,當時維摩詰經過對他說:「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法無去來,常不住故。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心,讚於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經文]:

        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
        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
        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表奏師語。
        其年九月三日。有詔獎諭師曰。師辭老疾。為朕修道國之福田。師若淨明。托疾毘耶。闡揚大乘傳諸佛心。談不二法。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朕積善餘慶宿種善根。值師出世頓悟上乘。感荷師恩頂戴無已。并奉磨衲袈裟及水晶缽。勅韶州刺史修飾寺宇。賜師舊居為國恩寺。

*   *   *

「煩惱即是菩提」:
見〈般若品〉條。

「明與無明,凡夫見二」:
自性為愚癡煩惱遮蔽為「無明」。智慧破除愚癡煩惱為「明」。
《維摩詰經》〈不二法門品〉中,諸菩薩各舉「入不二法門」。電天菩薩說:「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大師說:「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本自無生,今亦不滅」:
大師說:「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故說「不生不滅」。
上舉《維摩詰經》〈不二法門品〉中,法自在菩薩說:「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佛法本在自性中,佛道並不是先設一個目標,然後再去破它滅它。上面〈機緣品〉舉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中說:「無我的原則並不是說原先有一個自我,然後佛教再來掃除它。相反的,它的意思是一開始就沒有自我。體悟到這一點,才能稱為『無我』。」

「無生法忍」:
以上法自在菩薩所提「無生法忍」。「忍」Ksānti,梵音「羼提」。
「忍」分「生忍」和「法忍」。〈大智度論〉說:「無生忍法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又說:「菩薩住無生忍法,得諸法實相。」聖嚴師父說:「對於內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等不著,於外六塵的色、聲、香、味、觸、法能不受,稱為法忍。如能遇迫害而不瞋,受供養而不喜,既無能受的我,也無使我接受的他,能達如此,則稱生忍。」(學佛群疑P176)
能安忍於一切順逆之境而不喜不瞋,稱為「生忍」,就是「眾生忍」。「生」指的是眾生,也就是能安忍的那個人。「法忍」亦稱「無生忍」或「無生法忍」。指安住於無生無滅之理而不動,於諸法實相中信心堅定而不動搖。
七地以上菩薩,已證得無生法忍,已斷除一切煩惱業障,不再退轉,稱為法身菩薩或無生菩薩,也就是「無生法忍菩薩」。因其清淨之身已非色身,故稱為妙行法性生身。

「師若淨明,托疾毘耶」:
這是將六祖惠明大師比做維摩詰居士。「淨明」即「淨名」。
「毘耶」指維摩詰所居古印度毘耶離城。時,佛在毘舍離城菴摩羅園為城中五百長者之子說法,維摩詰特意稱病不往,使佛遣諸比丘菩薩(為首者文殊菩薩)來探病。維摩詰就借解答諸比丘菩薩所問而說法。主要是當時維摩和文殊的對話,就是《維摩經》的主要內容。
在此將大師「辭疾」和維摩詰「托疾」相比。

「有詔獎諭」:
唐中宗朝廷下詔書褒獎。 

「積善餘慶」:
指〈易傳〉所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磨衲袈裟」:
「袈裟」Kasāya,僧衣,出家人的法衣。避青、黃、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似黑、似青、似赤的雜色。似黑是緇色,如黑泥之色。似青是銅青之色。似赤是以果實染色,中土稱木蘭色,是多赤少黑之色。總之是不鮮艷的濁色,故稱染衣。另有以他人丟棄的舊衣、破布片等,拼湊補衲而成的百衲衣,稱為糞掃衣,或衲衣衲袈裟,為修頭陀行的高德比丘的法衣。
皇帝所賜當然不會是「糞掃衣」,但質料太名貴,又不合僧衣的儀軌要求,故必須經過「磨涅」,象徵性的磨礪熏染,把新衣人工弄成舊衣,稱為「磨衲袈裟」。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