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8日 星期五

〈聖嚴法師教話頭禪〉-勤修無念無相無住

〈聖嚴法師教話頭禪〉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勤修無念、無相、無住
── 聖嚴法師著 ──

        〈第七天:晚上〉
        《六祖壇經》:勤修無念、無相、無住
  
  一、「無念、無相、無住」是整體的
  
  「無念、無相、無住」這三者具有互動、連貫的關係,並不是各自獨立的。因為在入手修行禪法的時候,如果沒有「相」就沒有著力點,如果沒有「念」就沒有用功的你了。所以念與相,一個是能修行的念頭,一個是被修行的工具,或者是修行的對象。到達完全無念、無相、無住的時候,那是整體的,沒有前後的,不過在修行的時候,是有前有後,彼此是互動的。
  
  「無念為宗」的「宗」是目標、宗旨,是我們希望達成的成果。譬如禪宗的「宗」,很多人把它當成宗派(sector),將禪修的這派人,稱為禪宗。可是,從禪宗本身的立場而言,它並沒有這樣的意思。《六祖壇經》中提到「宗通」、「說通」,「宗」代表我們的目標是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如何才能達成這個目標?要無念。
  
  「無相為體」的「體」是指我們先要有相,用有相來修成無相,而且從有相來實證無相。佛法所謂的「無」、「空性」,是指一切現象的本身、本質是空、是無,既然本質是無,那本體當然也是無,所以是無相。
  
  「空」和「無」的梵文是,因為要譯成中文很困難,所以有人譯成「空」、有人譯成「無」,但是不論譯成「空」或「無」,意思都模糊不清,容易讓人產生誤解,不能完整表達原意。此處的「無相」,並不是沒有一切現象,而是指所有一切現象的本質是無,是沒有相的,也就是空性。而「體」,即是本質。
  
  「無住為本」的「本」,是絕對的原則,一定要心無所住,心不住於任何一念——念念都在遷流變化,念念相續,不住於任何一念,即是「無住」。達成這個目的時,實際上「無念、無相、無住」是同樣的,只是表達時,無念是目標,相是工具,無住是原則。
  
  這是修行的方法,也是修行的觀念,如果不瞭解這些觀念,你在用方法修行的時候,不會是正確的。「無念、無相、無住」及「定慧同時」,都是《六祖壇經》的核心思想,所以要不厭其煩地說得更清楚。
  
  二、無念是離念,有念不執著
  
  「無念」是「於念而離於念」。在修次第禪定,亦即四禪八定時,必須捨念。在三界九地1中,有一地是「捨念清淨地」,即是把念捨掉,捨到最後是無念,在無念的狀況下,是止於一念,不再有其他的念頭起伏活動,只有意識存在。
  
  意識與念頭不一樣,意識是存在的,知道存在;而念頭是有起伏、有動的、有反應的。於念而如何能夠離念?即念頭是有的,但不要執著你剛才想的是什麼,或是執著這個念頭對你有什麼影響,過去就是過去了,不要再去想它。
  
  譬如,參「什麼是無?」時是有念頭的,但是你不要再思考著:「是誰在問這句話?我問話頭的時候,問得對不對?」或者老是在檢查:「我問的時候有沒有疑情?」、「師父說,話頭分成四個層次,我現在到第幾個了?」這就是妄念,不斷地有妄念出現。「於念而無念」是指你在用方法,明白清楚地用方法,但不要再去想你是在什麼層次?現在是什麼狀況?是好或不好?這些念頭都不應該產生,不執著你自己現在念頭的狀況,就是「離念」。
  
  三、無住是念念遷流皆不住
  
  「無住」是原則,是念念不住。其中有兩種意思:(一)遷流變化,所以是不住;(二)不去執著遷流變化的那些念頭。後者是不執著、不在乎的意思,前者是不停留的意思,不停留就是無常,亦即我們的念頭是無常的、是不會停留的。
  
