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怎麼會引起輪迴再生?
── 果燦阿保 ──
《楞嚴經》說:「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流轉。」《圓覺經》說:「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佛教是講緣起法則的,是注重因果定律的,有前生則有今生,有今生必有來生,雖然因為每個人的業緣不同,在三世輪迴的過程中,未必一定再生為人,但必竟說明了在六道中可以「再生」,再生的結果就是來生。死於此而生於彼,再死於彼而復生於此,在六道中往返生死,永無了期,故稱為「生死輪迴」。
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生是受業力所牽,死則受業果所引,不管你願意不願意,只要業識還在,都逃不出此生死苦海。唯有「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直到「明心見性」,「諸漏已盡,生死已了,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才能「轉識成智」,解脫生死。解脫生死就是不再生,沒有生當然也不再有死,超出了三世流轉和六道輪迴了。這不正是人類有史以來所追求的「長生不老」嗎?
《圓覺經》說:「輪迴,愛為根本。」《華嚴經》說:「隨生死流,入大愛河。」《楞嚴經》說:「愛河乾枯,令汝解脫。」可見凡人輪迴六道,未能出離三界,無法解脫生死,是因為「不知常住真心」和「有種種恩愛貪欲」,這個「愛」是「貪欲」、「執著」,特別是情愛,婬欲。《楞嚴經》又說:「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佛言若不斷婬修禪定者,如烝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貪欲最甚者是婬欲,佛教對婬戒是非常重視的,故出家必須斷婬,否則,如「烝砂作飯」,終不可得。凡間也有「萬惡婬為首」之說啦!
「輪迴」是Samsāra,並不是順序輪著來,而是在六道之中往來之意。佛教認為,除了已解脫生死,自主生死的佛、菩薩和阿羅漢以外,一切眾生都得依自己業力之趣向,在六道之中生生死死。生在哪一道,取決於自己生前或累世的業力。善者上昇天道,惡者下墮三塗,不善不惡或善多惡少的生人道或修羅道。以善惡的比重,或先受福報後受罪報,反之或先受罪報後受福報不等。
因此,聖嚴師父說:「面對隨時會到臨的死神,我們想著自己有永遠的過去,還要想著有永遠的未來,這是接受死亡最好的心理準備。如果我們能相信此生有過去,就能坦然接受,並因應此生的因緣;若能相信有未來,就能懷抱希望,邁步向前。」(歡喜看生死P5)
[留言]:
[Hml]:這幾天到外地轉了一轉,回來拜讀果燦居士此文。忽然想到,若已「轉識為智」,解脫生死,譬如阿羅漢,不再六道中輪回了,會在什麼地方「居留」呢?彌勒菩薩居於兜率宮內院,佛各有佛國,阿羅漢以及常人修煉至「明心見性」之後,不知會居何處呢?謝謝果燦居士!
[果燦]:哈哈!Hml 提了一個很多人想知道的問題,可惜你問的是凡夫的我,怎麼答你呢?我說過:那境界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是不可思議的。我又未明心見性,轉識成智,如果我胡亂講一通,那就是大妄語。如果有人很肯定說他或你死後會去哪裡,你應該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啦!
但從經論上我們起碼知道,開悟以後,甚至到了阿羅漢的境界以後,已出離三界,就是說連「天界」都超越了,應該是依自己的修為和佛的大悲願力,去到某一尊佛的淨土去了。
至於你我將來會到哪一佛土?彼此努力修行吧!「極樂淨土並不遙遠!」
── 2011-06-10 - [僑友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