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僑友網]何謂三界六道

36-            何謂三界六道
                                   ── 果燦阿保 ──

        「界」是界別、界限,或指一限定的範圍內外。佛教把眾生依本身業力趣向輪迴往返之道,也就是「天、修羅、人、畜、鬼、地獄」,稱為「六道」。其中,依其境界而分「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稱為「三界」。
        「欲界」是有淫欲、食欲、睡眠欲的有情眾生所居之境界。包括上自天界,中自人畜所居人間四大洲,下至八大地獄。因男女雜居,多諸染欲,故亦名為「五趣雜居地」。「欲界」除了「人間」和「陰間地獄」,還有六個層次的「天」,稱為「六欲天」。
        「色界」是修四種禪定者所生的四種「禪天」,此處是已經無淫欲、食欲,但還有色相,有形體、宮殿等等的有情眾生所居之境界,是在「欲界」的「六欲天」之上。此界無欲染,無女體,眾生皆由化生而成,依其禪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稱為「四禪天」。
        「無色界」是色、相俱無,即無形體、無物質,唯存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中。此界唯存受、想、行、識而無色身,無國土宮殿,故名為「無色」。既是無任何物質的世界,就只知其果報在「色界」之上而不能定其方處,只能依其禪定壽命等之深淺勝劣而立其差別。
        「三界」其實並無一個指定的方處,而是指眾生依本身業力趣向的,輪迴往返「六道」的一種境界,依其境界的優劣而分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三個部份,故稱為「三界」。其中,除了「色界」四禪天的「阿那含」聖者所生之「五淨居天」及「彌勒」的「兜率內院」以外,「三界」其他部份都為凡夫生死往來之境,其果報雖有優劣苦樂的差別,但仍未解脫生死,故佛教行者都以跳出此「三界」為目的。
        聖嚴師父說:「色界與無色界未必是特定的地方,而是心境。色界與無色界相應於不同層次的禪定。」(禪的智慧P44)可見「色界」與「無色界」原則上是「欲界」的人修禪定時的一種心的境界,並非一定真正有那樣的「地界」。所謂「萬法唯心」,心的「境界」也是唯心所造。故師父在上段話之前說:「有人進入深層次的禪定時,心理處於色界或無色界,但肉體依然處於欲界。當禪力消退時,心理就回到了欲界。」也就是說,所謂在「色界」或「無色界」的,只是其心識所造的境界,而其色身實則乃在「欲界」,甚至「欲界」也是唯心所造。故《八十華嚴經》說:「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六十華嚴經》〈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的「唯心偈」說:「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不造作,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故所謂「三界」,實則是唯心所造。
        佛教不是「唯物論」的,所以佛教認為,「三界所有,唯是一心」。佛教的「唯心」,是指萬物都是「心造」,但「心造」並非僅是「空想」,並非「幻想」,而是指「心」的「執著」,是看不透諸法實相的本質。所以修行就要「破執掃相」,因為佛法認為「萬法皆空」。「佛法」不是佛陀「空想」出來的,而是佛陀「覺悟」了這個原本就存在的道理,並告訴未悟的人這個道理。
        「六道」,指天道、修羅道、人間道、畜生道、鬼道、地獄道。是指眾生依本身業力趣向往返之道,也就是人類生死輪迴的六個境界,為眾生共業所生。因為是眾生乘業趣向之處,故也稱「六趣」。「道」和「趣」,都是Gati,僅是漢譯的不同,在經論中「趣」同「趨」,指心的趣向。為什麼古德把Gati譯成「趣」而不是「趨」?因為佛教指的是「心向」,而不僅是「行動」。
        「天道」(Deva gati),是修禪定或有大善業者所趣生的天界。「天」通常指「天人」,也是包括「欲界」的「六欲天」和「色界」、「無色界」諸天天人的境界,是六趣中最上最勝妙之果報。「六欲天」的第四天「兜率天」,為補處菩薩最後所居之內院。「天道」是修禪定及修大善業者的果報,享天福之處,在「天道」沒病苦,沒煩惱,天壽極長,是天人的境界。
        「阿修羅道」(Asura gati),略稱「修羅道」,是因瞋、慢、疑而生的果報之處,也是亦善亦惡,亦正亦邪的大力神「阿修羅」(Asura)所居的境界。泰國佛使比丘說:「若人常有不必要的恐懼,或憂慮過多而生恐懼,就生為阿修羅。」(一問一智慧P159)「阿修羅」屬六道之一,亦為「天龍八部眾」之一,「阿修羅」的果報似天而非天,故亦稱為「非天」。
        「人間道」(Manusya gati),是修五戒十善者所趣,是人類居住的「人間」世界。
        「畜生道」(Tiryagyoni gati),「畜生」本指畜養的家禽牲口,在此包括一切野生禽獸,昆蟲水族,因非人天正道,故佛教稱為「旁生」。〈釋氏要覽〉說:「辯意經云,有五事作畜生,一犯戒私竊,二負債不還,三殺生,四不喜聽受經法,五常以因緣艱難齋會。」
        「鬼道」(Prela gati),是鬼類所處的空間。生前因貪得無厭、嫉妒、偷盜欺詐之因緣,死後墮「鬼道」。鬼類有夜叉、羅剎等大威力者,及暫時還等不到「緣」的中陰身和一些孤魂野鬼,但以餓鬼為最多,故鬼道也通稱為「餓鬼道」。泰國高僧佛使比丘說:餓鬼是無法滿足欲望的長期的心靈飢餓者,「腹大如山,口細如針,是餓鬼的表徵,因為所吸取的從未滿足他的飢餓感,所以一直是個餓鬼。」(一問一智慧P158)
        「地獄道」(Naraka gati),是犯五逆十惡者受惡報之處。因是在「須彌山」的「地」之下,故稱為「地獄」。「地獄」有八大地獄等等,生前罪大惡極,因不同之罪惡因緣,而下墮不同的地獄接受苦報。泰國佛使比丘認為:「地獄的意思是焦慮,當人經歷像被火燒烤一樣的焦慮時,當下就化生為地獄眾生,這是『心靈的投生』。」(一問一智慧P157)也就是說,「下地獄」是一種「心向」,心之所生。
        所謂「六道輪迴」,並非一道一道「輪」著來,因為來生趣向那一道,是視你自身業力的牽引,善有福報,惡有苦報。佛教認為,萬法皆空,諸法唯心,所以人不一定是死後才輪迴六道的。生時,你的心態向那一道,當下就在那一道,死後也原則上趣向那一道。
        既然「三界六道」都是「唯心所造」,並非實實在在的,「心」一開悟,即「萬法皆空」,「三界六道」都不再存在,那佛陀又為什麼要說「三界六道」呢?《維摩詰經》〈香積佛品〉載:「維摩詰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以難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干種法,制禦其心,乃可調伏。譬如象馬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可見佛經中提到的「地獄」等「六道」,只是佛陀為教化「剛強難化」眾生而不得不說的「方便法」,是一種善巧之法。當你解脫生死,出離三界後,一切都將會清清楚楚。
 

