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點燈]-不落因果與不昧因果

P22-         不落因果與不昧因果
                                  ── 行者 果燦  ──

        漢傳佛教禪宗有一則故事:話說唐朝時江西百丈山有一位懷海禪師,每日都有很多弟子和信徒來聽他講道,其中有一位老人天天都來聽。有一天法會結束眾人都散去後,老人卻還不走。禪師就問他是誰,有什麼難事?老人說:很久以前他也是一位比丘行者,有一次一位弟子問他:「大修行人會落入因果嗎?」他答:「不落因果」此錯誤言論使他死後墮入畜牲道,五百世都成野狐身。希望懷海禪師能幫助他轉變,脫離畜牲道。
        禪師就叫他再照樣提問一次。他就問:「大修行人也會落入因果嗎?」禪師答:「不昧因果!」老人一聽當即大悟。
        老人臨走時請求禪師將他的「狐身」以僧人的儀式火化,禪師答應了。飯後,禪師帶他的弟子在後山,在一岩洞中果然找到一隻死狐,隨即將其火化。
        此禪門公案被後人稱為「野狐禪」,常被作为邪門外道的代名詞。 
 
        什麼是「不落因果」?什麼是「不昧因果」?
        「因果」就是原因與結果。佛法認為,一切善惡無記之造作﹙因﹚,必然產生善惡無記之果報﹙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的業因必產生善的業果,得善報。惡的業因必產生惡的業果,得惡報。這就是佛教的「因果法則」,萬物都逃不出此「因果法則」的支配。 
        因為佛法是講「因果法則」的,有因必有果,「老人」認為大修行人可以「不落因果」,就是說,不落入「因果法則」之中,不受「因果法則」的支配,那可是違反了佛法「因果法則」的斷滅邪見,所以使他墮入了畜牲道而無法自拔。
        普通人講錯話,如果不是有意,可能只是認識問題,不會有那麼大的果報。可是那「老人」當年是一位出家人,出家人代表佛講法,不懂而胡亂講是「大妄語」,誤人子弟,遺害很深遠。越「出名」的僧人所造的「大妄語」,危害越大。所以作為三寶之一的「僧寶」,是不可以道聽塗說,牽強附會,杜撰臆說的,那不僅是大妄語,還是謗佛,必受報應的。
        聖嚴師父說:「解釋佛學,最正確最安全的,還是以經解經,以佛法解釋佛法。」(學佛群疑P215) 不懂就是不懂,不可胡亂講。
        《大寶積經》〈大乘方便會〉在舉了釋尊住世時種種「苦厄病痛等災難」後說:「善男子。不應生念。謂菩薩當有微細之罪。若菩薩成就如是微細不善之法坐於道場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無有是處。何以故。善男子。如來成就一切善法。斷一切不善法。無有生死業報習氣。若有遺餘不斷滅者。無有是處。何況有障礙業報。善男子。若有眾生謂無業報不信業報為是眾生示現業報因緣。如來實無業報。我是法王尚受業報。況餘眾生而不受耶。為彼眾生作如是示現。是故如來自現業緣。……為教化不知業報眾生故。如來無病而為眾生示現作病。以是業故得如是報。以此業故得如是報。眾生聞已心生驚畏。除諸惡業不作惡緣。……眾生不知業因所得果報。為眾生故。如來示現如是業報。此業作已得如是報。彼業作已得如是報。作如是業得如是報。眾生聞已作如是業離如是業。離不善業修習善業。」
        《大寶積經》所提的「菩薩」,在此是指釋迦世尊。佛菩薩悟道成佛後的所謂「苦厄病痛」等,並非業障果報,而是佛菩薩示現方便力故。

        正如《心經》說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菩蕯是已「轉識成智」,就是已將原來有漏的「業識」,轉換成無漏的「般若智慧」了,到那境界不會再造業了。
        佛法說「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沒有了業「因」,當然也就沒有業「果」。

        「昧」就是指天亮之前的幽暗,看不清楚。「不昧」就是明瞭,很清楚。「不昧因果」意思是明了因果,大修行人對自己如今所受的「果」,其宿世起「因」如何。現今所造的「因」,將來的果報又如何,其「因」與「果」的來龍去脈是知道得清清楚楚的。只不過大修行人對因果的善報惡報都會坦然對之,不起喜怒之心了。「老狐」本身原來也是修行人,五百世墮入畜牲道應該沒有停止修行,所以懷海禪師一句「不昧因果」,一下就把他點悟了。
*   *   *   *   *   *   *
        [註]:從《華嚴經》等等佛經中,已說明世尊在降生我們這娑婆世界之前無數劫,早已成佛,世尊降生人世,經歷了王子、成家、出家、苦行、成道的歷程,以及後來傳法等等作為「人」的整個生老病死的過程,目的只是向凡人示範從「人」經過修行成「佛」的經過和可能性,好普度眾生。

        「百丈懷海」(西元720-814),俗姓王,唐代福州長樂人,「馬祖道一」的弟子。禪宗認為,穿衣吃飯砍柴挑水日常勞作都是「禪」,就是時時刻刻都處在禪觀的境界。懷海禪師制定農禪制度,稱為「普請」,制〈禪門規式〉,亦稱〈古清規〉,成為古禪門僧眾日常的制度。農禪制度不僅有利修禪,可基本自給自足,又可鍛鍊身體,益壽延年。師居洪州百丈山(今江西奉新),世稱「百丈禪師」或「百丈懷海」。  
        自唐代至元朝歷逾四個世紀,〈古清規〉諸本雜出,已不復原來面貌。元順宗至元四年(西元1338年),百丈山德輝禪師奉敕,將散落各處典藉的古清規頌偈,及宋元諸師收集的三種清規等撰修而稱〈敕修百丈清規〉,共八卷九章,流傳至今,也就是現今的〈百丈清規〉,成為禪門寺院的法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