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大乘大義章》第二章

《大乘大義章》第二章                    
 ── 慧遠羅什大乘要義問答 ──

次重問法身並答〉:

遠問曰:法身實相無去無來。般若經中法上菩薩答常悲。已有成觀。又。法身同化。如鏡像之類。方等諸經引喻言。日月宮殿不移。而光影現於江河。此二條是所不疑。
今所問者。謂法性生身妙行所成。《毘摩羅詰經》〈善權品〉云。如來身者法化所成。來答之要似同此說。此一章所說列法。為是法性生身所因不。若是前因者。必由之以致果。
:致果之法為與實相合不。若所因與實相合。不雜餘垢。則不應受生。請推受生之本。以求其例。
從凡夫人至聲聞得無著果最後邊身。皆從煩惱生。結業所化也。從得法忍菩薩受清淨身。上至補處大士坐樹王下取正覺者。皆從煩惱殘氣生。本習餘垢之所化也。自斯以後。生理都絕。夫生者宜相與癡言。若大義所明。為同此不。若同此。請問所疑。得忍菩薩捨結業受法性生身時。以何理而得生耶。若由愛習之殘氣。得忍菩薩煩惱既除。著行亦斷。尚無法中之愛。豈有本習之餘愛。設有此餘。云何得起而云受身。為實生為生耶。不生為生乎。若以不生為生則名實生。便當生理無窮。若以生為生。則受生之類皆類有道。就令法身菩薩以實相為已住。妙法為善因。至於受生之際必資餘垢以成化。但當撫之以論所有理耳。
今所未了者。謂止處已斷。所宅之形非復本器。昔習之餘無由得起。何以知其然。煩惱殘氣要從結業後邊身生。請以效明之。而使問舍利弗。常禪定三昧。聲色交陳於前。耳目無用則受淡泊而過。及其任用。暫過鼻眼之凡夫。便損虛大業。失覺支想。所以爾者。由止處未斷。耳目有所對故也。至於忘對猶尚無用。而況絕五根者乎。此即煩惱殘氣。要由結業五根之效也。假使慈悲之性化於受習之氣。發自神本不待諸根。四大既絕將何所構而有斯形。陰陽之表豈可感而成化乎。如其不可。則道窮數盡理無所出。水鏡之喻有因而像。真法性生復何由哉。


什答曰:後五百歲來。隨諸論師。遂各附所安大小判別。小乘部者。以諸賢聖所得無漏功德。謂三十七品及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等以為法身。又以三藏經顯示此理。亦名法身。是故。天竺諸國皆云。雖無佛生身法身猶存。大乘部者謂一切法無生無滅。語言道斷心行處滅。無漏無為無量無邊。如涅槳相。是名法身。及諸無漏功德並諸經法。亦名法身。所以者何。以此因緣得實相故。又。大乘法中無決定分別是生身是法身。所以者何。法相畢竟清淨故。而隨俗分別。菩薩得無生法忍。捨肉身次受後身。名為法身。所以者何。體無生忍力無諸煩惱。亦不取二乘證。又未成佛。於其中間所受之身名為法性生身。
然諸論師。於此法身而生異論。(或言。 無諸煩惱者。已得涅槃不應復生。)
如《自在王經》說。佛告自在王菩薩。我於燃燈佛時通達四自在。即於爾時已得佛道。後入於涅槃。是吾末身也。自在菩薩言。若爾時得涅槃者。從是以來復何所作。佛言。自利已辦。但為教化眾生淨佛國土。具足諸神通力威德故。以此因緣。可知身分雖盡。常以化身度脫眾生。
