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點燈]-舍利与舍利子

P3-      舍利与舍利子
                         ── 行者 果燦  ──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佛教有一種聖物稱為「舍利」。
        「舍利」的梵文拉丁拼音是Shārira,有三種意思:其一是指印度一種善鳴的鶖鳥。其二是指聖人入滅後的遺體(全身舍利),或遺體火化後留下的晶瑩堅固之珠子(碎身舍利) 。其三是指一切佛的經卷教法,稱為「法身舍利」。「碎身舍利」分三種﹕白色稱「骨舍利」,黑色稱「髮舍利」,赤色稱「肉舍利」。
        《金光明經》〈捨身品〉載:「是舍利者,即是無量波羅蜜功德所重……舍利乃是無量戒定慧香之所薰馥,甚難可得,最上福田。」佛陀荼毗(火化)後留下的舍利稱「佛舍利」,是佛門至寶,應建塔供養。除了佛舍利,高僧或有一定修為的凡夫死後火化,也會出現舍利,但並不像佛舍利那樣金剛不壞。
        聖嚴師父說:「凡是修定,或是凝心攝心而達到修身目的的人,燒了會有舍利子。通常說,要修持戒、定、慧三學的人,才有舍利子;但是舍利子本身是人體分泌物的結晶和凝結,它有若干程度的神聖和神秘,為佛教徙所重視,但未必是佛教徙的大事,解脫生死才是根本大事,因為這還是屬於界內色身的變現,終究不出於無常的範圍。」(學佛群疑P137
        在釋迦佛陀入滅之後,佛的大弟子大迦葉尊者招集五百大阿羅漢「結集」佛的「法身舍利」,也就是釋迦佛陀留下的教法。當時佛陀「荼毗」後留下手指骨、牙齒、頭蓋骨、以及眾多的紅、白、黑等晶瑩「舍利」。鄰近的七國國王聞訊,派兵來爭奪,後依一位婆羅門的建議,將舍利分為八分,由各國各自攜回建塔供養。
        據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出土的《誌文碑》戴:佛入滅兩百年後,摩揭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統一印度,立佛教為國教,發掘出八王所修建佛塔中的佛舍利,分派給僧眾帶著舍利及佛經到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並弘揚佛法。傳說當時西域梵僧「釋利房」等十八人,帶著包括佛指靈骨在內的十九份佛陀舍利,經過三年長途跋涉來到當時中土的秦國,時為西元前242年。 
        那是中原的戰國後期,諸侯混戰,釋利房等認為當時因緣未合,故將所帶來的佛陀舍利暫埋於陝西美陽。至東漢垣帝時,藏有十九枚佛陀舍利的長頸壺及記載翔實的梵文青磚等,被東漢安息高僧安世高所尋獲,桓帝下旨於全國十九處建塔供奉。其中「歧山南塔」便是近年在地宮發現佛指舍利的法門寺,古稱阿育王寺的舍利寶塔。
        唐朝皇室曾先後六次迎請在法門寺的佛指舍利入宮供奉,後由唐僖宗於李儇二年(西874年),下旨密封珍藏於法門寺歧山南塔地宮中。一千多年來,隨著大自然的災害和中國歷史上數次「佛難」,全國佛寺及舍利寶塔大部份被破壞。安放有佛指等舍利的唐朝四大名寺,其中代州五臺山塔和終南山五台寺的佛指舍利,皆毀於唐武宗會昌二年(西842年)的第三次「佛難」。而普光寺則在清康熙年間塌陷於洪患。十九及二十世紀,中國的歷史文物,包括大量佛教文物,為西方列強所竊掠,部份現在仍藏在如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等地方。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浩劫,僅存的歷史文物又因「破四舊」毀壞不少。其中法門寺地宮佛指舍利,在「會昌法難」是以「影骨」塘塞過關,而「文革」期間,是當時的主持良卿老法師「捨身」自焚嚇退了「抄寺」的「紅衛兵」而保住。
        1987年4月佛誕,在清理倒塌的法門寺南塔的塔基時發現地宮,並發現珍藏的佛指舍利及一大批珍貴文物,轟動海內外。這枚佛指,據說是現存唯一佛指,被譽為世界第九奇跡。2002年2月及2004年5月,佛指舍利分別應臺港佛教團體所請,在臺灣和香港安奉,供民衆朝拜。
        佛牙佛指或佛骨舍利原本僅有數枚,經二千多年,至今據知「佛指」僅在法門寺的一枚。「佛牙」則有在斯里蘭卡坎底市的馬拉噶瓦佛寺一枚,北京西山八大處一枚,台灣佛光山一枚。「佛舍利子」則斯里蘭卡存多顆,浙江寕波阿育王寺有一顆,香港大嶼山天壇大佛有一顆。
        《心經》所舉「舍利子」卻是指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多羅」(Sāri putra)。「弗多羅」意思是「兒子」,「舍利」是指舍利弗的母親,「舍利弗多羅」意為如鶖鳥般有辯才的女人「舍利」的「兒子」。玄奘法師譯成「舍利子」,直指其為「舍利之子」,但佛經中多以「舍利弗」稱之,那是「舍利弗多羅」的略稱。
        「舍利弗」和「目犍連」皆為摩揭陀國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原同為外道,交情甚篤,其師死後他們分別出外求道,並相約誰先得解脫必相告。舍利弗在途中遇馬勝比丘得聞緣起法。據〈大智度論〉載,馬勝為舍利弗說的緣起偈是:「諸法從緣生,是法緣及盡,我師大聖王,是義如是說。」舍利弗因此拜佛陀為師出家。《增一阿含經》這樣形容:「智慧無窮,決了諸疑,所謂舍利弗比丘是。」據說舍利弗根性銳利,不為煩惱所遮者,故舍利弗被譽為佛陀十大弟子中之「智慧第一」。舍利弗開悟得脫後,告知目連,目連遂率兩人弟子二百多人共入佛門。
        另〈西域記〉載:「阿濕縛恃比丘,唐言馬勝。」「馬勝」即釋迦世尊初轉法輪的「五比丘」之一的「阿濕縛伐多」(Ashvajit),亦稱「額鞞」,又名「阿濕婆」(Assaji)。傳馬勝威容非常端正莊嚴,令人起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