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教話頭禪〉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修行佛法的次第
── 聖嚴法師著 ──
〈第八天:上午〉
修行佛法的次第
一、修行的五個階位
修行佛法的次第,從初機接受佛法開始修行、實踐,實踐的時候又分成很多層次。開始的時候是修行「資糧位」,「資糧」的意思是準備工作,準備我們修行的基礎,打基礎工夫。由此「資糧」基礎,更進一步加功用行,此時進入「加行位」。在資糧位的時候,又稱「順解脫分」,因為已經建立信心,沒有建立信心以前,還不算是進入資糧位;到了加行位的時候,則叫做「順抉擇分」。在修集資糧、加功用行的時候,都還是普通的凡夫,但是已經從外道或者是沒有進入佛法的情怳下,而能進入佛法的修行。
直到真正體驗到佛法的時候,即是「見性」,其中有著不同的深淺層次,有人見的是「空性」,有人則見到「實性」,即是見到佛的實性,但是見性並不等於解脫。然後,真正得解脫一分時,從此進入聖位,成為聖人。見性時也就進入了「見道位」,亦即「六根清淨位」,接著將煩惱全部調伏了以後,再繼續一分一分地斷除無明,這個時候則是「修道位」,在修道位的時間滿長的。過了修道位以後,才是成佛,就是「究竟位」,這一共有五個階位。以上是根據唯識的修道階位,亦即「唯識五位」或「唯識修道五位」來說的。
因為禪宗不講層次,所以很多人便隨意猜測:這個人已經開悟成佛了、那個人已經明心見性了,好像成佛或明心見性都很容易,但這都是有問題的。因此,我根據唯識的修道階位來說明,請大家不要急著想開悟,因為你的準備工夫還沒有做好。
為什麼開悟以後要保任、要長養聖胎,還要繼續地用同樣的方法,提起本參話頭?因為見性就像是你進入胎裡成為胎兒一樣,必須好好保護它,這即是「安胎」,若不保護它,這個胎兒很容易流產,否則就算生出來,也不會太健康。所以在見性以後,更要精進地用功,而不是一見性以後,就沒事了。
很多人因為煩惱很重、很痛苦,在沒有辦法的情形下來學禪,希望能夠見性,以為見性之後,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其實這是誤解,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就沒有了因果,就好像沒有投資,卻想賺大錢一樣。
我曾經遇過幾個例子:有的人自己生活得不快樂,跟別人相處也不順利,所以要求出家。我問他們是否準備好了,他們說:「一切都準備好、全部放下了,所以來出家。」這些人進到寺院以後,天天要求:「師父,我什麼時候剃頭?什麼時候換僧服?」
我問:「為什麼這麼急?」他們說:「因為我的煩惱還在,只要我衣服一換、頭一剃,大概煩惱就沒有了。所以,師父,您趕快為我剃頭、讓我換僧服。」我說:「煩惱不是衣服、不是頭髮,煩惱是我們的心,若是你的心裡有煩惱,即使將頭髮剃掉,甚至把你的頭皮扒掉,也沒有用。」
二、善根顯發,六度起修
調心,要慢慢地用功調,一定要經過資糧位,沒有經過修行累積資糧的階段,是沒有辦法明心見性的,煩惱也沒有辦法調伏,乃至斷除。
昨天我小參的時候,有一位德國來的禪眾說想要出家,我問他:「你在學佛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想出家?」他說:「我參加法會以及參加短期出家時,都非常感動,所以我覺得應該要出家了。」
有的人一聽到念佛的聲音,會很震撼、會流淚;有的人參加某種儀式,那樣的氣氛會讓他很感動;也有的人聽到法師說法,或是說法的內容讓他很感動,就突然流淚,甚至嚎啕大哭,而且每一次聽到同樣的聲音或法義、看到同樣的景象,也會流淚。有人因此說:「這個人見性了。」這是錯誤的想法,因為這種現象,只能證明這個人過去是有善根的,這是一種善根的顯發,表示他適合發心修行。有了善根,現在要開始起修,好好的努力,進入資糧位去。
