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
──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經文]: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具足三明與無明等。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觀於寂滅亦不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捨。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眾結縛。等諸智同眾生。於諸法無分別。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著。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世尊。如來身為若此。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 * *
「阿閦佛」:
「阿閦佛」全稱「阿閦鞞佛」(Aksobhya buddha),「阿閦佛」是略稱(「閦」,音Chuˋ觸)。「阿閦」意為不動,或無怒、無瞋恚,故亦稱為「不動佛」「不動如來」。
據《阿閦佛國經》載:過去東方有千佛剎,其中阿比羅提世界(Abhirati),有「大目如來」為諸菩薩說六度無極之行。當中有一菩薩聞法後立大誓願,「大目如來」為其授記,號「阿閦」。阿閦菩薩修行多劫後,於七寶樹下成佛,住於東方妙喜世界說法,稱為「東方阿閦佛」,其佛土為東方阿閦淨土。
在密教,阿閦佛為金剛界五佛之一,象徵大圓鏡智。位於五解脫輪中之正東月輪中央,前為金剛薩埵,右為金剛王菩薩,左為金剛愛菩薩,後為金剛喜菩薩。阿閦佛形像為黃金色,右手舒五指按地,令諸魔鬼神一切煩惱悉皆不動,稱為能滅毘那夜迦及惡魔鬼神印,又稱阿閦觸地印,密號為不動金剛。左手作拳安於臍前,入東方不動如來三昧,觀「吽」字。
「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猶如觀自身的實相,觀佛陀亦同我一樣。
「實相」指諸法常住不變的真實相狀,一切存在現象的確實情態。諸法因緣和合而生,無有自性,故為空的相狀,稱為「空相」,故說「諸法空相」。因為萬法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唯此獨實,稱為「實相」,故又稱為「諸法實相」。「實相」又稱真如、法性、法界、涅槃、如來藏等等,異名同體。也就是指佛的本來面目,或佛真實無二之理,又稱一實相,無二無別,離諸虛妄之相。
〈大智度論〉說:「諸法實相即是佛。」〈大乘大義章〉說:「斷一切語言道,滅一切心行,名為諸法實相。」〈頓悟入道要門論〉說:「法性空,即一切處無心是,若得一切是無心時,即無一相可得。何以故,為自性空故,無一相可得,無一相可得者,即是實相。實相者即是如來妙色身相也。」〈三論玄義〉說:「諸法實相,言亡慮絕。」言語亡思慮絕,謂「實相」。是無言語可以談得明,非思慮所能及,也就是「不可思議」的真如、法性、佛。「自身的實相」也就是「自身的佛性」。
《金剛經》說:「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前面的「如來」,是說法的釋尊本身,後面的「如來」,是指真如實性,如來藏,也就是自身佛性。「身相」指眾生本身之相貌,「如來」本在自性中,因為無明煩惱的遮蔽,故無法顯現。但「真如實性」「自身佛性」都是「空」,是「空相」,故說「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都是假相,虛妄之相,不是真可「見」到的。因為「諸相」也就是一切存在的相狀,都是虛妄的,都是「空相」。能悟到這一點,等於破了執,清除了遮蔽自性的煩惱,你自性真如就顯現出來,也就是說,你即是「見到」了一切法性,「見到」了自性「如來」。
《金剛經》此一段,某些注譯把後面的「如來」分成「色身如來」和「法身如來」。認為「色身」是「應身」,故有相可見,「法身」「無身無相」,故不可見。但《金剛經》是「破執掃相」的,是「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釋尊所指的「如來」,是眾生的「自心佛性」,眾生的本來面目,並非指釋尊本身的所謂「法身」。釋尊度眾生,是引導眾生「見」自性佛,而不是去「見」眾生身外的「法身」佛。
在古印度釋尊住世時,釋尊的色身是顯三十二相的,當時的印度,無數人見過三十二相的釋尊。但能「開悟」而見自性佛的終究有限。因為並非所有見過住世釋尊本人的都有慧根,都能「見諸相非相」,不是很多人都能破執掃相,明心見性。故釋尊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佛」是真如實性,「佛」在眾生心靈深處,眾生的「自性佛」是眾生的本來面目,因為被煩惱遮蔽而無法顯現。開悟以後,明心見性以後,「自性佛」就和三世諸佛一樣徧一切處,不分彼此。就好比空氣藏在罐子裡,雖然罐子「內」和「外」的空氣都一樣是「空氣」,它和外邊的空氣隔着罐壳,所以可分為「內」和「外」。罐壳打破後,罐裡的空氣和外界的空氣混在一起,不分彼此了。我們說佛徧一切處,因為佛是空相,「空」是空間,故凡有空間處就有佛,佛就是空,故不應存在什麼「應身」「色身」「法身」等等「身」。因為不管什麼「身」,都是有相,就不是真佛。
二千五百年前住世的釋迦世尊的形相,以及後人畫的塑的雕刻的,是悉達多太子的形相,是五蘊身的「人」的形相,並非佛陀的真如實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是空相,是常寂光。故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就是破「執」以後,就顯現自性佛了。
「見」是「顯現」,而不是「看見」,否則還在「有相」而不是「非相」的境界。世人不明「諸法空相」,以凡人的想像力,以人的形相或寺院裡佛像的形相去套「佛」的形相,以為真的見到了「佛」。近年電腦技術發達,有人利用電腦技術把雲彩繪成寺院裡的佛菩薩形相,制成相片,說是佛菩薩顯聖,欺騙無知民眾的荷包。
故維摩詰大士舉了很多例子,說明非有相,非無相,亦非中道。「如來身為若此,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
《金剛經》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過去是無始的,故「不來」。未來是無際無限的,故「不去」。現在是無常無相的,故「不住」。
「順三脫門,具足三明與無明等」:
「三脫門」指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
天人阿修羅和凡人最多可修得五種神通,聖人菩薩有六種神通,佛則有「三明六通」。
