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
──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
〈法供養品第十三〉
[經文]:
爾時。釋提桓因於大眾中白佛言。世尊。我雖從佛及文殊師利聞百千經。未曾聞此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經典。如我解佛所說義趣。若有眾生聞是經法。信解受持讀誦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況如說修行。斯人即為閉眾惡趣開諸善門。常為諸佛之所護念。降伏外學摧滅魔怨。修治菩提安處道場。履踐如來所行之跡。世尊。若有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者。我當與諸眷屬供養給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是經處。我亦與諸眷屬。聽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當令生信。其已信者當為作護。
* * *
「法供養品」:
「供養」有多種。一是「資財供養」,也可稱為利供養,就是以財寶食物衣物供養等。二是「法供養」,就是修行佛法以及弘法利生,也包括對佛的恭敬讚歎等,甚至合掌問訊,一句「阿彌陀佛」也是供養。通常以香花、果品、明燈、珠寶等供養佛菩薩。以香花、果品、明燈、衣物、飲食等供養亡靈。以袈裟、飲食、錢財、醫藥等供養僧尼。
慈恩〈法華玄贊〉說:「進財行以為供,有所攝資為養。」《法華經》〈法師品〉載:「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肴饌、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
「供養」是要出自內心的,虔誠的,並不僅僅是供養品的價值。佛經裡有一個故事:在佛陀住世時,有一位老女乞丐,她經常看到人們供養佛陀和他的弟子,她也希望有能力去供養佛陀,但她一貧如洗。有一天她行乞得到一個小錢,她就拿去買油,雖然這一個小錢並不夠買油,但當油商知道她是要買油供養佛陀時,就把油給了她。老女丐就拿油到佛陀住的道場去點燈供養佛。第二天清早,佛陀的弟子目犍連清理油燈時,發現所有的燈油都燒完了,唯獨女丐那盞油燈還亮著。天已亮了,目犍連試圖吹滅那盞燈,可是他試了很多種方法都不能把燈弄熄。佛陀就對目犍連說:那盞燈是以最虔誠的清淨心供養的,它的功德大到無可比量,你就是拿一切大海的水,也不能澆滅它。後來佛陀給那老女丐授記,說她將來必定成佛,號「燈光佛」。同樣是供養佛,富有的人可以用一整車的財物,但那不過是他所有的一小部份,雖有功德,但有限。老乞丐雖然僅供養一小盞燈,卻是她的所有,功德無量。
我們常見經論中說,某菩薩於多少多少劫,供養了多少多少佛。那麼一般初發菩提心的行者,至何年何月才能供養如此多佛?其實我們能「受持讀誦,如說修行」佛經,並解經印經或為他人說,就是等於「廣為流布」佛的教法,就等同是供養了三世諸佛,這是最高境界的法供養。前面說過,唸佛名號也是供養佛。
上面《法華經》提到「作諸伎樂」,就是以音樂舞蹈讚歎供養佛,這也是現今佛教界應重視的事。經論中有不少形容「天樂齊鳴」「異香滿室」「天女散華」等等場面,這是對佛的讚歎,是莊嚴佛事。外道都有「唱詩歌咏」之舉,為什麼某些佛教團體,不僅把自己扮成「清教徒」,甚至非得把佛堂搞得陰森恐怖?這對學佛修行有何好處?那怎麼「如法」?
