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
──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
[經文]: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眾當於何坐。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為法來耶。求床座耶。舍利弗言。我為法來非為床座。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 * *
〈不思議品第六〉:
〈止觀〉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名不可思議境。」《仁王經》說:「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同真際,等法性。」〈三論玄義〉說:「諸法實相,言亡慮絕。」〈大乘義章〉說:「斷一切語言道,滅一切心行,名為諸法實相。」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說,真如法性究竟之真理,是不可言說不可思慮。〈中論〉〈觀法品〉:「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
「不可思議」指此種事理微妙深奧,境界之高,無法想像,無法用心思和語言去感受和形容。一句話:「實相」「真如」「法性」「佛」,是無言語可以談,非思慮所能及,無法可以形容的,故說「不可思議」。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
這裡提到「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三界」「三寶」「四諦」等。
(見〈方便品第二〉〈弟子品第三〉及〈菩薩品第四〉相關條目)
「法無戲論」:
「戲論」(Prapanca) 指非理的、無義的、無聊的、不負責任的、不切實際的、錯誤的觀點和言論。不符合佛法的言論,羅什的譯著喜用此詞。
「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心經》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士為舍利弗舉了很多例子,說明:「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見聞覺知」:
「見」(Darshana) 是知見、見解、主張、思想、觀點。
〈止觀〉說:「一切凡夫,未階聖道,介爾起計,悉皆是見。」
〈大乘大義章〉說:「受教名聞。」是聽聞佛的教法。
「覺」是指覺悟、覺察,覺知。「知」是對一切事物了了自覺。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經文]:
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仁者。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於毘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
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昇。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就師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昇。維摩詰言。唯。舍利弗。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
* * *
「東方度三十六恆河沙國」:
「恆河」源自喜馬拉雅山,自北至南貫穿整個印度,於孟加拉灣入海,是南亞最長,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在歷史文化上,相當於中國的黃河,埃及的尼羅河。釋迦牟尼世尊成道後,就是在恆河兩岸傳道,開創了「佛教」。
在佛經中,常以「恆河沙數」來形容數量多到無法計算。「東方度三十六恆河沙國」指現場往東非常非常遙遠的佛國。「恆沙世界」就是如恆河沙那麼無窮無盡多的世界,那就好比無窮無盡的銀河系了。
「閻浮提四天下」:
指須彌山之半山腰,護世四天王之南方天王毘琉璃(Virūdhaka)所管的「閻浮提」,也就是我們所居住的人世間。
(參閱〈方便品第二〉之「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
「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昇」:
〈大智度論〉說:「佛為諸大菩薩說《不可思議解脫經》,舍利弗目連在佛左右而不得聞,以不種是聞大乘行法因緣故。譬如坐禪人入一切處定中,能使一切皆水皆火,而餘人不見。」
前面〈佛國品第一〉中,舍利弗以聲聞之境界,不見佛土之莊嚴清淨,故佛陀「以足指按地」,權現莊嚴清淨的佛土。佛並對舍利弗說:「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不同的境界,所見所感是不同的。對大菩薩,「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但是「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昇。」猶如後面所說:「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
留意在這一整段內,前面文殊菩薩說「其獅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但後面說「菩薩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旬坐獅子座」,而「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昇」,這就是境界之別了。「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菩薩僅具一半身形,得「四萬二千由旬」,聲聞眾更「皆不能昇」了。
「當自立身如彼座像」:
就是把自己身體化成和師子座相應的大小。「師子座」非常「高廣嚴淨」,莊嚴巨大,故需化成相應大小,方能上座。
「諸菩薩上人俱坐」而「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昇」,因為此「師子座」是向「須彌燈王佛」借來的,大士就叫他們「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依如來的神通「乃可得坐」。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經文]: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毘耶離城無所妨礙。又於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議解脫法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魚鼈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於此眾生亦無所嬈。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恒河沙世界之外。其中眾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復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舍利弗。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延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於眾生。又。菩薩以一佛土眾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又。舍利弗。十方眾生供養諸佛之具。菩薩於一毛孔皆令得見。又。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於一毛孔普使見之。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薩悉能吸著口中而身無損。外諸樹木亦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以一切火內於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為害。又。於下方過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著上方過恒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鍼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嬈。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現作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或現轉輪王身。又。十方世界所有眾聲。上中下音皆能變之令作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於其中普令得聞。舍利弗。我今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若廣說者窮劫不盡。
* * *
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就是佛法的法門。而「不可思議解脫菩薩」就是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證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大菩薩。
「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
「芥子」是芥菜的種子,形容其極其徵小如芝蔴般,如後面所舉「毛孔」等同。而「持鍼鋒舉一棗葉」,則是形容其經而易舉。「須彌」指「須彌山」。
(見前面〈佛國品第一〉有關「須彌山」)
「須彌山」雖然只是一個小世界之中心,但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僅是「須彌山」半山腰「四天王天」之一的南方天王所護的閻浮提。在佛教的宇宙觀中,可見「須彌山」是極高極廣。以如此高廣的「須彌山」而納入一顆小小芥子中,還在不知不覺中,不見狹窄局促,不見變樣,這不僅是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大菩薩的隨機說法神通,因為「此世界本相如故」。此是諸法相互容攝無礙之理,佛菩薩深悟法性平等無礙,不受時空大小,時間長短所局限,如後面的「七日以為一劫」「一劫以為七日」等。
從「七日以為一劫」「一劫以為七日」之說,也可領悟到,通常經論中所說「修行」了多少「劫」,「供養」了多少佛才證得菩提,得道成佛。此並非絕對的,主要是視其為「樂久住世而可度者」還是「不樂久住而可度者」,也可以說是視其「根性」,否則怎麼還會有禪宗「頓悟」法門?
