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者 果燦 ──
「五體」指兩手(肘或腕)、兩膝、頭,五部份肢體,因為此五部份皆「圓」,故亦稱「五輪」。「五體」著地行禮稱「五體投地」。五體投地是古代,包括古印度最尊重虔敬的禮法,為佛教所用。亦稱「頂禮」或「頂禮膜拜」「頭面禮佛」。「頂」是頂額,「頂禮」是以額觸地,是最虔敬的儀式。
禮佛之前先鞠躬問訉,然後雙掌合十,先右膝著地,次左膝,再兩掌著地,額頭碰著地。同時,先兩掌舒展過額兩邊,後翻掌向上。翻雙掌是表示承尊者之足,是極尊貴的禮拜,亦有承法之意。此稱為「頭面接足禮」,因為「頭面」是身體最尊貴之部份,「足」是最卑下之部份,以自己最「尊貴」頂對方最「卑下」,那是最尊敬的禮節。以「五體投地」大禮敬拜三寶,可以折伏憍幔並表示虔誠。禮佛之後,還要再問訊才離開。
這和藏人的「磕長頭」,也就是全身趴在地面禮佛的禮節是有所不同。藏人「三步一拜」的磕頭,藏語稱為「等身頭」,就是每全身着地磕一次頭,在前額著地處劃個記號,第二次向前磕頭時,腳尖齊在記號前,每一拜的距離就等於身長,相當於漢人「三步一跪」的距離。
漢人下跪是雙膝著地,稱「長跪」。而外族有些是單膝著地,古時稱中原以西外族為「胡人」,故單膝跪稱為「胡跪」。因世俗指右為正道,左為邪道,故「右膝著地」是非常恭敬謙卑之意。
《壇經》中法達拜見六祖惠能時,「禮不投地」,也就是敬禮時「額」不觸地。六祖念一偈曰:「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在佛教敬禮禮佛目的是「折慢幢」,也就是折服自己傲慢的心,頭不觸地,好像「幡幢」那樣直挺挺,是不够禮貌的,六祖知他心中必有事。法達承認因為「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所以有慢心。六祖說:「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再送他一偈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讐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機緣品)誦經是修行,修而不行,白費勁了。
通常在漢傳佛教的寺廟,在佛菩薩像前總設一些所謂拜墊或拜凳,以便信徒跪拜時承膝,此舉並不如法,沒見經論上有設拜墊之說。禮拜佛菩薩,甚至禮拜高僧(視為僧寶),都應該「五體投地」,不僅恭敬也折服慢心,以物承膝豈非我慢?如果是怕弄髒褲子,那更顯慢心。如果那是「坐墊」,那也是扶坐修行的「蒲團」或「蓮花座」,用來承膝也不如法。此事上回提過,古代高僧南山義淨等皆痛斥過。
〈觀音義疏〉載:「合掌者,此方以拱手為恭,外國合掌為敬,手本二邊,今合為一,表不敢散誕,專至一心,一心相當故,以此表敬也。」〈大日經疏〉載:「令十指頭相叉,皆以右手指加於左手指上,如金剛合掌也,此云歸命合掌,梵音名缽囉拏摩合掌。」
「相叉」,是指左右手掌十指豎起相貼合掌,稱為「蓮花合掌」又稱「本三昧耶印」。合掌置於胸前,表示專一恭敬。「合掌」又稱「合十」,本非佛教專有,印度自古就行此禮。在佛教「合掌」是一種印契、手印、印相,故亦稱「合掌印」。通常佛門弟子「問訊」,雙手合十結「合掌印」,向對方鞠躬,然後直身,同時雙掌向內,右指背貼向左指內,兩食指指尖豎起「相捻」,就是相接觸,高舉齊眉結「印」,口稱唸「阿彌陀佛!」佛號。
「問訊」,是佛門的禮儀,指合掌作揖,問候對方。「一問訊」指眾人一同合掌作揖問候,不另外再各別行禮。故「一問訊」不僅指只問訊一次,也指全體「一同」問訊。凡問訊二次三次,稱為「二問訊」「三問訊」等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