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大乘大義章〉第七章

〈大乘大義章〉第七章
── 慧遠羅什大乘要義問答 ──

問法身感應並答
 
遠問曰:夫形開莫善於諸根。致用莫妙於神通。故曰。菩薩無神通猶鳥之無翼。不能高翔遠熬。無由廣化眾生淨佛國土。推此而言。尋原求本要由四大。四大既形開以五根。五根在用廣以神通。神通既廣隨或而應。法身菩薩無四大五根。無四大五根則神通之妙無所因假。若法身獨運。不疾而速。至於會應群粗必先假器。假器之大莫大於神通。故經裡稱如來有諸通慧。通慧則是一切智海。此乃萬流之宗會。法身祥雲之所出。運化之功功由於茲。不其然乎。不其然乎。若神通乘眾器以致用。用盡故無器不乘。斯由吹萬不同。統以一氣。自本而觀異其安在哉。則十住之所見絕於九住者。直是節目之高下。管窺之階差耳。

什答曰:
法身義以明。法相義者。無有無等找計。較減相故。得是法者。其身名為法身。如法相不可戲論。所得身亦不可戲論。若有若無也。先言無四大五根。謂三界凡夫粗法身。如法相寂滅清淨者身亦微細。微細故說言無。如欲界天身。若不令人見則不見也。色界諸天於欲界天亦百。又如欲界人得色界禪定。有大神通而餘人不見。以微細故。又如禪定生無數色。雖常隨人而不可見。雖有而微。微故不現。菩薩四大五根復徹於此。凡夫二乘所不能見。唯同地以上諸菩薩及可度者。乃能見耳。
又如變化法中說。欲界變化色依止欲界四大。色界變化色依止色界四大。菩薩法身如是似如變化。然別自有微細四大五根神通。非可以三界繫心及聲聞心所能見也。若得菩薩清淨無障礙眼乃能見之。
如《不可思議解脫經》說。士方大法身菩薩佛前會坐聽法。爾時。千二百五十大阿羅漢佛左右坐而不能見。以先世不種見大法身菩薩會坐因緣故。如人夢中見天上之園觀。及至覺時設近不見。又如人入水火三昧仍若不聞者。雖共一處都無所見。
或人言。法身菩薩神通不須因假四大五根乃有施用。世間神通要因四大五根耳。如地上火因木而出。天上電火從水而出。及變化火亦不因木有。當知。不得以四大五根定為神通之本。如佛變化種種之身。於十方國施作佛事從佛心出。菩薩法身亦如是。任其力勢隨可度眾生而為現身。如是之身不可分別戲論。如鏡中像。唯表知面相好醜而已。更不須戲論有無之實也。
「若神通乘眾器以致用。用盡故無器不乘」者。聖人所可引導群生器用無非神通。皆是初通中說。神通之茗或有功行所成。或行果報所得。若以果報得者。不須功業。隨意應物。非果報得者。假於定力乃有所用。
若九住十住所見。粗細不同者是則為異。十住所見之身雖妙。亦非決定。何故。唯諸佛所見者。乃是法身決定。若十住所見是實者。九住所見應是虛妄。但此事不然。故有所見精粗淺深為異也。乃至須陀洹。但見實相身。十住大菩薩亦同所見。如蚊子得大海之底。乃至羅喉阿修羅王亦得其底。雖得之是同。而深淺有異。深淺有異則因佛法身相精粗了。
聲聞人及初習行菩薩。因女六身而得實相。或有菩薩功德純厚。信力彌固。所見之身過於女六。隨愛色而得實相。如《密逝經》說。得無生忍阿惟越致菩薩所見佛身無量無邊。世間端正第一無比。而不取相不生貪著。因此身已得甚深三昧陀羅尼等。如是轉勝。如聲聞法中所有不同。
須陀洹欲得斯陀含道。捨本所得大道。雖非顛倒。以斯陀含道微妙大利故。如人為大利故捨於小利。菩薩從一地至一地亦如是。雖得無生法忍。實事為定而得一地捨一地。以本地鈍不明了不微妙故。此二俱趣佛道。不名為異同也。不出於實相故。實相則是佛。無復別異大小。菩薩分別佛身者。所見為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