「釋提桓因」:
「釋提桓因」是天帝釋的梵名,是「釋迦提桓因陀羅」的略稱。見〈佛國品第一〉之「天帝釋」條。
「信解、受持、讀誦……修行」:
《六十華嚴經》〈賢首菩薩品〉說:「信爲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俱舍論〉說:「信者令心澄淨。」〈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學佛,最首要的是「信」,堅信佛所說,信因緣業報,信自己終會明心見性證得無生法忍。雖然「信」也是執著,但對我們凡夫俗子來說,入門有這「信方便」,才能對學佛産生興趣和動力,才能在看似深奧的佛典中找到坦途。《金剛經》說:「一念生淨信者」,「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凡衆並非一定要精通「三藏」才能學佛修行,首先是要努力超越「知解信徒」的境界,努力做到「信解、受持、讀誦、如法修行」,「知苦斷集」「自性自度」,不論根基深淺,只要方向正確,沿此軌道走去,相信總有一天會「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必會渡到涅槃的彼岸。我們是學佛的知見,行菩薩所行,不可自設藩籬,不可輕慢新學,更應打破一切宗派的門坎,所有防礙修行的,都應該一律視爲魔障。
佛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即為供養去來今佛。」「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於彼。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緣福不可量。」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經文]: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說。吾助爾喜。此經廣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即為供養去來今佛。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來滿中。譬如甘蔗竹𥯤稻麻叢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一劫或減一劫。恭敬尊重讚歎供養奉諸所安。至諸佛滅後。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寶塔。縱廣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剎莊嚴。以一切華香瓔珞幢幡伎樂微妙第一。若一劫若減一劫而供養之。於天帝意云何。其人植福寧為多不。釋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億劫說不能盡。佛告天帝。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於彼。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緣福不可量。
* * *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來滿中」:
「如來」是徧滿虛空,無處不在的,故說「滿中」,就是徧滿三千大千世界之中,猶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那樣。在古代的印度,這些植物隨處都在。
「三千大千世界」,見〈佛國品第一〉之「大千世界」條。
「全身舍利」:
「舍利」(Shārira)有三種意思:其一是指印度一種善鳴的鶖鳥。其二是指聖人入滅後的遺體 (全身舍利),或遺體火化後留下的晶瑩堅固之珠子 (碎身舍利)。其三是指一切佛的經卷。
〈智度論〉說:「經卷是法身舍利。」「碎身舍利」分三種﹕黑色稱「髮舍利」;赤色稱「肉舍利」;白色稱「骨舍利」,遺骨梵語稱為「馱都」(Dhātuyo)。
《金光明經》〈捨身品〉載:「是舍利者,即是無量波羅蜜功德所重……舍利乃是無量戒定慧香之所薰馥,甚難可得,最上福田。」此是指火化後留下的晶瑩堅固的「舍利子」。佛陀火化後留下的舍利稱「佛舍利」,是佛門至寶,應建塔供養,頂禮朝拜,視為聖物。故說:「以一一全身舍刊,起七寶塔……。」
除了佛舍利,高僧或有一定修為的凡夫死後火化,也會出現舍利,但並不像佛舍利那樣金剛不壞。另外,歷史上也有憑虔誠祈求而得舍利的記載。
聖嚴師父說:「凡是修定,或是凝心攝心而達到修身目的的人,燒了會有舍利子。通常說,要修持戒定慧三學的人,才有舍利子。但是舍利子本身是人體分泌物的結晶和凝結,它有若干程度的神聖和神秘,為佛教徙所重視,但未必是佛教徙的大事,解脫生死才是根本大事。因為這還是屬於界內色身的變現,終究不出於無常的範圍。」(學佛群疑P137)故在釋迦世尊入滅火化之後,大迦葉尊者是急著招集五百大阿羅漢,「結集」佛的法身舍利,而由得其他人去爭奪佛的肉身舍利。
《長阿含經》載,阿難在佛陀臨涅槃前,曾詢問該如何處理佛陀身後事。佛陀告知應以轉輪聖王的葬禮焚化。遺下舍利須起塔廟供養。以後佛舍利塔處,即有佛之法身。釋迦世尊在拘戶那揭羅城的梭羅樹下涅槃,荼毗後留下手指骨、牙齒、頭蓋骨,以及為數不少的紅、白、黑等晶瑩「舍利」。當時鄰近的國王聞訊,派兵欲來爭奪舍利,後依一位婆羅門的建議,將舍利分為八分,由各國各自攜回建塔供養。
