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日 星期日

[經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Prajnā pāramitā hridaya sūtra) 略稱《心經》,現存多種譯本中,以唐玄奘的譯本流傳最深遠。
《心經》雖僅二百六十字,卻概括了般若空觀思想,包括了從原始佛教至大乘佛教的教義,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綱要和心髓。《心經》雖不攝於《大般若經》,但從經文內容來看,是古印度功德無量的高僧大德,根據《大般若經》中〈觀照品〉〈習應品〉〈學觀品〉〈功德品〉等等諸品的內容精要歸納而成。
在印度佛教史上,密教興起之前,古印度並未出現《心經》的蹤跡,但從強調觀世音菩薩,並在經末付加了咒語推測,必與密教盛行有關。最早傳入中土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從經題的「大明咒經」而知,《心經》應該是被當作咒語用於祈禱誦持的經。
《心經》的「心」,梵文是 hridaya 而非 Citta,Citta 是「慮知心」,指意識心和阿賴耶識,亦可指為自性清淨心。但 hridaya 是「心髓」「精要」「心法」。另實叉難陀約於唐中宗年間(西684-709)譯的,已缺失的《摩訶般若髓心經》,經題亦直指是「髓心經」,那是 hridaya sūtra 的原義。 
民間有誤把《心經》稱為「多心經」的,那是不明「波羅蜜多」的「多」字,是從梵音 pāramitā 的最後一個音節 tā直接音譯過來的緣故,佛法是無上法,不二之法,稱「多心」是不如法的。
《心經》通過釋迦世尊初轉法輪所說的「四諦」和「緣起法」,通過「五蘊」「十八界」「十二因緣」等,闡述了佛教關於緣生性空的真諦,也是關於生老病死及流轉三界六道是「苦」的道理,以探討「苦」的根源,及諸法眾緣是和合而生起的因果法則。《心經》以般若空義統攝了聲聞乘和菩薩乘法門,是般若學的概論和心法,是開發般若智慧的經典。一法等於一切法,能透澈參悟《心經》,就基本上明瞭了什麼是佛法要義,廣義來說也就是等於通讀了六百卷《大般若經》。 
最早的漢譯《心經》是羅什的譯本,流傳最廣的是玄奘的譯本,兩部《心經》都是簡短易記,有經有咒,方便誦持,方便用於祈禱,故一介紹到中土,千多年來深受僧俗重視至今。攝入大藏的《心經》有以下:
鳩摩羅什約於姚秦弘始三至十五年間(西 402-413年)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玄奘於唐貞觀二十三年(西 649年)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義淨於唐中宗後期至玄宗初期(西約 695-713年)譯的《佛說波羅蜜多心經》;
法月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西 738年)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別本,及之後重譯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共利言等於唐德宗貞元六年(西 790年)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智慧輪於唐宣宗大中年間(約西 847-859年)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吐蕃.法成於唐末(敦煌石室本,正確年代不詳)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施護於宋太宗年間(約西 980-1000年)譯的《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等。
另兩部已缺失的《心經》是:
菩提流志於武則天長壽二年(西 693)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實叉難陀約於唐中宗年間(西 684-709)譯的《摩訶般若髓心經》。
羅什是姚秦中期(西元 401年)來華,時為東晉安帝後期,以此推算,《心經》早在西元四世紀末五世紀初已經傳入中土,比唐玄奘於西元 645-664 年間譯出六百卷《大般若經》早了近兩個半世紀。歷來《心經》的註疏多不勝數,因持誦而感應的故事也不勝枚舉。據傳,玄奘法師是在西行路上受自一梵憎,並因持誦此經而得渡過旅途上的不少凶險危難。

:《大品般若經》說:「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菩薩不見菩薩字。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我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我不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菩薩菩薩字性空。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離色亦無空。離受想行識亦無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識。何以故。舍利弗。但有名字故謂為菩提。但有名字故謂為菩薩。但有名字故謂為空。所以者何。諸法實性無生無滅無垢無淨故。菩薩摩訶薩如是行。亦不見生亦不見滅。亦不見垢亦不見淨。何以故。名字是因緣和合作法。但分別憶想假名說。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一切名字。不見故不著。」(卷一)
又說:「舍利弗。色空中無有色。受想行識空中無有識。舍利弗。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舍利弗。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舍利弗。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亦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亦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亦無智亦無得。亦無須陀洹無須陀洹果。無斯陀含無斯陀含果。無阿那含無阿那含果。無阿羅漢無阿羅漢果。無辟支佛無辟支佛道。無佛亦無佛道。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卷一)
又說:「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無上明咒無等等明咒。何以故。憍尸迦。過去諸佛因是明咒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來世諸佛今現在十方諸佛。亦因是明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是明咒故世間便有十善道。便有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便有檀那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便有法性如法相法住法位實際。便有五眼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一切智一切種智。」(卷七)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二舉《大品般若經》載:「世尊。色色相空。受想行識識相空。世尊。色空不名為色。離空亦無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空不名為識。離空亦無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乃至老死老死相空。世尊。老死空不名為老死。離空亦無老死。老死即是空空即是老死。世尊。以是因緣故。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不應色中住。乃至老死中亦不應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