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全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略稱《壇經》,全一卷共十品。
《壇經》是唐代高僧禪宗六祖惠能的言行錄,在〈付囑品〉中說:「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可見惠能在生時,已有弟子將大師的言論記錄成文。在惠能圓寂後,在大師身邊的弟子法海等整理而成所傳的「曹溪古本」。惠能不可能會自稱自己的言行錄為「經」,應該是後代弟子視六祖已成佛而加的。後來弟子們分散各地傳法,一千多年來,《壇經》出現了數十個版本,大致可分成三大系統,姑且稱為「南傳本」「東傳本」和「北傳本」。
一,「北傳本」系統:就是近代在敦煌發現的「敦煌本」,全名《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慧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署名是「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這一系統《壇經》共有五種版本,最早發現的是二十世紀初,被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從敦煌竊掠的所謂「斯坦因本」。還有後來陸續發現的,現存於敦煌的「敦煌博物館本」,現存北京圖書舘的「敦煌寫本殘卷」,存旅順博物館的「寫本殘卷」,另有「西夏文本」等。這一系統的內容大致相同,文字都是約一萬二千字左右,故可能是同一來源。
二,「東傳本」系統:最早流通的有宋太祖乾德五年(西 967年)惠昕根據古本刪略的「簡本」,稱為「惠昕本」《六祖壇經》。相傳於南宋紹興年間(西 1131-1162年),晃子健於蘄州根據惠昕本翻刻,流傳至日本興聖寺等地。另有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西 1290年)德異刊印的「德異本」,此版本大多存於朝鮮,這兩個版本都約有一萬四千字。
三,「南傳本」系统:此是《壇經》的主流和正宗。因為在五祖弘忍圓寂後,禪宗分成「南能北秀」,惠能的弟子除了神會北上和北宗神秀的弟子一爭長短外,大部份都留在南方傳法,而他們所根據的是逾二萬字的「曹溪古本」。從唐代至元代,數百年的傳抄,有删有增。其中包括宋仁宗嘉祐元年(西 1056年)契嵩根據「曹溪古本」校勘的版本,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等等。後來,廣州宗寶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西 1291年)根據三種「古本」校補成《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這便是現今最通行的「宗寶本」,「宗寶本」並於明永樂年間收入大藏,成了定本。
《壇經》是禪宗最早而影響最深遠的一部論著,是中國佛教的「經典」,也是佛教歷史上唯一不是由釋迦世尊親自說,而又被稱為「經」的一部。惠能大師的思想是以菩提達摩所傳《楞伽經》如來藏體系和以五祖弘忍所傳《金剛經》般若系統的結合,是「明心」而「見性」。禪的要義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聖嚴師父說:「《六祖壇經》是以般若為方法,以如來藏為目標,用般若的空觀來破除煩惱的執著,以期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禪與悟P297)
近代在敦煌出土的古本《壇經》,比南傳的《壇經》,特別是流行的「曹溪本」或「宗寶本」少了數千字,而所缺的是有關行思和懷讓等惠能主要得法弟子等等的內容。而所加的一段:「吾滅後二十餘年,邪法撩亂,惑我宗旨,有人出來,不惜身命,定佛教是非竪立宗旨,即是吾正法。」是「曹溪本」和「宗寶本」所沒有的,但時間上却暗合神會於惠能圓寂後二十一年的「滑臺定宗旨」事。故有人認為當時神會北上弘法時,為與北宗神秀的弟子爭奪承嗣祖位而有意「竄改」《壇經》。
此事於二十世紀中業,在臺灣因早年一篇文人的文章,引起《壇經》真偽的一場激烈的筆戰。一方是贊同該文章的所謂學術派文人,因北本的「删改」而「大膽假設」所有的《壇經》為「偽經」。一方是在臺灣的禪門高僧和大德,引經據典評擊他們的荒謬怪論。僅憑歷代不同版本的差別就全盤否認一部經,那不僅是無知,還是謗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