據法門寺出土的《誌文碑》戴:佛入滅兩百年後,摩揭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統一印度,立佛教為國教。發掘出當年八王所修建佛塔中的佛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派僧眾帶著舍利及佛經到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以弘揚佛法。
據傳,當時西域梵僧釋利房等十八人,帶著包括佛指靈骨在內的十九份佛陀舍利,經過三年長途跋涉來到當時中土的秦國,時為西元前242年。到了中土後釋利房等認為當時因緣未合,故將所帶來的佛陀舍利暫埋於美陽。至東漢垣帝時,藏有十九枚佛陀舍利的長頸壺及記載翔實的梵文青磚等,被東漢安息高僧安世高所尋獲,桓帝下旨於全國十九處建塔供奉。包括歧山南塔、會稽鄮縣塔、金陵長幹塔、青州東城塔、河東蒲板塔、瓜州東古塔、沙洲大乘寺塔、涼州姑臧塔、洛州故都西塔、甘州刪丹縣塔、晉州霍山南塔、代州城東古塔、益州福感寺塔、晉源縣塔、鄭州超化寺塔、懷州妙樂寺塔、並州敬名寺塔、榆社縣塔、魏州臨黃縣塔等十九座舍利寶塔。其中歧山南塔便是在地宮發現佛指舍利的,今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古稱阿育王寺的舍利寶塔。
1987年4月佛誕,在清理倒塌的法門寺南塔的塔基時發現地宮,並發現珍藏的佛指舍利及一大批珍貴文物,轟動海內外。這枚佛指,據說是現存唯一佛指,被譽為世界第九奇跡。2002年2月及2004年5月,佛指舍利分別應臺港佛教團體所請,在臺灣和香港安奉,供民衆朝拜。
佛牙佛指或佛骨舍利原本有數枚,經二千多年,至今據知佛指僅在法門寺的一枚。佛牙則有在斯里蘭卡坎底市的馬拉噶瓦佛寺一枚,北京西山八大處一枚,台灣佛光山一枚。佛舍利子則尚存多顆,斯里蘭卡存多顆,浙江寕波阿育王寺有一顆,香港大嶼山天壇大佛有一顆,等等。
「佛舍利」對佛門弟子是非常珍貴的,但據載在西元1964年,台灣有人將過去得自西藏的「活佛」舍利,其中據說還有幾顆是「佛陀的舍利」,用來給其先人陪葬。不論那舍利是否真是佛舍利,不論其出發點是什麼,這種民間迷信已經造成褻瀆,是大罪過。
《心經》所舉「舍利子」卻是指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Sāri putra)。「舍利弗」全稱「舍利弗多羅」,「弗多羅」意為兒子,「舍利」是指舍利弗的母親。「舍利弗」意為「如鶖鳥般有辯才的女人『舍利』的兒子」。玄奘法師直譯成「舍利子」,直指其為「舍利之子」,但漢譯佛經中多以「舍利弗」稱之,那是「舍利弗多羅」的略稱。
「聞是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於彼。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緣,福不可量」:
這段經文所說,就是《金剛經》數次提到的:「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同樣道理。
法法一如,「信解受持,讀誦修行」又「為他人說」任何一部佛經,都是「福不可量」,都會「常為諸佛之所護念」的。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經文]:
佛告天帝。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藥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大莊嚴。劫曰莊嚴。佛壽二十小劫。其聲聞僧三十六億那由他。菩薩僧有十二億。天帝。是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寶蓋。七寶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敵。爾時。寶蓋與其眷屬供養藥王如來。施諸所安至滿五劫。過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當如我以深心供養於佛。於是千子受父王命。供養藥王如來。復滿五劫。一切施安。
* * *
「藥王如來」:
「藥王如來」即是「藥師琉璃光如來」(Bhaisajya guru vaidūryaprabhāsa),略稱「藥師佛」,「鞞殺社窶嚕」(Bhaisajya guru)。又稱大醫王佛、醫王善逝等,為東方凈琉璃世界之教主。此佛於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願,為眾生解除身心之疾苦,治無明之箇疾。
藥師佛與其左右二脅侍菩薩稱東方三聖,左為日光遍照菩薩,亦稱「日光菩薩」(Sūryaprabha),掌持一日輪。右為月光遍照菩薩,亦稱「月光菩薩」(Candra prabha),掌持一月輪。在密教,「日光菩薩」在胎藏界曼荼羅中為地藏院上第九位尊者,主地藏光明遍照之德,左手持寶幢。「月光菩薩」為胎藏文殊院一尊者,左手持金蓮,上有半月形。
通常在寺院中有兩組「三世佛」。其一是過去燃燈佛、現在釋迦牟尼佛、未來彌勒佛。其二是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唐玄奘譯有《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略稱《藥師經》。
唐義淨所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載有《藥師咒》,全稱《藥師灌頂真言》,亦稱《藥師佛心咒》。經載:「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淨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咒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若有所求,至心念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命終之後彼世界,得不退轉乃至菩提。」