外道仙人亦能擁有神通,鬼神因無色身的束縛,依其果報而感得,或多或少都有某些神通。通常修習禪定者,心力高度專注集中,心念接通宇宙的磁場能量,當能任意利用這宇宙能量時,就可產生神通。神通能力的大小視修行者本身的功力而定。而唯有佛的「天眼」「宿命」「漏盡」三種神通力,是最徹底究竟圓滿無礙,功能更強過通常的「三通」,稱為「三明」(Trividyā),故說佛有「三明六通」。
「明」是智慧的別名,陀羅尼真言的別名,因智慧和真言能破煩惱之闇,故稱為「明」。「明」就是明瞭通達,故「三明」亦稱「三達」,窮盡通達。
「無明」(Avidyā) 就是暗,是痴鈍,是不明瞭諸法事理,不明真如實性。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指不可以以世智去了解,不可以以妄識去認識。
「不在方,不離方」:
不在任何一方處,也不離任何方處。
「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
〈大智度論〉說:「諸法實相即是佛。」〈大乘大義章〉說:「斷一切語言道,滅一切心行,名為諸法實相。」〈三論玄義〉說:「諸法實相,言亡慮絕。」
言語亡思慮絕,謂「實相」,是無言語可以談,非思慮所能及,也就是「不可思議」的真如、法性、佛。亦是「無示無說」。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經文]:
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詰。汝於何沒而來生此。維摩詰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舍利弗言。無沒生也。若諸法無沒生相。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於意云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寧沒生耶。舍利弗言。無沒生也。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舍利弗。沒者為虛誑法敗壞之相。生者為虛誑法相續之相。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捨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維摩詰語舍利弗。於意云何。日光出時與冥合乎。答曰。不也。日光出時即無眾冥。維摩詰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答曰。欲以明照為之除冥。維摩詰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故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闇耳。
* * *
「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
佛世尊告訴舍利弗,維摩詰大士來自「阿閦佛」的妙喜國土。
「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舍利弗問維摩詰是在何處「沒」(入滅) 而「生」(降生) 於此。
「沒」是入滅,「生」是降生。有「沒生」就有來去之相,那就非「無生」。因為「沒者,為虛誑法,壞敗之相。生者為虛誑法,相續之相。」菩薩諸漏已盡,故「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故,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闇耳」:
舍利弗對維摩詰大士捨清淨佛土而來我們此娑婆世界度眾生的精神,非常欽佩。維摩詰就以日光照耀黑暗而不與暗合來比喻。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經文]:
是時。大眾渴仰。欲見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及其菩薩聲聞之眾。佛知一切眾會所念。告維摩詰言。善男子。為此眾會現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之眾。眾皆欲見。於是。維摩詰心念。吾當不起于座。接妙喜國鐵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諸山及日月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等宮。并諸菩薩聲聞之眾。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無動如來及菩提樹諸妙蓮華能於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寶階從閻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寶階諸天來下。悉為禮敬無動如來聽受經法。閻浮提人亦登其階。上昇忉利見彼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上至阿迦膩吒天下至水際。以右手斷取如陶家輪。入此世界猶持華鬘示一切眾。
作是念已。入於三昧現神通力。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界置於此土。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眾并餘天人。俱發聲言。唯然。世尊。誰取我去。願見救護。無動佛言。非我所為。是維摩詰神力所作。其餘未得神通者。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於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
* * *
「鐵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諸山及日月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等宮,并諸菩薩聲聞之眾」:
此為喜妙佛土,有「日月星宿」「須彌諸山」等等,除境界高低不同外,與其他世界一模一樣。
見〈佛國品第一〉之「須彌山」條及後面「上至阿迦尼吒天,下至水際」條。
「三道寶階,從閻浮提至忉利天」:
〈西域記〉載:「劫比他國城西二十里有大伽藍,伽藍大垣內有三寶階,南北列東面下,是如來自三十三天降還也。」據傳,釋迦世尊住世時,曾昇忉利天宮說法,將回人間閻浮提時,天帝釋派遣七大力天神,從忉利天至閻浮提,造黄金、瑪瑙、水晶三道寶階敬佛。此經中「三道寶階」是維摩詰神力所現。
