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者 果燦 ──
禪門有兩類禪修之法,聖嚴師父說:一是「六祖惠能及早期禪宗祖師們所揭示的『直指』,不用任何觀法,頓斷煩惱,頓悟自性,那便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無可依附,不假修行,自然天成的。」二是「參話頭」「參公案」,「話頭與公案,是用來堵塞偷心和妄情的,有人終身抱定一句話頭,參問下去,猶如念佛法門之抱定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此即適合於一切根機的觀行法。」(學佛群疑P227)
「參」就是問,「問自心」,禪門中人集體坐禪修法稱為「參」,晨朝修禪稱「早參」,日暮念誦稱「晚參」,非時說法稱「小參」。參禪是禪門的修行方法,指用一句話頭一則公案,使修行者去自問,以求開悟,故參禪又稱「參話頭」或「參公案」。「話頭」指禪門一句「對機垂示」的話。「公案」是案例,原是指公府的案牘,在佛教是指禪門先輩大德所經歷的開悟經驗,或點化指導弟子的某些越格的言語或動作,也就是「對機垂示」的故事。「公案」「話頭」是禪門先輩開悟的案例和開悟案例的問題。
聖嚴師父說:「在晚唐、五代之後,禪宗也開始講方法,如必須每天打坐幾炷香。在生活中隨時注意起心動念處,注意脚跟踩地處,即必須很落實的生活,隨時檢點身心。所以有打坐、参話頭、平常日用等,都成為禪的修行方法。到了明代以後,禪宗也教人念阿彌陀佛聖號。念佛念的不錯了,就参『念佛是誰』?這是很有用的方法。散心時念佛號,專心時則参『念佛是誰』?便是参『話頭』。所謂『参話頭』是專心地問問題,修行者不可以給答案,必須讓答案自己出來,很可能出現千百次的答案都是錯的。在修行過程中,如發現世界不一樣了,或自己的想法跟原先不同了時,應去請示師父,以印驗所得境界的邪正高低。」(漢藏同異P70)師父說:參公案不是解釋公案,「如果你以常人的思維方式去解釋它,那你就永遠也開不了悟囉!所以說參公案不是猜測揣摩,不是用頭腦推敲思索,不能用常識及佛學的知識來解釋它。……發問的目的,是在使你的頭腦中,所有的主見、思維、念頭,無暇旁用,一路問下去,你的自我執著就消失了,你的智慧就會出現了。」(禪的世界P31)
師父認為:故在禪宗,通常是用「公案」或「話頭」為方法,促使禪修者產生一個「大疑情」,「我究竟是誰?」「拖著死屍在走的是誰?」不斷地追問,名為「參禪」。參禪的結果,因人而異。有的人很快就得到結果,有的人要費多年的工夫,雖然有用,也不一定能開悟。如果經常用這個參公案、看話頭的方法,很可能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使他獲得虛空粉碎的經驗。
師父說:惠能的歷代弟子「皆用這種頓悟法門,令許多人開悟。所謂禪機,便是禪師們靈活運用棒喝、豎拂、揚眉、張目、示圓相、反詰語等手段,應機而使弟子放下我執,進入悟境。但是後來的人,就沒辦法不用某種固定的方法而開悟了。故而有參公案,看話頭的方法出現。這些公案的發生,便是禪機的故事,但在禪機盛行時代,無人重復來用它們,故不必參公案,嗣後有人重復追詢那些開悟的案例而開悟,即是形成參公案的方法了。以祖師們開悟的故事來發疑問,問祖師們為什麼就如此開悟,這樣不斷地反覆問下去,就叫作參公案。」(禪的世界P30)
虛雲法師說:看話頭「就是觀心,即是觀照自心清淨覺體,即是觀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覺即佛,無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淨本然,周徧法界,不出不入,無往無來,就是本來現成的清凈法身佛。」(参禪法要)
著名的禪門公案,如「外道問佛」。宋禪僧圓悟和克勸的〈碧巖錄〉載:「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讚歎云:『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外道去後,阿難問佛:『外道有何所證而言得入?』佛云:『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第65則)此「外道」是以非常狡滑的問題問佛,欲陷對方於進退兩難之境,因為不論世尊答「有」或「無」都是「邊見」,故「世尊良久」,保持長時間的緘默,這樣就和「拈花微笑」公案一樣,等於超越有無之境。「外道」「見鞭影而行」,領會了世尊的本意而由衷歎服,反而多聞第一的阿難,當時領會不到。這則公案和《壇經》中神會初參六祖時所問「和尚坐禪,還見不見?」一樣的「滑頭」。
另如禪宗七祖南嶽懷讓和八祖馬祖道一公案:地點南嶽衡山(湖南衡山),南嶽祝聖寺後山,後代稱為「磨鏡臺」之處。傳當時馬祖在該處結草庵打坐,懷讓見了問他為什麼打坐,馬祖答為了成佛。懷讓就撿了塊磚頭,在草庵前的石上打磨,馬祖好奇而問懷讓磨磚做什麼,懷讓答說磨磚做鏡。馬祖說,磨磚豈能成鏡?懷讓就反問,磨磚不能成鏡,打坐豈能成佛?並問馬祖:「牛拉車,車子不走,是打牛呢還是打車?」馬祖聽了頓時大悟,並拜懷讓為師,隨侍懷讓十年。馬祖離開南嶽後到江西洪州(今南昌),開創禪宗的洪州宗風。(五百菩薩走江湖P62)
「公案」是古德開悟的案例,後人依樣畫葫蘆是沒有作用的,根性有深淺,悟性有高低,未達那個境界,僅是東施效臏。
〈五燈會元〉〈世尊章〉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華示眾,此時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大迦葉。」據說,此便是禪門的第一公案。「金色頭陀」就是佛世尊的大弟子「大迦葉」。
「正法眼藏」又稱「清淨法眼」,是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的涅槃之法。「拈花微笑」的傳說,據說大藏經中的經論不記此說,但〈佛祖統紀〉〈宗門雜錄〉〈聯燈會要〉等都有引此說。〈宗門雜錄〉引宋王安石語,卻說「拈花微笑」出自《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雜錄〉載:「王荊公問佛慧泉禪師云,禪宗所謂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經亦不載,公云,余頃在翰苑,偶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三卷,因閱之,所載甚詳,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捨身為床座,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訶大迦葉。」(實用佛學辭典P86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