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學佛知津》30-今後佛教的女眾問題

30-                     今後佛教的女眾問題
                                    ── 釋  聖嚴  ──

    重男輕女的問題:

    從佛教史上看,似乎佛教是輕女重男的宗教,自從佛滅之後,比丘尼中,未嘗出過一位大思想家。但是,這個癥結並不全在女眾本身,乃在於受了上座部小乘佛教的箝制,尤其是迦葉尊者所領導傳承下來的佛教學系,重男輕女的色彩,比較強烈,這是因為頭陀行的迦葉尊者的厭離女性而形成。以致把女眾之中的人才,高壓得抬不起頭來,並且流沿迄今,女眾也總是甘心雌伏而不敢有所創建。
    其實,佛陀當世,乃是主張男女平等的。當然,女性的本質,偏近於優柔寡斷,依賴羞澀,也是事實,從生理到心理,她們有著許多男人所沒有的先天的缺陷,所以,任便佛陀倡導男女平等,女眾的人才,在比例上,仍不及男眾,比如《增一阿含》卷三所列的四眾大弟子,各個皆有一門第一的特長,比丘一百位,比丘尼五十位,清信士四十位,清信女三十位。又在阿含部的《佛說阿羅漢具德經》中,聲聞比丘九十九位,大聲聞比丘十位,大比丘尼十五位,大信士二十三位,大信女十七位,都是女的少於男的。
    但是,不論在阿含部也好,律部也好,記載佛世女眾的活動,可謂不一而足,她們除了由於生理方面的缺陷而在戒律上給她們基於保護而製的規定,不同於比丘之外,說法、行化、度眾、修證,根本和男眾一樣。當然,由於印度的原有風俗觀念,也使女眾在心理上感到有些不如男眾的地方。但是,佛陀極力保障女權的平等,乃是無可懷疑的。聖比丘尼之中,比如大愛道、蓮華色、妙賢、法與等,都是傑出的人才;聖優婆夷中,比如鹿子母、末利夫人、修摩提女等,也都是對於佛教教團極有貢獻的人才。當然,女人有「五障」的遺教,使得女眾姊妹們自慚形穢。特別以為女人之身是不潔的中國古老迷信,也使得女人不敢拋頭露面。
    所謂女人的五障,便是:不能以女人之身作轉輪王、作帝釋、作梵王、作魔王、作佛(增一阿含卷三八·四三·二)。在《法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也有如此的記載,可是,《法華經》的目的,倒是否定了呆板的女人五障說的觀念,因為年始八歲的龍女,事實上是在「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去了。這是告訴我們,不要看不起女人,只要她的福智資量夠了的時候,成起佛來,與男子漢同樣快速。
    另有大乘經中說到偉大的佛教女性之處,也是很多:「如《寶積經》中的勝鬘會、妙慧童女會、恒河上優婆夷會等;《大集經》中的寶女品;《華嚴經》中善財童子所參訪的善知識中,有休舍優婆夷、慈行童女、師子嚬呻比丘尼等;《法華經》的龍女;《維摩詰經》的天女等。大乘經中的女性,是從來與男性平等的。」(印順法師的〈勝鬘夫人師子吼經講記〉
    小乘阿含部及律部中雖可見到一些批評女人的文字,比如說女人是:「臭處不淨行,瞋恚好妄語,嫉妒心不正,如來之所說。」(增一阿含三五·一○)又說:「夫為女人,有九惡法。」(《增一阿含》四五·一)但是,我們應當明白,這是教誡比丘的話,同時也確是女人犯的通病,是藉此希望比丘們對女人生起不可樂不可愛想,以期不對女人生起染心而破淨戒,這種教訓的性質,跟「不淨觀」的作用一樣,並非輕賤女人的意思。如果硬要歪曲它的宗旨,而說是輕賤女人,那是很不當的。
    在大乘經中,不唯男女平等,往往還有現了女身的大菩薩捉弄聲聞的比丘羅漢,比如《維摩詰經》的天女,就捉弄了舍利弗尊者,並且以此而顯出了大乘精神的偉大處。站在佛的立足點上看,根本是平等的,男女差別的執著,不過是出於凡夫的愚妄之見而已,何必把它看得如此的嚴重。大菩薩為了化度有緣,往往隨類應化,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身之中,即有比丘尼身、優婆夷身,以及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家的婦女身、童女身等。我們怎可輕賤女人?