「不覺不知己之所入」:
不知不覺自己已入於芥子中。
「如陶家輪」:
猶如制陶器工匠的轉輪,指其靈活輕易,隨心所意。後面舉「如持鍼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嬈」,以針尖舉一片棗葉,一樣的意思。在〈見阿閦佛品第十二〉,維摩詰大士接取妙喜國時,又用了一次「如陶家輪」句。
「演七日以為一劫」:
「劫」是「劫簸」(Kalpa)之略,指從天地的形成到毀滅的非常長遠的時間。
〈祖庭事苑〉說:「日月歲數謂之時,成住壞空謂之劫。」「劫」本為古印度用於指無法計算的極長時間單位,為佛教引用。
「劫」並非無量無央,佛教所指的「劫」,是有窮盡的。經論雖各有說法,一般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分。
佛教把宇宙中各雲河星系各「世界」從形成至毀滅,分為「成住壞空」四個時段。配合人的壽命從人壽十歲起,每百年增壽一歲,一直增至人壽八萬四千歲,稱為「增劫」。然後又從人壽八萬四千歲起,每百年減壽一歲,一直減至人壽十歲,稱為「減劫」。
〈俱舍論〉說:每一增劫或每一減劫各為一小劫,合一增一減為一中劫,成、住、壞、空每一時期為二十中劫,故四個時期共八十中劫稱為一大劫。〈智度論〉說: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成、住、壞、空每一時期為一中劫,故四個時期共八十小劫為四個中劫,合共為一大劫。也就是說,每一大劫共有八十小劫,分成、住、壞、空四個階段,每一階段二十小劫。
歸納〈俱舍論〉和〈智度論〉之說:或一增一減的時間稱「一小劫」,或一增一減各稱「一小劫」。其實宇宙間不同星系不同星體有不同的時間單位,所謂「山中一局棋,世上幾十年」,其他星球的一年並不一定等如地球的三百六十五天。「劫」只是佛經中用來比喻非常長遠的時間的一個單位,就好像用「那由他」來比喻非常巨大的數目一樣。至於如何計算解釋「增歲」和「減歲」,無法考據。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大劫中,每一大劫各有一個住劫。過去的住劫有千佛出世,始於華光佛,終於毘舍浮佛,千佛出世莊嚴其劫,故過去的住劫稱為「莊嚴劫」。現在的住劫亦有千佛出世,始於拘留孫佛,接下是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師子佛等等共一千佛。因過去千萬劫空無有佛,這住劫有千佛出世,諸淨居天歡喜,故現在的住劫稱為「賢劫」或「善劫」。未來的住劫同樣有千佛出世,始於日光佛,終於須彌相佛。千佛的出世,如天上的星宿,故稱為「星宿劫」。
佛經中所提「阿增衹」(Asankhya),漢譯為「無央數」,也就無法計算的數目,無窮無盡。「阿僧祇劫」就是無數劫。另一古印度的數量單位為「那由多」(Nayuta)或「那庾多」、「那由他」等等,其確實數目在經論中眾說不一,有說指億或千億,或指百萬,總之是指非常非常多。
「成、住、壞、空」四個階段稱為「四劫」,四個「劫」加起來稱「一大劫」,此是佛教對宇宙生滅變化的理論。指無始以來,宇宙間的微塵和其他眾多細小星體相互牽引,因緣聚合而成一星球,叫做「成」(Vivartakalpa),此為「成劫」。在「成劫」,其中某些星球加上時間、水份、空氣、陽光等等眾多因緣,發展成為適合眾生居住的地方,叫做「住」(Vivartasiddhakalpa),此為「住劫」。在「住劫」,他方世界有共同業力的眾生,被共業牽引來居住。不同的他方世界的眾生的形體不盡相同,但因每一劫的時間是數以千百億年那麼長,在同一星球,相同因緣之下的眾生,就漸漸進化發展成相近相似的形體。故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人類的進化過程,考古學也還只考證到一些表面皮相。後來眾生的共業加上該星球本身的因緣變化,星球開始發生人為的和自然的災難,使眾生無法居住下去,叫做「壞」(Samvartakalpa),此為「壞劫」。在「壞劫」之初,一切未脫離三界的眾生,會遷到他方世界去。最後因緣成熟,星球爆炸成無數小星體和宇宙微塵,叫做「空」(Samvartasiddhakalpa),此為「空劫」。「成、住、壞、空」是一個循環。
