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僑網]:不要輕易說某人「還俗」

11-          不要輕易說某人「還俗」
                                     ── 果燦阿保 ──

        俗世對出家人,對佛教寺院庵堂,是存在很多誤解的。其一,二千多年佛教的流傳,中間參雜了太多非佛的填加物,神佛不分了;其二,一般無知的電視電影編導,又想當然的胡扯,影響極壞。
        在電視電影中,經常看到失戀就去「出家」,生意失敗去「出家」,婆媳不和去「出家」,給追債走投無路去「出家」,甚至殺人放火犯下大罪也去「出家」。佛教僧團成了「避難所」,寺院庵堂成了「垃圾站」。
        正信的佛教並非如此的,出家是神聖的事,是行菩薩道修梵行,是為擔承如來家業。故出家必須得父母夫妻子女的同意,世俗的一切經濟人情債務必須「還清」。那些胡亂就給人剃度的,根本不是正信的佛教。
        出家之前,首先要皈依,也就是受三皈戒,成了正實的佛門弟子。「皈」通「歸」,故「三皈依」又稱「三歸依」,指歸投依靠「佛、法、僧」三寶。受三皈是非常隆重嚴肅的事。
        皈依以後,可進一步受「五戒」,「五戒」的梵文拉丁拼音是 Pancashila,也就是發誓「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這是佛教的基本戒律。在家人的最終可受「菩薩戒」,菩薩戒的內容是三種無垢清淨的「三聚淨戒」,是行菩薩道絕對要修持之戒律。這和出家必受的「菩薩戒」是一樣的。
        因為「三歸依」是「盡形壽」受持,而「菩薩戒」是「盡未來際」受持,在時空上是不同的。「盡形壽」指盡此一生一世,此生命終即捨戒;「盡未來際」指生生世世,至到成佛,所以命終不捨戒。
        出家人有沒有不依常規「跳班」的?有,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是未皈依就頓悟成肉身菩蕯的,成道十五年後才剃度出家,一出家就開壇傳法。不過這是非常非常特殊的例子,千年難遇。
        藏傳佛教有一套嚴格的考試制度,出家修學,要一級一級的考上去,才能成為「格西」(老師)。漢傳佛教雖然沒有那樣的考試制度,但也有嚴格的戒臘制度,並不是如電視電影中那樣想當然的。
        剃度出家最初級的稱「沙彌」或「沙彌尼」(「尼」在梵語指女性),受了具足戒,才成為正實比丘或比丘尼。佛法規定,比丘需要戒臘滿十年以上,才許度人出家;比丘尼需要戒臘滿十二年以上。比丘和比丘尼相差兩年,是因為印度地處亞熱帶,女孩子早熟,必須有兩年的時間觀察是否有孕。佛法不許比丘剃度女人出家,沙彌尼應由比丘尼剃度,資格的要求,大致與比丘度沙彌相同。另外,比丘度沙彌或比丘尼度沙彌尼,必須求得僧團大眾的同意,也必須孩子父母的同意。而每一比丘或比丘尼十二個月中僅能度一人出家,不能如電影電視上成班人一起受剃,那是不如法的。
        古時中土要出家成「沙彌」或「沙彌尼」,須在七歲以上六十歲以下。這是因為中土的僧團比丘,必須要負責沙彌和沙彌尼的教育和衣食,但沒有太多空餘時間,去照顧太小或太老的弟子的日常生活。過去在中土寺院,基本生活大多自耕自足,所以規定七歲以上兒童,已能「在曬谷場上驅鳥雀」才得度。而年過六十的老人,年老體弱多病,生活上無法自理,只能增加僧團的負擔。但六十以上,七十以下而能自己照顧生活的,律中規定仍可出家為沙彌,原則上七十以上不能度。
        出家人中途不想再做和尚尼師了,或塵緣未了想退出僧籍過回凡人的生活,在佛法是允許的。世俗以為凡僧人退出僧籍,都稱為「還俗」,其實也是太大的誤解了。嚴格來說,僧人因犯罪或其他原因,脫離僧藉被遣回家(被開除了),才稱為「還俗」;但自願脫離僧藉,經過一定的儀式,是稱為「歸俗」。俗世不明其中分別,凡脫離僧籍都通稱「還俗」,是把根本性質搞錯了。所以千萬不要輕易說某僧人「還俗」了!那是咒他給「炒魷魚」了!但如今把「歸俗」稱為「還俗」已成習慣,也可以不用太執著了。哈哈!


                           ── 2011-02-「僑友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