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名相]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俱舍論〉說:「想,謂於境取差別相。」
        事物之相生於心是「想」,稱為「有想」。「無心」不是無心識,而是指真心離妄念,或休止心識而使不生,稱為「無想」。
        〈宗鏡錄〉載:「大寶積經云文殊師利言,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處,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恆與定俱。先德云,一念妄心僅動,即具世間諸苦,如人在荊棘林,不動則剌不傷,妄心不起,恆處寂滅之樂,一念妄心纔動,即被諸有刺傷。故經云有心皆苦,無心即樂。」
        〈大乘義章〉說:「心識盡謝,故曰無心,離於有心分別散動,名無心定。」
        〈大智度論〉說:「無心三昧者,即是滅盡定,或無想定,何以故,佛說因緣入是三昧中,諸心心數法不行。」
        〈俱舍論〉說:「如說復有別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無想定,如是復有別法能令心心所滅,名滅盡定。」
        故知「無心」就是「無想」,「無心定」就是「滅盡定」或「無想定」。是滅盡六識心心所之禪定,其境界稱「無想天」,有說在四禪天之第四天,廣果天或色究竟天。
        上座部說在廣果天之上稱「無想天」,無想有情之天處。生於無想天,五百大劫間心心所都滅,身如枯木死灰,故有外道以為是真涅槃,為求彼報而修無想定。但成實宗認為凡夫不能滅心法,只是入定之心,寂靜微細而難覺,故稱「無想」。
        「非有想非無想」又稱為「非想非非想」,其天處在無色界的第四天,也就是三界的最上最頂處,故又稱「頂天」。
        「有頂天」亦稱為「色究竟天」或「非想非非想天」。在此天處,定心至極靜妙,無如下地的粗想,故稱「非想」,但尚非無細想,故稱「非非想」。
        〈俱舍頌疏世間品〉說:「非想非非想天,謂此定體非前七地麤想,名為非想,若想全無,便同痴闇,有細想故,名非非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