  佛經中說,我們的念頭在一彈指之間,有十六次生滅,即在一彈指的時間裡,念頭已經生和滅、生和滅了十六次。也有記載說,一彈指之間,也就是一剎那之間,有六十次生(2),那就更微細了。通常的人根本來不及數在一彈指之間究竟有幾個念頭,你可能覺得:「我剛才沒有想什麼,沒動什麼念頭。」其實,念頭是在動的。
  
  「念頭」的意思,一者指思想,另外則是指念的波動,可以用儀器來測量。有禪定的人,他的腦波是非常平穩的,但還是在動;沒有禪定的人,他的腦波便起伏很大。譬如一個人正在生氣時,腦波的上下起伏差距很大,這從現在的科學儀器就能測出。
  
  我們的念頭,實際上是念頭群,一種思想之中有不少的念頭群在,因此測量念念的起伏時,再去分析出這一念從生到滅之間,還有兩個過程:「住」和「異」,亦即「生、住、異、滅」。
  
  「生」是念頭剛剛生起來;生起來時它是有一個點的,這任何一點叫做「住」;住的時候,實際上是在動,所以又稱「異」;然後念頭消失,則是「滅」。任何一個微細的念頭生出的時候,都有生、住、異、滅四個階段。
  
  很多人在粗的念頭滅過很久以後,才發覺到:「我剛才有念頭!」生的時候不知道,住的時候也不知道,變動的時候,更不知道,只有在它過去了才發現到。
  
  四、虛空粉碎,大地落沉,法身現前
  
  我們平常的念頭是持續不斷的,但是在修行大乘禪法的時候,並不是要我們沒有念頭,如果沒有念頭,那就入了次第禪定,所以還是要說「於念而離念」。「離念」的意思是念念在動,但不住於念。
  
  如果我們用話頭用到疑團爆炸,這又形容為「虛空粉碎,大地落沉」,是指心如虛空,而虛空沒有了;身體在大地上,而大地落沉,所以身體沒有了,也就是看到它的本質、本性是空。心的念頭中,有虛空,虛空的本質是空;有大地,大地的本質是空,這個時候的心,叫做「不動心」。「不動心」雖然有反應,但是不動煩惱的心、不動執著的心,所以是「離念」,也叫做「念斷」。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要練習著離念,練習著不要管它,要離開它,但是當你虛空粉碎、大地落沉,明心見性的時候,從此念已經斷了,沒有什麼念頭要離的,此時,有的是智慧的功能。
  
  比喻來說,當我們在用功的時候,好像是鏡子上面有很多灰塵,或者是鏡面上凹凹凸凸的,所反映出來的東西,都是扭扭曲曲、模模糊糊的,看不清楚,不知道是什麼。而當我們明心見性,也就是話頭的疑情、疑團爆炸的時候,你發現那面鏡子其實是平滑的,是非常明淨的,平、淨、明、朗,甚至連鏡子的本體也不見了,只有反應作用和功能,雖然反應得非常真實,但鏡子本身是不會動的。這個時候叫做「斷念」,斷掉我們的妄念、執著念。
  
  念念相續即是「住」,每一念都是住的;如果念念不住,念就斷絕、不相續了。而斷絕以後,每一念沒有了妄念、執著念,這個時候,我們自己的法身現前。所謂「法身」,是指佛的法身,而這個佛是我們自己,也就是我們見到了自己的法性身,法性身即是佛性。
  
  註1:禪修中有「三界九地」,「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九地」是色界四禪天之四地(初禪天,離生喜樂地;二禪天,定生喜樂地;三禪天,離喜妙樂地;四禪天,捨念清淨地),無色界四定(又稱四空定)所生的四地(第一層天,空無邊處地;第二層天,識無邊處地;第三層天,無所有處地;第四層天,非想非非想處地),再加上欲界一地(五趣雜居地),共有九地。這些通通叫做世間禪。
  
*   *   *   *   *   *   *
  註2:據《大智度論》卷三十、卷八十三記載,六十念為一彈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