修資糧位時的信心,是從善根產生的,但善根還是要培養,如果你不培養它,那就沒有用。培養的時候,有的人是個人培養,自己做得了主,有的人因為過去世結的善緣多,所以其他人也幫他培養,「因」和「緣」都非常順利,那就比較快進入資糧位。
如果自己有善根,但是逆緣——反方向的緣滿多的,容易被干擾,自己往往做不了主,這是業障,障礙你不能修行、不能進入資糧位。當你發現有障礙的時候,應該要懺悔,就如同〈懺悔偈〉的內容:「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經常有懺悔心,障礙會漸漸地減少,你就可以真正開始修行了。
不要自認為:「我是沒有善根的,所以沒有辦法修行。」或認為是別人障礙自己,因此自己只好不修行了。有人說:「因為太太不讓我修行,所以我也沒辦法。」這是把責任推給別人。為什麼會有人障礙你?是因為過去你造了惡業的緣故。所以,修行時有了障礙要懺悔,等障礙漸漸地減少或消除,你就可以進入資糧位了。
有的時候,你在修資糧位時遇到的障礙,是要你不斷地懺悔和努力,然而實際上你已經進入資糧位了,這必須要靠你的悲願、你的願心來保持。善根是建立信心,發願才能保持資糧位,否則會退失。進入資糧位還是會退的,即使開悟、見性以後,也還是會退,但是見性以後,即使還會退,也不會再墮入地獄了。
我相信現在你們每一個人都已經進入資糧位,要不然就不會來禪修。修資糧位的時間相當長,修的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波羅蜜,自利、利他的工作都要做,而非僅僅是打坐。首先是布施,布施三寶,布施眾生,這要有慈悲心、有奉獻心,又叫做供養心,這是利他。
我們修行的禪法是大乘法,所以一定是以慈悲心為先,慈悲心即是菩提心,而菩提心與出離心一定要配合——布施是慈悲心、菩提心,持戒、精進是出離心,菩提心與出離心就好像是鳥的雙翅,如果只有一隻翅膀,那就飛不起來,也不能成為菩薩行者。
因此,在修資糧位時,是偏重於利他行,而較輕於出離心,但是一定要對出離心下很大的工夫,否則專門做利他行,就變成了普通人,而不是修行人了。所以,在心理上是以慈悲心為主,但是著力點還是在於出離心,如此才能成為資糧位的修行法。
修出離心,除了精進、忍辱之外,還要修禪定和智慧。我們正在禪堂用話頭,就是禪定和智慧同修:在這裡不會傷害人或是做壞事,這是持戒;努力用功是精進;忍背痛、腿痛,這是忍辱。
三、話頭修行即調心四層次
我之前提到話頭的修行,有四個層次:念話頭、問話頭、參話頭和看話頭,事實上,調心也有四個層次,即是從散亂心、集中心、統一心到無心,我們的目標是無心,也就是話頭四個層次中的看話頭。
剛開始是念話頭的階段,這時一定是散亂心,一邊念一邊打妄想,有時候還會忘了念話頭,有時候則是念話頭和妄想同時並行,或是交錯著並行。此時知道有散亂心是好的,因為你還沒有用話頭之前,連自己的心散亂都不知道,所以一開始用話頭,才會發現自己的心很散亂。
到了問話頭的時候,是你對話頭產生了興趣,散亂心也漸漸的減少了,你的心念大多集中在話頭上。因為對它有興趣,所以此時有了一點疑情,而這即是集中心。
進一步,自然而然會進入參話頭,這時身心一定是統一的。所謂「統一」,是指你不再注意自己的身心。身心統一之後,你跟環境也會漸漸地統一,進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情況,也就進入疑團了。
進入疑團時,你整體的生命、整體的宇宙,無論是時間或空間,就只是一個話頭,這是「統一心」。等到疑團爆炸了、粉碎了,即是雨過天晴,一片光明,這是「無心」,亦即放下自我執著的心,見到空性——實證空性。這個時候,是剛剛懷了聖胎,已經進入聖胎的狀態,但是還沒成為聖人。
以上四個調心的層次,也是四個用話頭的層次,這是修道的次第,為了讓我們能夠建立信心,確實、踏實地努力用功,而不急於求成就。因此,當你自認為見性的時候,要非常小心,因為是不是真的見性了,一定要經過高明的老師,也就是真正見過性的老師來確認和肯定,否則自己說見了性,這是有問題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