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大乘大義章〉第八章

〈大乘大義章〉第八章
── 慧遠羅什大乘要義問答 ──

次問法身佛盡本習並答

遠問曰。大智論曰。阿羅漢辟支佛盡漏。譬燒草木。煙炭有餘。力劣故也。佛如劫燒之火。一切都盡無殘無氣。論又云。菩薩違法忍得清淨身時。煩惱已盡。乃至成佛乃盡餘氣。如此則再治而後畢劫不重燒。云何為除耶。若如法華經說。羅漢究竟與菩薩同。其中可以為階差。煩惱不在殘氣。又三獸度河。三士射的。今同大除。此皆都聞經。非大類立言之本意。故以為疑。
又問。真法身佛盡本習殘氣時。為以幾心。為三十四心耶。為九無礙九解脫耶。為一無礙一解脫耶。若以三十四心。煩惱先已盡。今唯盡殘氣。不應復同聲聞經說。答以九無礙九解脫。煩惱有九品。雙道所斷故無有此用。可煩惱殘氣非三界漏結之所攝。餘垢輕微。尚無一品況有九乎。若以一無礙一解脫。計三界九地中皆應有殘氣。不得遍治上地。若從不用以上。先以世俗道斷。今雖上地而有疑。何者。無漏法與世俗道俱斷九品結。功同而治異。故有斯義。推本習殘氣尚非無漏火所及。況世俗道乎。夫功玄則治深。數窮則照微。理固宜然。想法身經。當有成說殘氣中。或有差品之異。是所願聞。



什答曰。聲聞人謂佛與阿羅漢辟支佛俱共得。若斷諸煩惱無復有異。是故。世間大劫盡大為喻。又以菩薩至坐道場乃斷煩惱。是故分別習有餘無餘為異耳。如摩訶衍經說。得無生忍菩薩。斷諸煩惱具六神通。而諸論師所明不同。或言若菩薩斷煩惱得漏盡通者。則同漏盡阿羅漢。漏盡阿羅漢永不復生。是事不然。所以者何。以菩薩未斷習氣而證於涅槃。無大悲心故。不能復生。菩薩無此二故。明生生不絕。或有人言。菩薩得無生法忍時。三界繫煩惱及習氣俱盡。而法身菩薩別有結使未滅。雖然亦不妨習行佛道。如賊繫縛在獄。雖為未死。無所能作。
是菩薩結使並地地中斷。至坐道場實欲成佛。爾乃滅盡。此義如上燈喻中說。如是義者。則無所妨礙。以其不滅故。而今菩薩具足十地。言法身菩薩斷煩惱者。此說亦實。為斷三界凡夫煩惱故。法身菩薩不斷煩惱者。此說亦實。有菩薩細微煩惱故。如燃燈時有闇有明者。得有所見有闇者。燃第二燈時其明增益。當知先有微闇故。若光無闇。燃第二燈時不應有異。
又。三十四心九無礙道九解脫道。皆非佛說。何以故。四阿含毘尼及摩訶衍中無此說故。但阿毘曇者作如是分別。若佛有此說者。當求本末而來難。以之為遇不受所論。又。三十四心九無礙九解脫道。以人通議故。是以於大智論中。說為分別佛與二乘為異耳。
諸摩訶衍經說。佛以一念慧斷一切煩惱習。所有應知應見。無不通達此一念慧。於無量劫來。修習明利最為第一。不復須假餘心力也。若聲聞辟支佛諸菩薩所有智慧。不能如是者。乃用九無礙道九解脫。以其鈍故。如人刀鈍手力劣弱。多斫乃斷。若大力利刀一斫則斷。如是佛坐道場。末後之慧最第一利。無能勝者。一時斷諸煩惱永盡無餘。以人不議故名為殘氣耳。而有為議法皆羸劣故。眾緣和合乃有所作。最後金剛之慧則不然也。以有大力故。唯用相應共生心心數法處。不須餘心力。如是說者。於理為便。
如凡夫結使習氣不能大悲事。而令身口業相小有異相。起彼不淨之心。菩薩結使亦如是。勢力衰薄。雖不能起罪業。但稽留菩薩不令疾至佛道。是故說法身菩薩成佛時。斷煩惱習。
昔聞有菩薩阿毘曇。地地中分別諸菩薩結使及其功德。如大品十地說。捨若干法得若干法。先來之日。不謂此世無須菩薩阿毘曇事。而來問精究。苦求殘氣之差品。今未有此經。不可以意分別。是故不得委由相答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