    八敬法的問題:

    當然,比丘尼的永遠抬不起頭來,還有一個重大的約束,那就是比丘尼的「八敬法」。我曾說過:「在此八法之中,即使最最知律持律的比丘尼, 在中國佛教的環境內,充其量,只能做到前面的一、二、三條,其餘的就沒法實踐了。」第四條「比丘尼在二部僧中受戒的法統,早就失傳了……至於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的四條,因為中國佛教殊少實行羯磨法,也殊少遵制安居,故也無從做到了。」(〈律制生活〉之〈比丘尼與八敬法〉
    因為我對未來的中國佛教,抱有很大的願心,所以對於女眾的力量也特別關切,並寄於殷重的期望,但是一想到八敬法,就使我感到困惑,因為八敬法的規定,使尼眾失去了獨立性,變成了男眾的附屬品,比如受戒、出僧殘罪、安居畢求作見聞疑罪的三自恣,均要向比丘僧中作,把女眾的一切行事作法,全部納之於男眾的安排之下。這從佛陀本不許女人出家的觀點上看,是有理由的,若從佛法的根本精神上看,似乎是不太相符的,因為那等於是否定了女人的獨立人格,如果這是佛世早就盛行的規制,佛世的尼僧之中,就不可能產生那麼多偉大的聖比丘尼了,正像小乘佛教以後的女眾一樣,儘管佛滅之後,有著許多的偉大的比丘羅漢及比丘菩薩,但是偉大的比丘尼就太少了,尤其是在佛教思想的開發工作上,尼眾的功績是出奇之少!
    迦葉尊者之後的上座部佛教,確是呆板而不活潑的,所以學者以為印度大乘佛教的振興,乃是佛世精神的複活,所以大乘經中對於女人的地位,跟男人是平等一般的。雖然在倫理上──在佛法住世的形態上,男女七眾,必須各有分際,並且應以比丘僧為中心,但從八敬法的限製而言,總覺有點勉強。
    恨我自己的智慧不夠,我對整個佛法的探究,也尚說不上「深入」二字, 今日中國的佛教界中,真能深入佛法核心的,並且真能從佛法的根本精神及歷史線索上作考察分析的人,印順長老算是一人。所以我將我對八敬法的困惑感觸,寫信請教印老,非常欣喜的,他老人家的看法竟與我的想法相近,而且他的看法比我明朗深切得多,他的回信中說:
「座下為今後建僧計,提及八敬法,印以為不必過分重視。從好處說,八敬法為對女眾之嚴加管教,從壞處說,反使真心為道之女眾,自慚形穢而雌伏。佛世多有善說法要,神通之女眾,佛後殆不聞於印度,得非此耶?……考釋尊律制,因事而製,從不預擬規章,而八敬法則與此原則相背。依經律說:初由佛自教誡尼,後乃今僧差次教誡,乃有半月請僧教授之製。有比丘尼出家生子,乃有二年學法女之製。試思當女眾將出家時,釋尊如何能預定半月求教授,及二年學法女於比丘僧中受戒之製耶?……此等事,印固不欲深論,為日後計,當重視平等性。」(1965年3月22日覆聖嚴的信)
    可見,八敬法的成立或出現,似乎是在佛滅之後的事了。因為這與佛法的精神相背,也與佛陀制戒的原則相背,我們在阿含部及律部之中看到,佛陀制戒是因事而製,乃至說法也是因了時機而說,遇到什麼樣的事見到什麼樣的人,就給他們說什麼樣的法,何況《五分律》卷一也明白地告訴我們:「諸佛如來,不以未有漏法而為弟子結戒。」釋尊怎麼偏偏又給比丘尼們一上來就規定了一個八敬法呢?從戒律性質的要求上說,八敬法乃是比丘尼在具足戒之上的特別戒,因為傳說大愛道及五百釋女出家時,就是由於八敬法而得戒的。
    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主張廢除八敬法,它雖使我困惑並覺得它的來歷有些問題,但我只能存疑而不敢確信它是出於後來上座長老們的編造,因為八敬法在原始經律中,都有記載,雖其內容不盡相同,它的出現之早,當可想見。如今的我們,既然無法要求比丘尼們全部實踐它,那又何必再去強調它呢?所以我現在主張保留它而不必強調它,否則,對於今後女眾才能的展望,將是一大障礙。
    不過,我的意思,更不是否定了男女的界限,打破了男女的位次,因為男女的次第,乃是人間的習慣法,也是倫理法,何況尼眾請上座比丘作半月一教誡的規定,乃是絕對可靠的佛制,女眾在許多方面,也確必須接受男眾的扶助,如果以為八敬法不用重視了,比丘尼就可以狂妄得坐到比丘的頭上去了,那就不成體統了!所以,比丘尼應禮敬比丘,正像沙彌應禮敬比丘尼一樣,也像在家眾應禮敬出家眾一樣。
    至於八敬法第一條「不罵」「不謗」比丘,那是應該守的,事實上,比丘也是不得「罵」「謗」比丘尼的,否則便犯波逸提罪或僧殘罪了。至於「比丘尼不得舉比丘過,比丘得舉比丘尼過」,那是所學律典範圍的不同之故,比丘如果不通二部大律,他也照樣不夠資格舉比丘尼的過失。
    八敬法的問題解決了,我們就該研究女眾姊妹的態度問題了。
    一般而言,女性的意志力普遍地較男性薄弱,往往不能拿定自己的主張,弄成半途而廢,我也看到好幾位頗有希望的比丘尼,結果並沒有成就。


