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名相]有-無-中-空

有-無-中-空:
        在佛教,「有」(Bhāva)是相對於「無」(Abhāva)而言,指存在和非存在。
        宇宙間諸法是空寂無相,本為「空」。一切事物的存在,包括其存在的方式和型態,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所以是假有的,是一種假相。諸法都無固定不變的常住實體,都會隨著因緣的生滅而生滅,所以是「無常」。是「空相」。
        若認為諸法長住不變,永久存在,是「實有」,那便是有見我見,是一種邪見。只有認識和超越我見有見,才能瞭知「無我」「無常」和「空」的真理。但佛教的「無」和「空」並非虛無,而是超越於「有」「無」二邊之「空」而論,否則就成為「虛無空見」。
        佛法認為,諸法皆由因緣而生,確實存在,故是「有」。因為是由因緣所生,所以無自性,皆隨著因緣的生滅而生滅,故是「無」。但又認為佛法真如常在,不生不滅,遍一切處,是為「妙有」。
        眾生前世的業因,招感今世或後世之果報,故為「有」。也就是「十二緣起」的「有」。因為有「因」有「果」,故有三界六道及諸天。但萬法皆空,故都是假有妙有,宇宙間一切都非實有,「有」僅是方便,不應執著。
        「有」和「空」是不二,「有相」是「空性」,而「空性」也為「有相」。猶如《心經》所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說:「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唯識法相宗將佛的教法分為「有」「空」「中」三教。指出佛最初為破凡夫外道的我執而說《阿含經》,示法有我無之理。而後為破法執而說《般若經》等,示諸法皆空之理。最後為破有空二執而說《解深密經》等,示非空非有中道之理。
        而與法相宗齊名的中觀空宗認為,一切有為法皆是因緣和合所生起,無常住不變的自體,萬法皆空,猶如《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又認為凡事都不可極端,而是介於兩端之中間。
        龍樹有一名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執著於「有」「無」任何一邊都是偏執而不正之見,只有不偏於有無,超越於有無,那便是釋尊的中道之說。
        「中道」就是離開二邊的極端和邪執,不偏於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場和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