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佛教不是神道教
── 果燦阿保 ──
約公元前565年,古印度迦毘羅衛國淨飯王的王子悉達多.喬達摩出世。太子長大後看到了民間疾苦,在王宮學到的知識,無法使太子從人類的生、老、病、死、求不得等等煩惱中得到解脫,故在二十九歲時,毅然離開王宮出家學道。初期,是去學當時被稱為「仙人」的古印度的修行者修「苦行」,花了六年時間,發覺「苦行」不能解脫煩惱,不能出離三界生死。後來在菩提樹下靜坐觀想,才覺悟到「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四諦」之法,悟出「諸法因緣而生」的「緣起法」,終於明心見性,得道成佛。那便是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佛祖。此後四十五年,世尊將其成道的經驗和覺悟到的佛法,傳授給他的弟子們,那便是現今我們讀到的《佛經》。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緣起法」和「四聖諦」,佛教的宇宙觀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是印證「佛法」的「三法印」,是「萬法皆空」的;佛教的人生觀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是三世諸佛的「共教誡」,「是諸佛教」。「佛法」是說明人生之「苦」和如何「滅苦」之法。
「佛陀」Buddha,梵文的意思是「覺者」,中文的「佛」字,從人,首先肯定了佛陀是「人」,是「覺悟了宇宙諸法實相的人。」
「佛法」在無始以來原本就存在,並非釋迦牟尼世尊自創。佛教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去不來,此生故彼生,此滅彼亦滅。故佛教不存在創造者,更沒有所謂「救世主」。佛陀降世的目的,僅是為無明凡夫指點迷津,為「普度眾生」。
《涅槃經》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禪宗六祖惠能在《壇經》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又說:「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法無頓漸,人有利鈍,迷時是凡夫,覺悟了就是佛。
《佛經》是釋迦世尊留給我們世人的法寶,千萬不可封藏於深山古剎,僅供僧人修行,更不可被少數文人,用來作為炫耀其學識的工具;《佛經》應讓人人都看得懂,「佛法」應讓人人都能實踐,這才是世尊化世的本意。其餘後人附加上去的,對滅苦、對解脫生死煩惱、對涅槃一點好處都沒有的「添加物」,都是多餘的。
我不贊同將佛教的術語複雜化,也不贊同將佛事的儀軌搞得繁雜甚至恐怖,這樣對學佛修行,以及佛教的弘法傳播,都沒有益處。佛法是用來度眾生的,不是用來嚇眾生的,多餘的言論和儀軌,都是修行道上的魔障。
斯里蘭卡達摩難陀 Dhammananda 法師說:「佛陀本人很清楚的表示過,真正的涅槃的快樂不是宗教經典背誦、自我折磨、睡在地上重複祈禱、懺悔、歌誦、符咒、圖像、念咒祈願而來的。」(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麼P91)泰國佛使比丘Buddhadāsa說:「我們要學習釋尊親證的法,乾淨利落的,直指佛法核心的法,沒有後代附會上去眾多添加物的法。」法師提醒我們:「千萬不要掉入某些自命高深的人的圈套。」又說:「佛教徒最可悲的事是錯誤地詮釋佛陀的教導,並使用愚癡的方法修行。」 (一問一智慧P160)
可惜至今不少所謂「佛堂」,還熱衷於京劇的唱腔以及苦行道的自我虐待,擺脫不掉民間神道教的色彩和「添加物」,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法鼓山聖嚴師父說:「佛陀化世的本懷,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勤修戒、定、慧,以息滅貪、瞋、痴。」(拈花微笑P97)學佛就要信佛、法、僧,勤修戒、定、慧,解脫貪、瞋、痴。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利益眾生。」學佛誦經並非敲鑼打鼓唱大戲,更不需要一套陰深恐怖嚇人的古怪儀軌。
