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

果燦讀《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10-果燦讀《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維摩詰所說經》
 ──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經文]:

    爾時。維摩詰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捨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   *   *

「不二法門」:
「二」指相對待的,「不二」指唯一的,無二亦無三的。「法門」就是佛所說的教法,成佛的門道,也就是修行的方法。
對一切現象的是非善惡,不偏不倚,絕對平等,不分彼此,超越差別,稱為「不二」。通常說佛道有八萬四千法門,「不二法門」是絕對無二的門徑,能直見聖道。「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不二法門是不能以語言文字來說明的。本品舉了包括文殊師利共三十二尊菩薩所說的不二法門精義。諸菩薩所說「不二法門」,皆以無黑則顯不出白,無惡則顯不出善的辯証關係。

「法自在菩薩曰: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生」和「滅」是相對又相緣的,因為諸法皆因緣所生,有「生」必有「滅」,這是其相對性,故「生、滅」為二。
但「法本不生」,「不生」故「不滅」。能「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
「我」(Ātman) 梵文原意是起主宰作用。故〈唯識論〉說:「我謂主宰。」
「我」以及「我」周圍的一切事物,我所有,為「我所」。「我」和「我所」,是相待的二法。故說:「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無我」即是「入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捨,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
「受」(Vedanā) 是感官對外界生起的苦、樂、憂、喜、捨等感受。有「受」則有厭欣取捨,就會造業受報,故說「若法不受,則不可得」。「得」指「目的」,也就是「果報」。
無受無得,無因則無果,「無取無捨,無作無行」,亦不著二邊,故為「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垢」和「淨」是相待的。
《心經》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諸法空相」就是「實性」「實相」,故說「見垢實性,則無淨相」。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動」是虛幻的外境,「念」是心念,「心」是隨「境」而「動」。六祖惠能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故說「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一相」就是「有相」,「無相」是「空相」,「有」與「無」是相待為二。
如能了知《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幻。」即「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經文]: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為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曰。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

