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者 果燦 ──
佛門弟子見面問訊,雙手合十敬禮,唸一句「阿彌陀佛!」世俗一般人也常喜以「阿彌陀佛」來作感嘆詞,就猶如西方人常說的「哦!我的上帝!」那樣。
「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佛?根據《無量壽經》說:「現在西方,去閻浮提十萬億佛刹,有世界名曰極樂,佛名無量壽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圍繞說法。」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陀告訴我們,在距離我們地球人間「十萬億佛刹」那麼遙遠的宇宙中,有一個叫做「極樂」的佛土,在那極樂世界裡的居民,都是聖人,最低境界的是阿羅漢,其他都是菩蕯,所以那裡稱為「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阿彌陀佛的壽命是無限的,故又稱為「無量壽佛」。
阿彌陀佛的梵文拉丁拼音是 Amita buddha或 Amitābha,漢語略稱為「彌陀」,彌陀身邊有兩位「高級助手」,一位是觀世音菩薩,另一位是大勢至菩薩,協助彌陀度眾生。俗世通常把 Amitabha 唸成 Omitabha (哦彌陀佛)是不正確的,是 A不是 O,很多人不太留意!
在西元402年,東晉安帝元興元年,有一位慧遠和尚,他在廬山虎溪東林寺招集了高僧名儒一百二十三人,在無量壽佛像前誓願修西方淨業,因寺側有白蓮池而名「白蓮社」,又稱「蓮宗」,這便是中土「淨土宗」之始。從此,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佛門弟子就持念「阿彌陀佛」名號,在中土形成了著名的「淨土法門」。
在藏傳佛教的青藏蒙地區,也有類似淨土法門的信仰,他們把「極樂世界」稱為「香巴拉」。
《法華經》說:「念佛一聲,罪滅河沙。」根據淨土法門的說法,你只要平時常唸「阿彌陀佛」名號,在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會親自或派遣菩蕯來接你的神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故阿彌陀佛亦稱為「接引佛」。到了極樂淨土那裡,因為周圍都是阿羅漢和菩蕯,清淨沒有邪念,你可以心無旁念的聽法修道,能盡快的明心見性得到解脫。
那麼平時打招呼問訊稱唸「阿彌陀佛」,又是怎麼回事?原來宋朝初年,有一位永明延壽禪師,認為:「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他為了念念與佛相應而日誦十萬遍「阿彌陀佛」聖號,故分分秒秒,時時刻刻他都在念佛。因此當他和人打招呼應對時,隨口也就是「阿彌陀佛」。此念念念佛的方法流傳下來,是叫做「淨土不離心」「念佛心是佛」,所以我們如今都以「阿彌陀佛」佛號來應對打招呼。
其實在古印度,不是用「阿彌陀佛」來打招呼的,唸「阿彌陀佛」是漢傳佛教的發明。釋迦牟尼佛陀住世時,古印度的出家人敬禮打招呼,是說一句 Susvāgata,漢譯為「善來」,意思是指佛陀親命受具足戒的比丘。佛陀初期所度的大弟子,及佛住世時期的大部份弟子,都是「善來比丘」。古印度住寺院的比丘,對所有來訪客人,都以「Susvāgata」稱呼,表示歡迎。
當時佛陀的大弟子大迦葉初見佛陀時,佛陀根據大迦葉的根器,以神力說一句「Susvāgata!」迦葉就頓成沙門(顯出家相),並頓證四果(悟了道成阿羅漢)。此法一直到佛入滅為止。
念佛其實是「祈禱」,是以念佛者的心力去感應佛菩薩的大悲願力。所以,雖然說是「念佛一聲,罪滅河沙。」但念佛念咒,一是要心誠,二是要持之於恆。心誠才會心念專注,才能感通佛菩薩的大悲願力,「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脚」,是不會得到佛菩薩的感應的。
至於「南無」,巴利語讀成 Namo,梵語讀成 Namas,意思是歸命歸敬。唐 玄應的〈一切經音義〉說:「南無,或作南膜或言那模,皆多歸禮譯之。」故「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皈依阿彌陀佛」的意思,唸「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也是對阿彌陀佛的一種供養。
譯成「南無」,是古代的口音,Nāmo 現代音雖應唸成「那摩」,但一千多年來,漢語都用「南無」,都知道其意義,都會起敬意,沒有改變的必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