《壇經》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古德有偈說得好:「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祇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佛」就在我們每個人心中,不需要通過吹打彈唱,自我虐待,嚇唬信眾等等愚蠢行為去討好。那是神道教的巫師所為,並非佛道。佛教發展至今逾二千五百年,已漸漸滲雜了太多外道的,和民間迷信的思想和儀軌,離開佛陀化世的本懷已越來越遠。
所謂「神道教」,就是「神道設教」。如《易經》所說:「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惑,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聖嚴師父說:「所謂的『神道設教』,是指鬼神以神仙佛祖等名目,通過鸞壇的迎鬼降神、靈媒的鬼神附體所謂仙佛借竅等現象,而形成的民間信仰。……神道設教,常被稱為淫祠的原因,是它能夠氾濫成災、惑亂人心,這種現象可能是真有鬼神的降靈,也可能僅是出於靈媒、乩童等巫師、術士的操縱。」(學佛群疑P123)
總而言之,「神道教」是對佛、菩薩、祖先、天神、地祇、雷電、水火、山川、木石、龍王、猴精,甚至歷史上的將相、小說主角等等的崇拜。這些對於世俗民眾,目的無非祈福、發願、消災、解難、延壽、除病、求財、求子、求姻緣等等;對於統治者,是藉鬼神之道以愚民;對於神棍,是為斂財。故一般華人小區,街頭巷尾,都有各種神廟,香火鼎盛。這雖不是正信的佛教,但只要能使信徒知因果而為善修福,不是神棍為斂財害人,也勉強可視為人天善法的「方便法」。但絕對不是解脫道,更不是菩薩道和佛道,必須區分清楚。
例如近年在南洋突然興盛的「一貫道」,便是中國近代民間的「神道教」。 「一貫道」於民國初年創立於山東,原稱「東震堂」,亦稱「中華道德慈善會」,後取〈論語〉的「吾道一以貫之」而改稱「一貫道」,但民間卻因為其揉合儒、釋、道、耶、回等五教之說的所謂「一貫合一」,而稱其為「一貫道」。又因其信徒吃長齋,故亦被稱為「齋教」,但現在他們自稱「天道教」或「天道神教」,在南洋,民眾稱其為「拜老母教」。
他們以扶乩、借竅等等所謂道術設鸞壇,組織上由俗家信眾組成,沒有出家人,依靠靈媒、乩童,只傳俗人,信徒之間以「道親」相稱呼。尊「無生老母」為創造天地之母,奉「彌勒佛」為無生老母派來救劫度人的祖師。實則是竊取佛教的彌勒信仰,甚至濟公和尚的傳說,加上道教的一些儀軌而設教惑眾。
自從一千多年前佛教的彌勒信仰傳到中土,中國歷代反抗朝庭的起義,或民間「神道教」的創立,大都藉「彌勒佛」之名,唐、宋、元、明以來都是如此。因為在佛教,彌勒是「補處菩薩」,是候補的未來佛,也就自然成了改朝換代的象徵。從「無生老母」這一名堂去追縱,其源頭應在元末以及明代的「白蓮教」。白蓮教始奉「無生老母」為創世主,說是派彌勒等神佛下凡。所謂什麼「老祖」、「老母」,是白蓮教「寶卷」的編創,並非佛教。清末民初眾多神道教大多源於「白蓮教」,神壇供奉彌勒佛,又供奉觀音、濟公、關公、呂洞賓、劉伯溫,甚至耶蘇、聖母等等。佛、仙、道,中外諸神,濟濟一堂。 他們利用佛教,卻不說佛法,而以「點玄關」(古稱宅門為玄關,藉此指入道之門,「點玄關」就是點眉心)、「合同印」(雙掌合抱之手印) ,加上念「無太佛彌勒」五字真言,三樣加起來就是他們的所謂「三寶」。主張世界之殺劫末日即將來臨,信徒須戒殺生,吃長齋,祈禱及念「五字真言」。認為入了道門,就可在「天堂掛號,地獄除名。」入教須經「引師」、「保師」,也就是介紹人及保證人的引薦,並由「點傳師」傳授「三寶」 。
「一貫道」1925年後繼位的所謂「師尊」,在抗日戰爭初期投效日寇成了「漢奸」,故被兩岸政府視為邪教而取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四十年代末,他們轉移至台灣,後來傳至港澳及南洋各國。南洋華僑多信佛,因為對正信佛教的無知,誤以為假借「彌勒佛」之名惑眾的「一貫道」為佛教,故信仰者眾。近年,個別南洋國家,修建很多「彌勒佛院」、「道壇」,門口都立了一座彌勒佛像。雖借彌勒信仰,而不誦持《彌勒經》,卻以其鸞壇的所謂「聖訓」來任意曲解佛經。
個別南洋國家雖是以回教為主,但宗教自由,政府承認各宗教團體的法定地位,允許一些教堂寺院,可以主持其本教信徒的婚喪儀式,並可簽發有效的「證書」。可是對於佛教,當局只知有「釋迦牟尼佛」,不懂有「彌勒佛」,更加不知所謂的「老母」。故為了爭取信眾以及「婚喪儀式」的合法生意,近年當地「一貫道」又引入「釋迦牟尼」佛像來供奉了。
佛教是最講慈悲、隨緣、包容,是主張眾生平等的,所以佛教雖然不認同外道的信仰,但並不排斥外道。今世的「一貫道」,或者如他們自稱的「天道」,或用其它什麼名堂也好,從他們吃長齋,戒殺生的角度看,只要不是做了危害世人的事,從結社自由的角度,局外人根本不必在意。只要明白他們是神道設教,絕對不是佛教就行。
信佛,一心向佛,千萬不要走錯門庭,否則將遺憾終生。
[留言]:
[網友]:有人說「密法興時,佛教就會滅」,這是否有根據的呢?