*   *   *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
「菩薩」的大悲心入於骨髓,不忍眾生陷於苦海,故大慈大悲自度度人。「聲聞」有極強的厭離心,入於涅槃後就不會再入世度人。故「菩薩心」和「聲聞心」是不同的,是相待為二。
但「萬法皆空」,能「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不善」是「善」和「惡」,「罪、福」是「罪業」和「福報」,皆是因果,本為二。
但「若達罪性」本空,「入無相際而通達者」,也就是「通達」「萬法皆空」之理,則「善、不善」與「罪、福」無異,「是為入不二法門。」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為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漏」是滲漏,泄漏。煩惱是由六根滲漏而入的,所以「漏」是煩惱的別稱。有煩惱則有執著,不能脫離生死苦海,稱為「有漏」。與之相反,斷滅了煩惱,破了執著,得到解脫,稱為「無漏」。世間一切事物不離煩惱,都是有漏法。出世間一切事物離煩惱,都是無漏法。故說:「有漏、無漏為二。」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壇經》說:「自性若悟,衆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衆生,自性平等,衆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衆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衆生中,一念平直,即是衆生成佛。」(咐囑品
故說:「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曰: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為」就是行為,「有為」就是有所作為,有所造作。一切因緣和合所造作的,生住異滅變化的現象,是「有為法」,世間法。
〈俱舍論光記〉說:「因緣造作名為,色心等法,從因緣生,有彼為故,名曰有為。」《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總之,一切因緣生滅之法皆是「有為法」,世間法。相反,無因緣和合,無生滅變化,超脫生死,進入常住不變,涅槃寂靜,是「無為法」,出世間法。
一切因緣生滅之法,皆是假有,是假生假滅。故,「無為」即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涅槃寂靜、實相、真如、法性、法界等等,異名同義。離一切因緣造作之法稱「無為法」。
故說:「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
「世」是世俗,是過去現在未來之時遷。「間」是間隔,「世間」是指在世俗界限之間。「世間法」是指三界的生死法,一切有情非情因惑業之因緣而生,都是有漏且無常,故稱「世間法」。
與之相反,出離三界,不生不滅,入於涅槃之法為「出世間法」。就「四諦」而言,「苦、集」是世間法,「滅、道」是出世間法。故「世間、出世間為二。」
所以說:「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經文]: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生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為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   *   *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生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龍樹說:「生死不異涅槃,涅槃不異生死。」〈止觀〉說:「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中論〉說:「不離於生死,而別有涅槃,實相義如是,云何有分別。」《壇經》說:「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生死」指生生死死輪迴流轉。「涅槃」指不生不死的滅靜。「煩惱」指無明迷惑所引起的心煩苦惱。「菩提」指斷絕煩惱成就涅槃的智慧。故「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為二。」脫離生死就是不再輪迴,就是達到了涅槃,斷絕了煩惱就是成就了菩提,也是達到涅槃。故說「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
因此「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生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盡」就是煩惱「斷盡」,是終極、徹底、無餘、究竟。「不盡」是煩惱「未斷盡」。《心經》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否則,三世十二因緣的循環不會停止。
故說:「盡、不盡為二」,因此「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說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唯識論〉說:「我謂主宰。」「我」(Ātman)梵文原意是起主宰作用。你自身的「業」都是你自己這個「我」造下的,「因」是他,「果」也是他。造業因的是那个「我」,受果報的也是「我」。而人的一切,都是由自身「業識」中的「業力」所牽引主宰,故所謂「我」,實則是自身的「業識」。除非已經解脫生死,出離三界,「轉識成智」,也就是「業識」轉化成了佛的「智慧」了,否則「業」是不會消失的。所以說,「無我」並不是「我」消失了,而是轉化了,「轉識成智」了。
「無」,以世俗智是否定事物的存在。以聖智是超越於有無的「妙無」。「無我」(Anātman)指「人無我」和「法無我」。人皆由五蘊假合而成,原無自性無常,即無常一的真實的我體,僅是因業流轉,故謂「人無我」。諸法皆由因緣和合所生,無自性亦無常,不斷變遷的,即諸法皆無實在的體用,故謂「法無我」。
「無我」就是「空」,就是徹底的解脫。反過來,「空」也就是「無我」,也是絕對徹底的解脫。聲聞緣覺雖然是自利的,但也相對是無我的。因為如果聲聞乘有我,就會有煩惱,有煩惱就會造生死業,就會輪迴生死而不得解脫,就不可能證得阿羅漢果。但聲聞乘的「無我」僅是「人無我」,未證得「法無我」,並非絕對徹底的無我,故不能成佛。
「我」和「無我」是相對待的,「我」既不有,「無我」當然也不存。
故說:「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說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明」是智慧的別名,陀羅尼真言的別名。因智慧和真言能破煩惱之闇,故稱為「明」。
〈大日經疏〉載:「破除一切無明煩惱之闇故,名之為明,然明及真言義有差別,若心口出者名真言,從一切身分任運生者,名之為明也。」〈佛地論〉說:「有義明者以慧為性,慧能破闇,故說為明,有義無礙善根為性,翻無明故。」
「無明」Avidyā 就是暗,是痴鈍,是不明瞭諸法事理,不明真如實性。
《本業經》說:「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圓覺經》說:「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轉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
《壇經》中惠能大師答武則天的內侍薛簡有關「明與無明」時說:「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宣詔品
故說:「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色」Rūpa,是指一切物質,包括所有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感覺得到和感覺不到的、聽得到和聽不到的一切物質和現象。「色」是有質礙之物,是物質現象,是因緣所生法。
「色空」並非指「色」與「空」,而是指「色性本空」。「色」是有質礙的物質,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法是畢竟空,故說「色空」。《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故說:「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為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四種」指地、水、火、風「四大」。「四大」各有自性,故為「四種異」。「空種」為「空性」,「空」與「四大」亦各有自性,他們是相對待的,故「四種異、空種異為二」。但「四大」和「空」的本性都是「空性」。
故說:「四種性,即是空種性」,猶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一樣。因為不論「前際後際空中際亦空」,故「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經文]:

    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迴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迴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善為二。是三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   *   *

「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眼」是「眼根」,「色」是「色境」。「眼」緣「色」則生「眼識」。「根」和「塵」是相對待為二的。但不論「六根」「六塵」,本性皆為「空」,能了知萬法皆空,沒有能緣的「六根」,亦沒有所緣的「六塵」,故一切「煩惱」亦「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無盡意菩薩曰:佈施、迴向一切智為二。佈施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迴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布施」Dāna「檀那」。〈大乘義章〉說:「言布施者,以己財事分布與他,名之為布,惙己惠人,目之為施。」「布施」有三:以佛法度人,稱為「法施」。以財物施濟貧困,稱為「財施」。救人危卮,消除眾生恐怖等,稱為「無畏施」。以財物施與貧困,只救人於燃眉。以佛法施與眾生,可使受者生生世世受惠,並最終解脫生死苦海,出離三界。
「迴向」是將自身的功德回轉而施與他人,迴向只是一種願力的反射。以自己的心力感應佛菩薩的願力,達到所要迴向的對方,就如用物件反射太陽光以照射到陽光照不到的暗處一樣。將自己的功德迴向他人,絲毫不損自己的功德,就好像用於反射陽光的鏡子或其他物件,不會因為照亮了他人而有損自己。
「一切智」是「三智」之一。「三智」指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大智度論〉說:「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智論〉又說:「總相是一切智,別相是一切種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種智,略說一切智,廣說一切種智。一切智者,總破一切法中無明闇,一切種智者,觀種種法門,破諸無明。」
「一切智」,知一切法的總相,也就是知空相。說「智慧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智慧」是指佛智,「佛智」性空,「迴向一切智」之性亦「空」。
故說:「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大智度論〉說:「涅槃城有三門,所謂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是聲聞乘通向涅槃寂淨的法門,故又稱為「涅槃門」。觀一切法皆由因緣所生,自性本空,如此而悟入涅槃,稱為「空解脫門」。了知四大五蘊皆空,一切皆為假合之相,如此離人我執之相而悟入涅槃,稱為「無相解脫門」。於生死法中,厭離一切造作,不求後世之有而悟入涅槃,稱為「無作解脫門」,亦稱「無願解脫門」。
〈大乘大義章〉在答菩薩遍學時說:「佛於般若已說,菩薩入三解脫門,要先立願,學觀如已,心則厭離,唯不取其證,我學觀時,非是證時,以如是之心,入無漏者,終不證也。」又說:「菩薩先以二因緣故,不取其證也,一者,深心貪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於眾生中,大悲徹於骨髓,不欲獨取涅槃,雖知一切法中涅槃無為,但以時未至故。」(第十七章)以上佛所說「般若」,指《般若經》。「不取其證」指不證入涅槃。

