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

[名相]齋-素-葷-辛

齋-素-葷-辛:
        「齋」是「烏哺沙他」(Uposadha),略稱「布薩」,意指清淨。「齋」原是古人在祭祀前,清心潔身以示虔敬之意。後指清淨身口意三業,並不僅是指素食。
        於佛教,「齋」是指非時食(過午不食),守齋稱「持齋」,於大乘持齋者禁一切肉食,故齋又指素食。「素」在佛教指五辛以外純植物的食品。
        「辛」(Parivyaya)「五辛」,是指五種有辛味的蔬菜,又稱「五葷」。「葷」是蔬菜中有臭穢異味者,「辛」是有辛辣刺鼻味者。
        各經論所舉「五辛」各有異同。通常指蒜、菲、蔥、薤闕及興渠。
        《梵網經》等所舉為大蒜、茖蔥(韭菜)、慈蔥(蔥)、蘭蔥(小蒜)、興渠(中土無此菜,也有說是蕓薹胡荽)。
        《梵網經》載:「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輕垢罪。」
        《楞嚴經》載:「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此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 
        「五辛」一般只用作調味佐料,生食有刺鼻辛味,開口使人感覺不尊重,但並非大罪,故僅屬「輕垢罪」。「葷」在佛教指一切肉類以及含有動物或魚類油脂的食物,包括蔬菜中的「五辛」。
        聖嚴師父說:「依照五戒乃至比丘戒的律制,並無素食的要求。不食魚肉乃是大乘菩薩戒的規定,持五戒的不殺生,不得親自殺生,不得勸他或教他殺生,故自不得屠殺雞鴨魚蝦,如果買食已屠好的肉類,不在五戒的禁忌之列。」(戒律學綱要P86)
        故此嚴格區分,「齋」是指過午不食,並不一定指不食肉,例如南傳佛教僧人僅守過午不食,並不特意持素。而「素食」是指不食一切肉類及五辛。
        〈薩婆多論〉提到古印度人的生活風俗說:「從晨至日中,世人營事作飲食,故名為時,從中至後夜分,是燕會嬉戲自娛樂時,比丘遊行有所觸犯,故名非時。」此是否佛制「非時食」的來源?南傳佛教僧人所以嚴格守「非時食」而不特意持素,是因為南傳僧人至今還「托鉢乞食」,供養什麼就吃什麼,有所選擇就是有「分别心」,違了「平等心」。
        《入楞伽經》〈遮食肉品第十六〉說:「食肉之人斷大慈種。……若食肉者。當知即是眾生大怨斷我聖種。大慧。若我弟子聞我所說。不諦觀察而食肉者。當知即是旃陀羅種。非我弟子。我非其師。是故。大慧。若欲與我作眷屬者。一切諸肉悉不應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