[留言]:

[Hml]:果燦居士,「三界六道」唯心所造,「心」一開悟,「三界六道」都不存在了。也就是說開悟之後,脫離「三界六道」,那開悟者在哪裡去了呢?是否也不存在了?
另有些詞句,我理解得不太透徹,向您請教:有為法、無為法;有漏、無漏。致萬分謝意!


[果燦]:Hml:你站在一面鏡子前面,你會看到鏡子裡面有一個「你」,以及鏡子裡面你背後的一切事物,但是你伸手去摸鏡子背面,那是「空」的,是什麼都沒有的。你的「心」認為有「三界六道」,所以有「三界六道」,當你開悟以後,你的「心」不再執著了,「三界六道」這些外來的「執著」,當然都不存在了。你還是站在鏡子面前,你的「心」不在鏡子裡,不執著於鏡子,「視而不見」,鏡子裡就不會有你的影子,甚至連鏡子也不存在了。
開悟成佛以後,你就是佛了,佛是常寂光,是徧滿虛空的,無處不在的。
至於有為法、無為法;有漏、無漏,那是佛教術語,以後慢慢說。


[Hml]:果燦居士,您的「鏡子比擬」使我如此鈍根的人都可馬上明白,實在此感激!謝謝!

                    ──  2011-05-31[僑友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