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僑友網]什麼是「眾生」?

39-            什麼是「眾生」?
                                  ── 果燦阿保 ──

        「眾生」(Sattva),漢譯為「蕯埵」。〈大乘義章〉說:「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廣義而言,世間出世間,一切集眾緣而生者,名為眾生。一般是指有情識的動物,故亦稱為「有情眾生」。
        〈成唯識論述記〉載:「梵云蕯埵,此言有情,有情識故,今談眾生,有此情識,故名有情。」一般將「有情」和「眾生」視為新舊譯法,嚴格來說,「有情」者是「眾生」,但「眾生」未必「有情」,甚至是「非情」。另有指「眾生」是在三界六道之中經眾多次的生死,故亦稱為「六道眾生」。
       佛教看眾生,不僅看當下,而是看累世。故廣義而言,世間出世間,一切集眾緣而生的「生靈」,名為「眾生」。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六道都是「有情眾生」;其他的草、樹、地衣,包括微細生物等,雖然也有生命,但只有本能,無思想情識,稱為「無情眾生」或「非情」。
        「菩薩」稱為「菩提薩埵」(Bodhi sattva)。「菩提」(Budhi)是覺悟,指斷絕煩惱成就涅槃的智慧。「菩提薩埵」是覺悟的有情,經論中稱為「覺有情」。
        狹義而言,「眾生」或「有情眾生」指的是人類。因為唯有人類,才擁有「有情」的所有條件:包括由新陳代謝的細胞組識構成,有神經系統,有思考和推理分析能力,有語言、記憶和創造能力,有道德和善惡的標準,更重要的是有七情六慾和對生命的執著。比人類次等的動物雖也有某些分辨好壞的能力和特性,甚至有很不錯的記憶力,但不可能擁有人類的全部條件。也因此,一般的動物只是隨業受報,甚至為生存而相互殘殺,也不算造業,否則,食肉的動物,除了下地獄,就沒有「翻生」的希望了。佛法說唯人類能造業,故亦唯人類能有學佛修道的能力和條件,但並非說其他神祇和生靈絕對不能修行,個別的情況下,某些神靈甚至個別的動物,是有修行的能力,但沒有人類那麼好的、全面的條件,故說「人身難得」。
        聖嚴師父說:「佛經談到其他動物也能修行,但佛經解釋說這些動物是佛菩薩的化身,而不是尋常的動物。」(禪的智慧P42)佛經所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眾生」,是指「有情眾生」。佛、菩薩、阿羅漢和凡界眾生,實為同體,其區別僅是覺悟境界的高下。凡界眾生迷昧未覺,阿羅漢雖悟而尚有漏,菩薩是大覺而一分未盡,唯佛是圓滿究竟。
        《壇經》中,惠能大師所指的「眾生」是「心中眾生」,所以「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心中眾生」也就是「心的執著」,因為「執著」未悟,故你的「心」還在凡界。


[留言]:

[Hml]:
果燦居士,您說「眾生」可指「六道眾生」,若狹義的則指人類,等等。我們常聽到的「眾生平等」應指人類之間是平等的;還是指人和螞蟻也是平等的呢?(廣義的眾生平等)懇請您指教,多謝!


[果燦]:
所謂「眾生平等」,首先應該指同樣有活的權利,大如大象小如螞蟻,都有生存的平等權利,更何況是人類之間。故佛教反對殺生,從戒殺害動物到進而反對戰爭。
進一步,也指眾生都有修行成佛的「平等」機會,只不過人類會比其他低層次的眾生有更完善的修行條件,所以說「人身難得」。但其他低層次的眾生可以修得人身後再修行,總一樣可以成佛,在這方面,同樣「平等」。
就人類而言,什麼樣的人都有,善良的邪惡的,聰明的愚癡的,健全的殘缺的,種種人在生存的權利上,在修行上,都是「平等」的,所以佛說「一闡提」都可成佛!
「平等」,是指其權利和機會,當然不可能「同時」都成佛,總有先後之別。


[Hml]: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以上誓言講的「眾生」應是指所有的眾生,對嗎?另天道的天人也是眾生之一嗎?天人是在享褔報,即然在享褔,他們有沒有修煉解脫生死的呢?請果燦居士講解,多謝!


[果燦]:
佛教就境界把「眾生」分成:佛、菩薩、阿羅漢「三聖」,加上天、人、修羅、畜、鬼、地獄「六道」。佛、菩薩、阿羅漢是已修成正果,已解脫三界生死,不生不滅了。「六道」卻還在三界之內,未解脫生死,「六道」中最殊勝的天道,是享天福的境界,無憂無慮,壽命長遠。俗話說:「生活太安裕了,工作就被拖累了」,天人的境界太殊勝了,往往就不思修行,只顧享受。所以天人大部份不能進一步解脫,他們天壽盡轉世成人時才會再修行,所以佛陀強調「人身難得」。
關於「眾生」,在《壇經》中六祖有另外的解釋,沒有矛盾,只是角度不同。《壇經》中,惠能大師所指的「眾生」是「心中眾生」,所以「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心中眾生」也就是「心的執著」,因為「執著」未悟,故你的「心」還在凡界。故大師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疑問品)六祖所指是我們常說的「度眾生」,因為「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你可參閱。


                       ──  2011-06-15 - [僑友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