[果燦]:你這個問題,把密法與佛教假設成為對立的兩方,這是一個十分錯誤的看法,密法也是佛法的一部份,不是佛法以外的一種學說。佛法是否衰落,取決於你有否依法修持。如果你並不依法修持,對於你來說,也就是末法時期。如果你清淨地依法修持,對你來說就是正法時期。客觀上,現在我們的確處於「末法時期」,這是佛陀所說的。但從個人角度去說,如果你的心識與佛法相應,則可說是正法時期。正法或末法,要看你有否修持,並不取決於任何一個派別之興衰。至於「密法」,必須先有了大小乘共通教法及大乘不共教法之基礎,方能有資格受持修學。如果你不依次第地盲目求「密法」,自以為是大根器而不屑於修學共通的顯乘教法,你本人就是在參與污染佛法,你也就是在參與導致末法。這並非是因為密法興旺而令佛法衰滅,這是修持人的過失及顛倒次第,與真正的密法修持不符。如果所有人都不依次第,不理基本戒律,只一味求受密法,則的確可說是末法之現像了。如果所有人都依正確次第地去修持顯密教法,則只會令佛法興旺,絕不可能會反而令它衰弱滅亡。
[網友]:民間神社、自創的神道教,大都喜稱什麼「道」,這「道」字如何解?
[果燦]:「道」Mārga,在佛教是指通往涅槃的通道、軌道、法則,有能通、無礙、自在之義。善業可通往善「道」,惡業通往惡「道」,故不論善業惡業,都稱為「道」。有漏之道如天道、人道、地獄道等等;無漏之道如聲聞道,菩薩道,佛道等等。而禪宗所說「平常心是道」,是指平常的生活,行住坐臥就是「道」。
「道」並非某個宗教的專利名詞,中國歷史悠久的「道教」亦稱「道」,民間神社亦有稱「某道」者。某些神道教,因為自己沒有任何理論基礎,竊取了佛教的「彌勒」菩薩名號,又竊取了道教的某些儀軌,既沒有比丘,更不用道士,不誦「佛經」更不念「道德經」,但自稱「XX道」,讓信佛或信道的無知民眾誤為是「佛教」或「道教」,影響極壞。佛教是最講慈悲、隨緣、包容,是主張眾生平等的,所以佛教雖然不認同外道的信仰,但並不排斥外道。但如果有人竊取佛教的部份信仰儀軌惑眾,作為佛門弟子,有責任出來「護法」,揚出他們的底子,讓信佛民眾明白他們不是「佛教」,以免上當。至於「道教」被竊取的部份,則應由「道教」的弟子自己去糾正,我們不應越俎代庖。總之,應明了此「道」非彼「道」,千萬不可混為一談。
[網友]:「有人將佛教神秘化、魔化,和塗上迷信的色彩,或豉勵去當『苦行僧』。」
[果燦]:那是對正信佛法的無知,或神棍為斂財惑眾。此文中說過那是對正信佛法的無知,或神棍為斂財惑眾。此文中說過:「佛教發展至今逾二千五百年,已漸漸滲雜了太多外道的,和民間迷信的思想和儀軌,離開佛陀化世的本懷已越來越遠。」強調:「佛法是用來度眾生的,不是用來嚇眾生的,多餘的言論和儀軌,都是修行道上的魔障。」關於「苦行」,在〈苦行和執著〉一文談過,請參考該文。
但修「頭陀行」也是稱為「苦行僧」,那是在世尊住世時已存在的一種修行法門,此「行」非彼「行」。
[網友]:釋迦世尊要修行六年才覺悟,六祖有慧根能頓悟。
[果燦]:釋迦牟尼世尊是約生於公元前565年(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是古印度迦毘羅衛國淨飯王的王子悉達多•喬達摩。太子長大後看到了民間疾苦,在王宮學到的知識,無法使太子從人類的生、老、病、死、求不得等等煩惱中得到解脫,故在他二十九歲時,毅然離開王宮出家學道。但在太子成佛之前,我們這世上還沒有人類成佛,沒有人向太子傳授如何成佛的方法和道理,所以太子要自己去摸索學習。初期,是去學被稱為「仙人」的古印度修行者修「苦行」,花了六年時間,發覺「苦行」不能解脫煩惱,不能出離三界生死。後來在菩提樹下靜坐觀想,才覺悟到「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四諦」之法,悟出「諸法因緣而起」的「緣起法」,終於明心見性,得道成佛。此後四十五年,世尊將其成道的經驗和悟到的佛法,傳授給他的弟子們,那便是現今我們讀到的「佛經」。
而惠能卻是世尊入滅後一千多年,中國唐代的人,那時中土已有不少譯成中文的「佛經」,六祖之前已有很多高僧大德在傳授佛陀的道理,亦有不少人因讀經聽經而開悟。惠能是聽了五祖弘忍傳授一部《金剛經》而大悟。《金剛經》出自釋迦世尊所說《大般若經》第九會的〈能斷金剛分〉。也就是說,雖然惠能和釋迦世尊一樣,已修行累世,種植無量善根,並各自在住世當時,已因緣成熟。但惠能如果沒有《金剛經》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點破,可能還要摸索經年,不可能「頓悟」。故惠能大悟以後,興奮地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也就是說,惠能是因為聽了釋迦世尊在《金剛經》的「教化」,才「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的。
── 2007-8-20 [格林禪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