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名相]三昧-奢摩他-三摩地-毗婆舍那-三摩耶与迦羅

三昧-奢摩他-三摩地-毗婆舍那-三摩耶与迦羅
        「三昧」(Samādhi)又譯「三摩地」或「三摩提」。是心注一境(專注於所緣境) 而不移動,進入心不散亂的狀態。因此又可譯為「止」「定」「禪定」。
        佛教將禪定分為從「初禪」到「四禪」的色界四種禪定。加上無色界天的「四無色定」(四空定),合成八個層次的「四禪八定」。修禪定能排除一切雜念,可使心神以得輕安平靜境界。定境越往高處越寂靜殊勝。
        「禪定」亦稱「禪那」,与「三昧」幾乎可視為同義詞。但三昧的範圍較大,一切心不散亂的狀態都可以統稱為三昧,而禪那只指四禪以上的境界。
        此術語最早出自婆羅門教《奧義書》中,亦為傳統瑜伽修行方式之一,在《瑜伽經》八支瑜伽中為第八支。為佛教所沿用,將持戒、禪定、智慧三者合稱為三無漏學。

        「奢摩他」(shamatha)意譯為止或禪定,是修行禪那的兩種方法之一。是以專注安定身心,止息一切雜念及諸不善法,以求進入三昧顯現智慧的修行方法。與內觀禪合稱為止觀。
        「奢摩他」跟「三摩地」的差別在於,三摩地是廣義的泛指一切達到心念不動的境界,而「奢摩他」專指能夠進入禪那的一種修行方法。 
        「奢摩他」與「毗婆舍那」(梵vipashyanā)是達到解脫的兩種修行法門,漢傳佛教中稱二者為止和觀。意為「觀」或「內觀」,是佛教術語,意為以智慧來觀察,是修禪的兩種方法之一,也是三無漏學之中的慧學。
        依三十七菩提分法之「四念住」(觀),向內觀「心」和「法」,以體驗「無常」「苦」「空」「無我」的真相,從而顯現智慧。

        「三摩耶」(samaya)是在《大智度論》中解釋「一時」時提到的術語名相。
        《智論》卷一載:「問曰。天竺說時名有二種。一名迦羅二名三摩耶。佛何以不言迦羅而言三摩耶。答曰。若言迦羅俱亦有疑。問曰。輕易說故應言迦羅。迦羅二字三摩耶三字。重語難故。答曰。除邪見故。說三摩耶不言迦羅。」
        「迦羅」kāla 與「三摩耶」samaya,皆是古印度描述時間概念的語詞。
        在古印度有關「時」之名稱有二:一為「迦羅」一為「三摩耶」。據龍樹菩薩解釋,「迦羅」一詞為外道所習慣用,此類外道執「時間」為實有,且以之為萬物之生因。佛教則視之為邪見,故於經中多用「三摩耶」而不用「迦羅」一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