    對女眾的希望:

    女性的忍耐性是夠的,但在意志力的磨煉上,卻是不夠剛毅的。
    女性的自卑感是與生俱來的,但她們的優越感也比較男性更容易滿足。
    因此,世上的男女數字是幾乎相等,成功的偉大女性,比較起來,總是太少了!縱然在今日的西方,高唱男女平等,提高女權,叫喊女人走出廚房的口號,可是,女人的成就,仍然不多。
    不過,出家的尼眾要比在家的女人多一個優點,在家婦女的黃金歲月,差不多是花在生兒育女的工夫上了,出家尼眾,既無兒女之累,复無家事之煩,應該是能夠用出功來的。
因此,當我展望到未來佛教的時候,就想到了尼眾的潛力。希望將來的中國比丘尼眾,至少能夠組成屬於尼眾自己的僧團。 (覺世二九三 期


    附考:

    比丘尼出家,一般說是由於阿難尊者的請求,佛陀始以八敬法使比丘尼得戒。但是這有年代上的問題。據《中阿含第八侍者經》及《大論》第三,均說阿難生於佛成道日;《長阿含經》卷三也說阿難侍佛一共二十五年。《根本雜事》卷三十七則說阿難隨佛二十餘年。可知阿難為佛當侍者,已在釋尊成道後二十至二十多年,因為佛成道後,說法的時間是四十五至四十九年。可是佛陀座下之有尼眾出家,據《五分律》及《佛本行集經》說,佛父逝於佛成道後第四年,佛陀回祖國而有諸釋子出家從佛,大愛道亦因而求佛出家,當時雖未獲得佛的認可,但也不致於再等二十年或十六年之後,才由阿難代求而獲准出家。又在〈毗奈耶雜事〉卷廿六、《四分律》卷五十一、〈大論〉卷十一說,佛陀於去忉利天為母說法之後還來人間之時,蓮華色比丘尼欲先見佛而化作輪王的記載,據說此事發生於佛成道後第七年,可見此時即已有了比丘尼僧,由此證明尼眾出家,似與阿難尊者無關了。不過,佛典的記載,往往疏忽年代的考察性,因為印度民族的歷史觀念極淡,現存的佛典又多是先由口傳而後記錄成文。所以我們僅可供作參考,不能取作確證。阿難及八敬法與尼眾出家的關係,縱不能確信為事實,其間也必有其背景存在,憑空捏造的事,佛典中是不會有的。

                  ── 聖嚴法師《學佛知津》──


*   *   *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