梵音《藥師佛心咒》:
南無 薄伽伐帝 鞞殺社 窶嚕 薛瑠璃 鉢喇婆 喝囉闍也
Namo bhagavate bhaisajya guru vaidūrya prabhā rājāya
怛他揭多也 阿囉喝帝 三藐三勃陀耶
tathāgatāya arhate samyaksambuddhāya
怛姪他 唵 鞞殺逝 鞞殺逝 鞞殺社 三沒揭帝 娑訶
tadyathā om bhaishajye bhaishajye bhaishjya samudgate svāhā
藏傳佛教的《藥師佛心咒》是從 tadyathā 起,只唸後半部。
漢譯為:「嗲雅他,唵,貝看傑,貝看傑,瑪哈貝看傑,喇札沙母恩嘎得,梭哈。」
藏音是:「dei ya ta ong bei kan ze bei kan ze ma ha bei kan ze la za sa mu ga die so ha」。
「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此是對佛陀的十種尊稱,稱為「十號」。
包括:一,「如來」(Tathāgata)「多陀阿伽陀」。二,「應供」(Arhat)「阿羅訶」,應受人天供養,阿羅漢亦稱「應供」。三,「正徧知」(Samyaksambuddha)「三藐三佛陀」,「徧」就是沒有一處不達到,是滿、全之意。佛的智慧是全知,徧知的,故稱為「正徧知覺」。四,「善逝」(Sugata)「修伽羅」,是入涅槃。五,「世尊」(Buddhalokanātha)「佛陀路迦那他」,或Bhagavat(巴利)「婆伽婆」,世出世間一切人天所尊。六,「明行足」(Vidyā carana sampanna)「鞸多遮羅那三般那」,宿命、天眼、漏盡三明和三業之行圓滿具足,能知過去未來。七,「世間解」(Lokavid)「路伽憊」,了知世間、出世間之道。八,「無上士」(Anuttara)「阿耨多羅」,智德無人能超越。九,「調御大夫」(Purusa damya sārathi)「富樓沙曇觀婆羅提」,以大智調御度脫眾生行者。十,「天人師」(Shāstādevama nusyānām)「舍多提婆魔菟沙喃」,人天世界之導師等,十個尊號。
對於「世尊」,《解深密經》等漢語稱為「薄伽梵」(Bhagavat),亦譯為「婆伽婆」。〈探玄記〉說:「以佛具三德六義,於世獨尊,故名世尊,即梵名婆伽婆。」
「轉輪聖王,名曰寶蓋,七寶具足,主四天下」:
「轉輪聖王」(Cakravartirāja)「斫迦羅代棘底曷羅閣」,亦稱輪王、轉輪王。古印度神話傳說的聖王,此王出世,自天感得輪寶,王轉輪寶而降伏四方,故經中說「主四天下」。另有說「轉輪聖王」的國土是不用武力而統一天下的理想社會。因轉輪王福業極大,故有三十二莊嚴大人相。佛教吸收此傳說,據傳釋迦世尊出世不久,有一「仙人」為當時仍為悉達多太子的世尊算命說:太子長大後不成轉輪聖王必成佛。
據《長阿含經》之《轉輪聖王修行經》載,轉輪聖王的「輪寶」為「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紺馬寶,四神珠寶,五玉女寶,六居士寶,七主兵寶,千子具足,勇健雄猛。」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經文]:
其王一子名曰月蓋。獨坐思惟。寧有供養殊過此者。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養勝諸供養。即問。何謂法之供養。天曰。汝可往問藥王如來。當廣為汝說法之供養。即時。月蓋王子行詣藥王如來。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諸供養中法供養勝。云何為法供養。
佛言。善男子。法供養者。諸佛所說深經。一切世間難信難受。微妙難見清淨無染。非但分別思惟之所能得。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之。至不退轉成就六度。善分別義順菩提法。眾經之上入大慈悲。離眾魔事及諸邪見。順因緣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能令眾生坐於道場而轉法輪。諸天龍神乾闥婆等所共歎譽。能令眾生入佛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慧。說眾菩薩所行之道。依於諸法實相之義。明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能救一切毀禁眾生。諸魔外道及貪著者能使怖畏。諸佛賢聖所共稱歎。背生死苦示涅槃樂。十方三世諸佛所說。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
又。於諸法如說修行。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眾生。而於因緣果報無違無諍離諸我所。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盡相。不復起見。是名最上法之供養。
* * *
「法之供養,勝諸供養」:
「供養」一般可分為二:一,「資財供養」,也可稱為利供養,就是以財寶食物衣物供養等。二,「法供養」,就是修行佛法以及弘法利生,也包括對佛的恭敬讚歎等,甚至合掌問訊,一句「阿彌陀佛」也是供養。
我們入寺院,常見收集信眾供養的「功德箱」必置於佛菩薩像前當眼處,信眾供養前先拜拜佛,然後才把錢投入。好像先對佛菩薩打個招呼,「我供養了!」這算不算是「有住供養」?如果有一天,寺院的「功德箱」移到了不當眼處,信眾可以毫不張揚,盡己所能供養了三寶,是否可做到「三輪體空」?