或言。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若爾時得涅槃實道者。身分都盡又無心意。云何能現化五道度脫眾生淨佛土耶。譬如實有幻師。然後能幻事。若無幻師則無幻事。是故。菩薩得無生法忍。雖無煩惱應有餘習。如阿羅漢成道時。諸漏雖盡而有殘氣。但諸羅漢於諸眾生中無大悲心。諸有餘習更不受生。而菩薩於一切眾生。深入大悲徹於骨髓。及本願力並證實際。隨應度眾生。於中受身。存亡自在不隨煩惱。至坐道場餘氣乃盡。若不爾者。佛與菩薩不應有別。
或言。得無生法忍菩薩有二。一者得五神通。二者其六神通。得五神通者。煩惱成就但不現前。如人捕得怨賊。繫之在獄不能為患。如是諸菩薩無生忍力故。制諸煩惱永不復生。但以清淨心修六波羅蜜功德。如凡夫人。成就三界煩惱。上二界煩惱不現在前。雖有煩惱無所能為。住五神通。種種現化度脫眾生。故留餘結續復受生。若無殘結則無復生。猶如責米故留穀種。漸漸具足六波羅蜜。教化眾生淨佛國土乃坐道場。捨煩惱結然後成佛。其六神通者。所作已辦自利已足。如阿羅漢辟支佛。無復異也。此身盡已更不受生。但以本願大悲力故。應化之身相續不絕。度眾生口自然成佛。所度既畢自然而滅。先是實滅。以汲引眾生故變化其身。今復示其都滅。
又。三藏論師菩薩雖得六神通。不盡諸漏行四無量心。生色界中乃至末後身生。羅侯羅於尼連禪河浴。為大水所漂力不能制。嫌憒五人捨我而去。坐道場時。以十六心得阿那含。以十八心斷無色界結。以三十四心被一切煩惱。得一切智。成佛已具受人法。飢渴寒熱老病死等。雖心得解脫。身猶有礙。但以一切智慧大悲心為勝耳。
如是等諸論義師。皆因佛語說菩薩相。於是各生異端得中者少。
意謂。菩薩得無生法忍。捨生死身即墮無量無邊法中。如阿羅漢。既入無餘涅槃。隨在無量無邊法中。不得說言若天若人若在若滅。何以故。因緣故名為人。因緣散自然而息。無有一定實滅者。但名有變異身。得如是法門。便欲滅度時。十方佛告言。善男子。汝未得如是無量無邊見諸佛身。又未得無量無禪定智慧等諸佛功德。汝但得一法門。勿以一法門故自以為足。當念本願憐愍眾生。今不知如是寂滅相故。墮三惡道受諸苦惱。汝所得者。雖是究竟真實之法。但未是證時。爾時。菩薩受佛教已。自念本願。還以大悲入於生死。是菩薩名為不住涅槃不在世間。無有定相。以種種方便度脫眾生。
設有問言。菩薩若爾無復實生。現受懃苦無諸惱患。功勳甚少。應答。是事不然。著於凡夫時以顛倒著心。要期果報。雖修苦行皆非實行。今得諸法實相。其涅槃樂而入生死。化度眾生是為希有。
設復問言。若此人戲想都滅。又無我心。何復以功德為希有耶。應答。菩薩之心無有斯事。但為分別者言有大功德耳。如師子有大力。不以為大。但餘獸以為大耳。又如神藥。為益眾生故出於世間而無分別。但餘人知有大力。如此之人。言身畢竟寂滅相。如幻如夢如鏡中像。不可以生相不生相為難。何以故。此人墮在無數量。不應以戲論求之。但以人妄謂。菩薩有至道場。盡諸結使斷彼意故。說言菩薩唯有結使殘氣耳。
如大乘論中說。結有二種。一者。凡夫結使三界所繫。二者。諸菩薩得法實相。滅三界結使。唯有甚深佛法中愛慢無明等細微之結。受于法身。愛者。深著佛身及諸佛法。乃至不惜身命。無明者。於深法中不能通達。慢者。得是深法。若心不在無生忍定。或起高心。我於凡夫得如是寂滅殊異之法。此言殘氣者。是法身菩薩結使也。以人不識故說名為氣。是殘氣不能使人生於三界。唯能令諸菩薩受於法身。教化眾生具足佛法。譬如凡夫結使。或有障天人道者。所謂邪見瞋恚慳嫉等。以甚惱害眾生故。或有不障者。所謂身見戒取愛慢無明等。以其不惱眾生故。結使或生三界亦如是。是故。菩薩亦名得解。亦名未脫。於凡夫結使為脫。於佛功德結使未脫。或言得六神通。為盡三界結使故。;或言得五神通。為未破菩薩結使故。
