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我與無我
── 果燦阿保 ──
「我」到底是什麼?「我」(Ātman),梵文原意是起主宰作用。〈唯識論〉說:「我謂主宰。」「我」並非指我的身體,身體僅是一具皮囊,未生之前無此皮相,死後腐化了也不再存在。無始以來,「我」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是因緣的和合而成的一個精神體。因為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故這精神體是「無常」的,時刻發生變化的,並非外道所說那永恆不變的「靈魂」。「我」是一種執著,執著於「我」和「我所」(我所有,包括周圍的一切事物),因為執著,就會不斷造業,故受業力的牽引流轉六道,無法解脫三界生死。
「我謂主宰」,是「誰」在「主宰」?那就要從佛教的另一個概念,「業」和「業識」說起。
「業」是指「羯磨」(Karman)。身、語、意之一切行為造作,起心動念,無論善、惡或無記,都稱為「業」。「業」的意思,在梵語是「行為」,藏語是「行動」,漢語稱為「造作」、「行為」。但不論有無付之行動,甚至最細微的一念之動已造成「業」,唯有善、惡、淺、深、無記之分。
每一個人,不論他是何種宗教信仰,甚至沒有任何信仰,只要他還未脫離三界,他對外界的一切必然會產生厭欣,有厭欣之心,他的任何身、語、意必然會造業。既造業,不論善業惡業或無記業,在因緣成熟時,必然會招感相應之果報。造善業得善報,造惡業受惡報,除了他自身的努力,沒有任何其他外力可以改變此因果定律。中國的老人家勸人向善時常說:「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尊「神明」,便是你自身的「業識」,它主宰了你的前世、今生和來世。
《菩薩處胎經》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業」的牽引力稱為「業力」,它就像影子一樣,永遠跟著你。「影子」會隨光線和位置的不同,而改變其強弱和形狀,「業」既形容像影子,故「業」產生後,就會隨因緣的改變而改變其業果。牽引業因至業果的是「業力」,也就是牽引眾生趣向六道的牽引力。「我」是一種執著,執著於「我」和「我所」,因為執著,就會不斷造業,故受業力的牽引流轉六道,無法解脫三界生死。唯有破執掃相,「照見五蘊皆空」,明心見性,轉識成智,到那個境界,無我無念,解脫生死,出離三界,自由自在了。
前面說過,你造下的「業」,就會「記錄」在你自身的心靈深處,佛教把那稱為「業識」,「業識」是「業」的儲藏庫。「業識」和「我」這兩個佛教的名詞,實則是異名同義。佛教的理論既是哲學概念又是超哲學的,很多人把「業識」和「我」分開來講,結果容易使初學者以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其實你自身的「業」都是你自己這個「我」因厭欣執著而造下的,「因」是他,「果」也是他。造業因的是那個「我」,受果報的也是「我」。「我謂主宰」,而人的一切,都是由自身「業識」中的「業力」所牽引主宰。除非已經解脫生死,出離三界,「轉識成智」,也就是「業識」轉化成了佛的「智慧」了,否則「業」是不會消失。所以說,「無我」(Anātman),並不是「我」或「業識」消失了,而僅是轉化了,「轉識成智」了。
《大毘婆沙論》把「我」分為「人我」和「法我」。「人我」指「人我執」、「我執」或「人我見」,就是不知緣起法,不知無常之理,執著因緣和合的,虛幻的色身為「我」,以及「我」周圍的一切事物為「我所」,就是「我所有」。「法我」是「法我執」,就是不明諸法皆空之理,執著於諸法是固定不變且有其實體,稱「法執」,或「法我見」。所以,對「靈魂」永恆的見解,廣義來說,就等同「法我見」。
「我」是一種執著,執著於「我」和「我所」,因為執著,就會不斷造業,故受業力的牽引流轉六道,無法解脫三界生死。唯有「破執掃相」,「明心見性」,才能「照見五蘊皆空」,「轉識成智」。
「無我」就是「空」,就是徹底的解脫;反過來,「空」也就是「無我」,也是絕對徹底的解脫。聲聞緣覺雖然是自利的,但也相對是無我的。因為如果聲聞乘有我,就會有煩惱,有煩惱就會造生死業,就會輪迴生死而不得解脫,就不可能證得阿羅漢果。但聲聞乘的「無我」,僅是「人無我」,未證得「法無我」,並非是絕對徹底的「無我」,阿羅漢果連自利利他的菩薩道也未全是,故一時不能成佛。
索甲仁波切說:「無我的原則並不是說原先有一個自我,然後佛教再來掃除它。相反的,它的意思是一開始就沒有自我。體悟到這一點,才能稱為『無我』。」(西藏生死書P163)
佛教的「業識」、「神識」的慨念,雖然表面上相當於外道的所謂「靈魂」和「神我」,但卻完全不同。外道認為靈魂是存在於人體這個皮囊之內,是可以經多生而永恆不變的一種精神能量,永遠代表其人本身,不論活在世間或死後在冥界,此「靈魂」永恆存在。這種觀念與佛教的「無始」、「無常」、「無我」的緣起思想是相對立的。佛教不認同有靈魂的存在,不在「靈魂」這個名詞本身,是因為它不符合緣起法,緣起法則認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巴厘文《中部經》、《雜部經》)
佛教認為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是無始的,宇宙間一切存在都是互為依存的,是由眾多因緣和合而生的,人的身體是由五蘊假合而成,故不可能有一自始就獨立存在的「靈魂」。
無始以來,自從因緣和合進化成了人類,人就有厭欣之心,有厭欣必然會造「業」,有業就會集成「業識」,必會形成「業力」而牽引「業識」輪迴再生三界六道,除非「轉識成智」,「不生不滅」,否則那輪迴再生不會停止。
《壇經》提醒說:「自悟修行不在於諍。」佛門弟子的最終目的是「明心見性,轉識成智」,故我們只學佛的教法,外道如何解釋是他們的信仰,他們的認識,不是佛門弟子應該去「諍」的,那對「自悟修行」,對「解脫生死」沒有一點幫助。
[留言]:
[Hml]:因為有三世輪回的說法,我一直以為佛教認為有靈魂是理所當然的。前些日子,翻看一本小冊子,是斯里蘭卡羅睺羅博士法師寫的「無我論」,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佛教是不認為有靈魂的。非常巧合,就在我還沒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時,您的「我與無我」就在「僑友網」貼出來了。大大幫助我理解此事。
帶領我們輪回的不是靈魂,而是「業識」,聽說人去世後,前六識也消失了,剩下「業識」在第七識和我們的圓滿俱足的佛性在第八識,就去輪回。不知是這樣嗎?這問題我不很清楚,理解得較模糊,在此特請教您。謝謝!