《金剛經》說:「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佈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此段經文說:「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盡相,不復起見,是名最上法之供養。」
「非但分別思惟之所能得」:
「分別思惟」,指世俗以妄心思考,厭欣分別的思惟方法。
「陀羅尼印印之」:
「陀羅尼」亦稱「總持」。佛的智慧,因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故稱「總持」。
〈對法論〉說:「總持者,陀羅尼也,念慧為體,能以少功,廣含多義,能總任持,名為總持。」「總」是「統攝」,「持」是執持,受持之意。
〈註維摩經〉說:「肇曰,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漏忌謂之持。」(肇,指僧肇)
陀羅尼(Dharani)原有四種:法陀羅尼、義陀羅尼、忍陀羅尼和咒陀羅尼。一般所稱「陀羅尼」,指的是「咒陀羅尼」。此所舉「陀羅尼印」,指佛的實相之印,「陀羅尼印印之」就是得佛之印可,肯定。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
「我人眾生壽者」是《金剛經》所說的「四相」。
《金剛經》說,宇宙間一切存在現象都是虛妄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都是隨因緣和合而生起的假象,自性本空。「四相」是如來隨順世人的根器而作的假設,都不可執著。《圓覺經》說:「一切衆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我相」,指執著於五蘊和合,虛妄的色身為實我的形相。「人相」指與我相對的你、他等等其他人類的形相,社會群體之相。「眾生相」是三界六道眾生的形相,也指三世流轉死生的一切有情眾生的形相。「壽者相」的「壽」,是一期生命持續的時間相。
不論四相或多少相,都是相對於「我」而言,都是「我執」,是「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無「我」則無任何相。故《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際上是無相。宇宙間一切存在現象都是虛妄的,都是隨因緣和合而生起的假象,自性本空。「四相」是如來隨順世人的根器而作的假設和比喻,都不可執著。
「能令眾生坐於道場,而轉法輪」:
能令眾生明心見性,成就道果而轉大法輪,傳播佛法。就如《壇經》所說的「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
此是說「四依法」。要辨別是否佛法,除了依「三法印」,就是用「四依法」。
一,「依法不依人」:不論說法者何人,顯何種相,凡夫或外道,只要其所說法契合「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符合緣起法因果法,就可依。否則,就算其表面現「佛」身之相,或自稱「大師」「上人」「活佛」,道貌岸然,但所說不契佛理,都不可依。佛教歷史上有不少依法不依人的例子:例如姚秦時著名佛經譯師鳩摩羅什,少年時在故鄉龜茲拜「盤頭達多」法師學小乘,後在莎車遇龍樹的傳人「須利耶蘇摩」,改學大乘,使其佛學造詣遠超小乘。回國後,其小乘老師頭盤達多反拜鳩摩羅什為師學大乘。二,「依智不依識」:所謂「識」,是對六塵而起的妄想之心,是凡人自我中心的學識聰慧。「智」是聖者和佛的智慧,也是可與佛法契合的,本身的佛性。三,「依義不依語」:「語」是言說、語言,不一定正確。「義」是中道第一義,是真理法則,非語言可說清楚,是不可思議的。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經典中有「了義經」有「不了義經」,能說明中道實相之義者為「了義」,否則為「不了義」。
通常「四依法」最主要是作為學佛求師的標準。凡人初學佛,必須拜求明師(注意,是「明」不是「名」),明師不易求,拜錯師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可能誤入邪道。近年華人社會出了一些自封為「大師」「上人」「活佛」者,斷章取義,假借佛和佛經的名,有些甚至宣稱自己是「比佛陀還大」,引得其信徒每天對著其坐在塑膠製的蓮臺上,背畫光環的掛像跪拜,搜刮了不少信徒的血汗錢。自己跑到外國享受豪華生活去了,卻讓其愚癡追隨者為其「圓滿」擋災,實在可悲。其實只要略識佛法者都知道,自二千五百年前釋尊入滅以後,至到未來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之前,在我們這個地球世界是不可能有佛「住世」的,那來滿街「活佛」?