又言。尚無法中之愛者。謂無凡夫二乘法中之愛。所以者何。菩薩出過二地故。如須陀洹。如一切法無常苦患即不生愛。若心不在道。即有所愛。又如羅漢於一切中無所愛。於佛法中而有所愛。如舍利弗摩訶迦葉。聞佛甚深智慧無量神力。便相與言。若我本知佛功德如是者。在於地獄中寧一脅著地。乃至逕劫於佛道中心不應有悔。又。諸聲聞皆大號泣。聲振二十大千世界。云何乃失如是大利。是故。二乘成道雖斷三界愛結。於佛功德法中愛心未斷。諸菩薩亦如是。無生忍力故。總言一切無所愛。而念佛恩重深愛佛法。但不起戲論耳。若於一切法中已斷愛者。即不復能具足上地。而此人未滿應滿。未得應得。
又言。止處已斷所宅之形。非復本器。昔習之餘無由得起者。三界外形現妙愛習之餘亦微。是故設復異形。理相因發即無過也。又此涅槃而為障。如大乘經。一切法從本以來常寂滅相。一切眾生所作已辦。但無明等諸結使障故。不能自知我等即是寂滅相。菩薩如是滅除障礙。爾乃自知我今作佛。若無菩薩結使障者。先已是佛。
有二種障。一者。三界諸煩惱障涅槃道。二者。菩薩結使障於佛道。此最難斷。以其微隱故。譬如怨賊易避內賊難識難知。得無生法忍時。世間實相雖破凡夫結使。未除佛道結使。於佛道中猶有錯謬。若無錯謬。得無生法忍時即應是佛。若欲教化眾生淨佛國上。便可一時頓具。何以故。得先礙實智故。所以不得爾者。以有微障故。又。無生忍力但能破邪戲論。示諸法實相。後得佛時。乃於一切法中通達。無近無遠無深無淺。聞有菩薩阿毘雲。當廣分別結使相。如聲聞阿毘雲廣分別根本十結。
又言。四大既絕將何所構。而有斯形者。既云生塗不絕。法身之應無所疑也。但阿毘雲法摩訶衍法所明各異。如《迦旃阿毘曇》說。幻化夢響鏡像水月。是可見法亦可識知。三界所繫陰界入所攝。大乘法中幻化水月。但誑心眼。無有定法。
又。小乘經說化人為何界所攝。答。無處所。今以大乘法論說。法身無有四大五根。幻化之事肉眼所見尚無所攝。何況法身微妙耶。是故。但無三界粗四大五根耳。為度眾生因緣故。現緣盡則滅。譬如日現清水。濁則不見。如是諸菩薩常在法性中。若眾生利根福德清淨者。即隨其所見應度之身。
復次。若欲求其實事者。唯有聖人初得道時。所觀之法滅一切戲論。畢竟寂滅相。此中涅槃相生死相尚不可得。何況四大五根。如是。不應以四大五根為實。謂無此者即不得有法身也。如一有為法皆虛妄不實。有為法者即是五陰。五陰中最粗所謂色陰。若然者。虛妄之甚不過四大。所以者何。思惟分別乃至微塵亦復不有。論中廣說。但於凡夫數法和合。得名色陰。色陰無有決定。何況四大五根。是故。不得以凡夫虛妄所見色陰以為實證。而難無量功德所成之身。若欲取信者。應信法身。如經中說。所有色皆從四大有。為三界繫使因緣故。說菩薩法身四大五根同於變化。不得以之為一也。又。欲界色界眾生。以四大五根桎桔不得自在。乃至阿羅漢辟支佛。心雖得離三界之累形。猶未免寒熱飢渴等患。法身菩薩即不然。無有生死。存亡自在。隨所變現。無所罣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