「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此處的「眾」指「僧眾」,故「佛、法、眾」就是「佛、法、僧」,是「三寶」。

「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身」是「色身」,「滅」即是寂滅,「身滅」是證得「涅槃」。但「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身」與「身滅」,皆是虛幻相,「無二無分別」。
故「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善為二。是三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身、口、意」是「三業」,「作相」是「造作相」。「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以無造作的智慧去看待「三業」,「是為入不二法門。」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經文]: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取捨。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月上菩薩曰。闇與明為二。無闇無明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闇無明。一切法相亦復如是。於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   *   *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福行」是「善行」,「罪行」是「惡行」,「不動行」是「無記行」。善、惡、無記,本性是「空性」。
故「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起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有「我」,則有「人、眾生、壽者」,則「起二」。「我」的實相是「空相」,「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起二法」則「無我」,「無我」則無「人、眾生、壽者」,「轉識成智」了。

「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取捨,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大智度論〉說:「有所得者,所謂以我心於諸法中取相故。……諸有二者是有所得,無有二者是無所得。」又說:「諸法實相中,受決定相不可得故,名無所得。」「得」在此指「目的」,也就是指修行的果報。「有所得」,就是有相有執,還在生死無明。「無所得」,無相無執,才是成佛。
故說「有所得、相,為二」。

「月上菩薩曰:闇與明為二。無闇無明,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闇無明,一切法相,亦復如是,於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闇」同「暗」,指黑暗,也就是無明。「滅受想定」即是「滅盡定」Nirodhasamāpatti,是滅盡六識的心、心所,而不使起的禪定,因先以滅受、想二心所,最後並六識心所皆滅,故亦稱「滅受想定」。(見〈弟子品第三〉之「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條) 
這是聲聞聖者所修甚深的禪定,入定的時間可以很長,色身如同「死」了一樣,所以說:「無闇無明」。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
「樂涅槃」不一定「不樂世間」,這裡所指是聲聞乘的心態。聲聞是厭世的,入了涅槃就住於涅槃,不再回世間。菩薩了悟「生死即涅槃」,既不樂住於涅槃,亦不厭離世間,大悲心入於骨髓,不忍眾生陷於苦海,入了涅槃後還回世間,行菩薩道普度眾生。聲聞乘和菩薩乘最大分別是「厭離」,這也是菩薩能成佛,而聲聞不能成佛的原因。
「樂涅槃」和「不樂世間」是相對待的,故「為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縛」是束縛,是煩惱,是執著。「無縛」是破執,是解脫煩惱,是無樂無厭離,故「是為入不二法門」。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正道」指「八正道」,与之相反的是「八邪道」。正道和邪道是對立的,是「為二」,但「住正道者」是無分別心的,萬法平等的,故不存在邪或正,既無正邪,是為入不二法門。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實和虛(不實) 是相對的二法。但「實」也是虛幻「不實」的,何況「非實」,都是非「肉眼」可見,唯「慧眼」能見。而「慧眼」是要達到聖者的境界才擁有的,到那種境界已萬法皆空,已不存在見与不見。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經文]: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詰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   *   *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因為諸法實相是不可言說的。《壇經》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機緣品) 〈大乘義章〉說:「斷一切語言道,滅一切心行,名為諸法實相。」〈中論〉〈觀法品〉:「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仁王經》說:「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同真際,等法性。」〈三論玄義〉說:「諸法實相,言亡慮絕。」
就是說:真如法性,究竟之真理,是不可言說,不可思慮。故「維摩詰默然無言」。

「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默然無言」是指佛法是無有文字語言可以說明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故文殊菩薩驚歎說:「善哉善哉!」

        ── 行者 果燦  ──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