[果燦]:Hml兄:無始以來,人類活在世上,必有厭欣之心,也就是必定會喜歡什麼而不喜歡什麼,有「厭欣」就會造業,所有的「業」都儲存在「業識」裡。「既造業,不論善業惡業或無記業,在因緣成熟時,必然會招感相應之果報」。已成「果報」的「業」就消失了,但新造的「業」又不斷儲進來。所以「業識」是不斷在變化的,善業越多,你就向「解脫」越來越近;相反,就離「解脫」越來越遠。
為什麼我們要「修行」?就是要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思想,學菩薩道使其符合佛法,「自淨其意」使我們的「業識」轉化成佛的智慧(轉識成智),到那種境界,我們就和佛一樣了,成佛了。所以說「迷時是眾生,悟了就是佛」。
所以佛教的「業識」(為了區別於「靈魂」這個詞,我們稱他為「神識」也行)是會轉化改變的。否則不僅不符緣起法,人也不會成佛了!不是嗎?但「靈魂」據說是一成不變的,生時他是在人的身體裡,死了他離開肉體成了「鬼」(靈魂),投生時他又進入另一個身體裡,永遠都不會轉變成「神」的。所以我說:「佛教不認同有靈魂的存在,不在『靈魂』這個名詞本身,是因為它不符合緣起法」,也不符合可以「轉識成智」和「人人都可以成佛」的佛教思想。並不是說佛教「是不認為有靈魂的」,只是觀念不同,認識不同,用詞也不同。
斯里蘭卡羅睺羅法師我知道。但你說:「聽說人去世後,前六識也消失了,剩下『業識』在第七識和我們的圓滿俱足的佛性在第八識,就去輪回。」這種講法好像把「色受想行識」「五蘊」的「識」,和「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意」,以及「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等混淆了。這方面要講,就比較復雜,以後慢慢再說,好嗎?
[Hml]:果燦居士:您的解釋使我弄清了「不變的靈魂」與「因緣變化的神識」的不同看法。至於第六識、末那識與阿賴耶識,雖然看了您的博,也問過別人,我自己覺得還像在霧中,還沒走出來,還得下功夫!謝謝您的引導,使我能逐步了解偉大的佛法!阿彌陀佛!
[果燦]:不客氣!大家交流!
「詠鳴」說:「易懂難學」!首先,你是「懂」了,這比我二十年前已經強很多了,我當時幾乎是一頭霧水的。所「學」,就是學佛,當然不容易,否則早已成佛!但有決心就一定會成功!
當年我進出佛教書店,到處去找適合我用的參考書,可是都不如意。要嗎太深,要嗎講得不清不楚,有得甚至越講越離譜。記得有一次我想學梵文音的「大悲咒」,到處找不到音帶(那時還用卡式機),在大會堂書展,我問賣佛教書的一位售貨員,他「指教」我說:「要有平常心,不應有分別心!」我雖然似懂非懂,但我覺得,如果他的理論是正確的,那當年玄奘法師就應該乖乖在中土讀那傳來不全的經論,不應該山長路遠去印度取經了!
所以後來我略微懂得以後,我很想告訴我的朋友們,告訴初學佛的同修們,希望他們不要像我當年那樣,走那麼多冤枉路。如果將來有緣,有哪個出版社慈悲,把我那過百萬字的筆記給出版推廣,能幫到初學者,那就功德無量了!阿彌陀佛!
[詠鳴]:小弟真想為「保兄」您達成其所夙願!會支持您的願望!會為您行善並出一點經費! .... ....經過與徒弟們和朋友們電話聊天后,但得知「以商言商」的現實社會上,......不說了!問題出在於出版社送書頒發一環!要提成分賬! .....小弟再進一步了解後,是有辦法的!或自己親自編書...!「保兄」之意:是否要免費贈送給有心人之舉?有多少百萬字? .......請向小弟詳細說明心意!
[果燦]:多謝詠鳴大夫:熱心人就是熱心人,一認真起來(不搞笑時),真的是「知而行」,利用其人脈,替我到處問起「行情」來。哈哈!多謝多謝!
學佛的都知道一切要隨緣,所以我的前題是「如果將來有緣」!緣份未到,我不會強求。我女兒早就問過我要不要自費出書,她說現在很流行自費出書。我說不要!問題不在經費,但是我看到很多老朋友老同學自費出書,然後到處派,甚至到處求人欣賞。朋友拿到手,真正閱讀的太少,大多隨手就丟了。
我二十幾年的心血,不求名不求利,更何況此是講的佛法,我只想「續佛慧命」。所以我開了「博客」,見者有份。我知道我這類書是沒有市場的,除非是給佛教的出版社看上。緣份未到,不急於強求!
但還是要再次多謝老友!真有心!善有善報!阿彌陀佛!
── 2011-05-21 - [僑友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