在「住劫」中有二十個增減劫,在「減劫」之終會有「小三災」和「大三災」生。據〈俱舍論〉載:「從諸有情起虛誑語,諸惡業道後後轉增故,此洲人壽量漸減乃至極,小三災現。此小三災中劫末起,三災者,一刀兵,二疾疫,三饑饉……刀兵災起極唯七日,疾疫災起七月七日,饑饉七年七月七日,度之便止。」以上是「小三災」。「住劫」末「壞劫」起有「大三災」。「初火災興,由七日現,次水災起,由雨霖淫,後風災生,由風相擊,此三災力,壞器世間乃至極微,亦無餘在。」
《仁王經》載:「劫火洞然,大千俱壞。」火災之後是水災,據說水災時地下水輪水湧沸,天上大雨頃盆下,「二禪天」以下盡為水浸破壞。這就是本經所說「世界劫盡燒時」。
據佛教的理論,逢「減劫」人的壽命由八萬四千歲減到二萬歲後,災禍出現,人世出現了五種渾濁不淨之法,稱為「五濁」。那個時期,佛教稱為「五濁惡世」。《法華經》〈方便品〉說:「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劫濁」指天災人禍等災難,「見濁」指人類產生各種邪見,「眾生濁」指人類眾生的素質下降,道德輪落,「煩惱濁」指人類因各種惡見惡德的出現而產生各種煩惱,「命濁」指人類壽命逐漸縮短。
「劫」是自然規律,也是眾生的「共業」所成,是「在劫難逃」的。
「於下方過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著上方,過恆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鍼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嬈」:
「嬈」在此是指拐彎障礙。前面提過,指其從無數的佛土中取其一佛土,舉過宇宙無數世界那麼遠,卻好比以針尖舉一片棗葉那樣靈活輕易,隨心所意的意思。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經文]:
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歎未曾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魔眾無如之何。
大迦葉說是語時。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現作魔王。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琉璃車磲馬碯珊瑚琥珀真珠珂貝衣服飲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故。現行逼迫。示諸眾生如是難事。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
* * *
「十方無量阿僧衹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故,教化眾生,現作魔王」:
這裡應指「外魔」。「魔王」雖然能障礙佛道,干擾修行者,但對信心堅定的大修行者,卻有「激將」的剌激作用,使修行者更加精進。對頑劣眾生,卻有「教化」作用,使知因果報應之苦報,從而改邪歸正。某些很霸道的「天神」,可能就是大菩薩顯「惡魔」相,如佛教的「明王」那樣,因為當時的民眾的確太過頑劣,任何法門都無法使他們信服,唯以「惡相」而「行逼迫」,恐嚇教化眾生。
(「魔王」見〈菩薩品第四〉之「魔波旬」)
「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
是指若有人乞求布施你的手足耳鼻,頭目髓腦等等,那多數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在考驗施主,以令其信心堅固不退。
「不能如是逼迫菩薩」:
這「逼迫」不是強迫,而是一種有威攝力的教化。這句指「凡夫下劣,無有力勢」,所以不能猶如對「菩薩」那樣「逼迫」。為因「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
用「龍象」比喻菩薩,「驢」比喻凡夫。
── 行者 果燦 ──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