「忉利天」(Trāyastrimshā) 處於須彌山之頂,「閻浮提」之上,故又稱「地居天」。天主為「帝釋天」Shkra derānām Indra,亦稱天帝釋。忉利天中心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峰,每峰各有八天,合為三十三,故亦稱為「三十三天」。
「上至阿迦尼吒天,下至水際」:
「阿迦尼吒天」是梵文譯音,是指「三界」中「色界」的「色究竟天」。「水際」指須彌山下「水輪之際」。因為「色究竟天」是「色界」十八天的最頂,再上去就是無法定其方處的「無色界」,故在「欲界」和「色界」,「色究竟天」是最高最頂的境界。而「水輪」之下的「風輪」和「空輪」是「無相」可現的境界,故只說「上至阿迦尼吒天,下至水際。」 (另見〈方便品第二〉之「三界」條)
佛教的宇宙觀認為,「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的九山八海所組成,而宇宙是由無數無量的「世界」所組成。據〈俱舍論〉等佛教經論載:凡世界最下層為虛空輪,虛空輪之上為風輪、水輪、金輪、地輪共五層。地輪上邊有九山八海,最中心的山名「須彌山」。須彌山周圍有七重金山,為七重香海所間隔。第七重金山外是咸海,咸海之四方有「四大部洲」Caturdvipa。東邊的稱「東勝身洲」Pūrvavideha;西邊的稱「西牛貨洲」Aparagodāniya;北邊的稱「北俱盧洲」Uttarakuru;南邊的稱「南贍部洲」Jambudvipa,就是人類所居的人間。Jambudvipa亦譯成「閻浮提」。
(另見〈佛國品第一〉之「須彌山」條)
「以右手斷取,如陶家輪」:
維摩詰大士顯大神通,用右手拿了「妙喜世界」,現於與會者面前,輕輕鬆鬆如「陶家輪」。
「陶家輪」指制作陶瓷器的輪盤,輪盤飛快旋轉,在其上揑制陶器很輕鬆。
「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於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
此猶如〈不思議品第六〉所說「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同,指其不可思議。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經文]: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大眾。汝等且觀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其國嚴飾。菩薩行淨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見。佛言。若菩薩欲得如是清淨佛土。當學無動如來所行之道。
現此妙喜國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願生於妙喜佛土。釋迦牟尼佛即記之曰。當生彼國。時。妙喜世界於此國土。所應饒益其事訖已。還復本處。舉眾皆見。
佛告舍利弗。汝見此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唯然。已見。世尊。願使一切眾生得清淨土如無動佛。獲神通力如維摩詰。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見是人親近供養。其諸眾生若今現在若佛滅後。聞此經者亦得善利。況復聞已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經典者。便為已得法寶之藏。若有讀誦解釋其義如說修行。即為諸佛之所護念。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知即為供養於佛。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即有如來。若聞是經能隨喜者。斯人即為取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偈為他說者。當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 * *
「釋迦牟尼佛即記之曰」:
「記」是「授記」。「授記」Vyākarana(維和伽羅那),是十二部經之一的「和伽羅」。指佛對發心至位階不退的弟子,預言其將來何時何地必當成佛的「記別」。
佛對其弟子的一切修行歷程瞭若指掌,授記不是猜測,而是很肯定的預告。所以,可以肯定的說出其時間國土及佛號等等。
《金剛經》中,釋迦世尊往世在因地修菩薩行時,然燈佛曾為世尊授記,說:「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世尊住世時,亦曾為多人授記。最著名的是為彌勒菩薩授記,預言當彌勒在兜率天壽四千歲盡時,當下生人世並於龍華樹下成佛。
《法華經》〈授記品〉有一段為大迦葉授記說:「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其國土名「光德」。也為須菩提授記未來成佛,號「保相如來」,國土名「寶生」等。
故現世如果有人,在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之前,就自稱是佛,那不僅是大妄語,而且是否定了釋迦世尊的教法,是謗佛。
(另見〈菩薩品第四〉之「授記」)
「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知即為供養於佛」:
是說供養那些「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維摩詰經〉之人,等於是「供養於佛」。因為「讀誦解釋其義,如說修行」之人,並非常人,是「即為諸佛之所護念」之人,「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即有如來」。
由此可知,「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佛的教法,是法供養,即是「供養諸佛」,「即是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在下面〈法供養品第十三〉中,帝釋天說:「若有眾生聞此經法,信解受持讀誦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況如說修行。斯人即為閉眾惡趣,開諸善門,常為諸佛之所護念。降伏外學摧滅魔怨,修治菩提安處道場,履踐如來所行之跡。」「履踐如來所行之跡」,那是最高最大的法供養了。故佛陀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即為供養去來今佛。」
── 行者 果燦 ──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