聖嚴師父說:「假如有人,不論僧俗,不論佛教徒或外道徒眾,自稱是佛菩薩的化身,他若不是想以大妄語來博取利養、恭敬、妄自尊大的名位,就是鬼神、外魔附身、顯異惑眾……從佛教的史傳所見,只有釋迦世尊是佛,尚沒有第二人自稱是佛的例子。如果自稱是佛,不論是佛的甚麼身,都是大妄語,要不便是鬼神附身的現象……。」(學佛群疑P208)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經文]:
佛告天帝。王子月蓋從藥王佛。聞如是法得柔順忍。即解寶衣嚴身之具以供養佛。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我當行法供養守護正法。願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魔怨修菩薩行。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記之曰。汝於末後守護法城。天帝。時。王子月蓋見法清淨。聞佛授記以信出家。修集善法精進不久。得五神通逮菩薩道。得陀羅尼無斷辯才。於佛滅後以其所得神通總持辯才之力。滿十小劫。藥王如來所轉法輪隨而分布。月蓋比丘以守護法勤行精進。即於此身化百萬億人。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轉。十四那由他人深發聲聞辟支佛心。無量眾生得生天上。
天帝。時。王寶蓋豈異人乎。今現得佛號寶炎如來。其王千子即賢劫中千佛是也。從迦羅鳩孫駄為始得佛。最後如來號曰樓至。月蓋比丘即我身是。如是。天帝。當知此要。以法供養於諸供養為上。為最第一無比。是故。天帝。當以法之供養供養於佛。
* * *
「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
聲聞支佛觀的「十二因緣」,就是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但《心經》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法」本不生,「不生不滅」,故「無所入,無所歸,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能如此「隨順法相」,也就是通達明瞭「諸法實相」,故「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盡相,不復起見,是名最上法之供養。」
「得柔順忍」:
《無量壽經》載:往生極樂之人,聞七寶樹林之音聲,而得三種「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佛學辭典〉解「音響忍」是「就樹林之音聲而悟非有而有之真理。」「柔順忍」是「心柔智順,於實相之理不乖角,故云柔順,堪安住於其位地,故云忍。」也就是「心柔和而隨順於道。」
本經中「王子月蓋」是聞藥王如來說法供養之法而「得柔順忍」。
「其王千子,即賢劫中千佛是也」:
「從迦羅鳩孫馱為始得佛,最後如來號曰樓至。月蓋比丘即我身是」: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大劫中,每一大劫各有一個住劫,過去的住劫有千佛出世,始於華光佛,終於毘舍浮佛,千佛出世莊嚴其劫,故過去的住劫稱為「莊嚴劫」。現在的住劫亦有千佛出世,始於拘留孫佛,接下是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師子佛等等共一千佛,因過去千萬劫空無有佛,這住劫有千佛出世,諸淨居天歡喜,故現在的住劫稱為「賢劫」或「善劫」。未來的住劫同樣有千佛出世,始於日光佛,終於須彌相佛,千佛的出世,如天上的星宿,故稱為「星宿劫」。(另見〈不可思議品第六〉之「演七日以為一劫」條)
「迦羅鳩孫馱」佛,就是「拘留孫佛」,僅是漢譯的不同,「拘留孫佛」是「賢劫」中千佛的第一尊佛。「樓至」是佛名號,亦稱「愛樂佛」等,原為盧至長者得道成佛,是「賢劫」中最後一尊佛。經中提到「月蓋比丘即我身是」,就是說,「月蓋比丘」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前身。
通常所稱「古佛」亦稱「過去七佛」,指釋迦世尊之前的古佛,或指包括釋尊在內的「過去七佛」。包括:「毘婆屍佛」(Vipashyin buddha),又名毗婆沙等「屍棄佛」(Shikhin buddha)。「毘舍浮佛」(Vishvabhū buddha)。「拘留孫佛」(Krakuccandha buddha)。「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uni buddha)。「迦葉佛」(Kāshyapa buddha)。「釋迦牟尼佛」(Shākyamuni buddha)等。也有指七佛中的前三佛為過去佛,後四佛為現在佛。
── 行者 果燦 ──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