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名相]上人-上師-大師→喇嘛-堪布-格西-仁波切

上人-上師-大師-喇嘛-堪布-格西-仁波切-上師:
        「上師」藏語為 Blama,是藏傳佛教對內有德智外有勝行,能成為眾人及眾僧之師的高僧的尊稱。漢語音譯 Blama 為「喇嘛」,相當於梵語的 Guru (老師)和漢傳佛教的「和尚」。大喇嘛又稱「金剛上師」或「根本上師」(Tsawai Lama),相當於「大和尚」。
        在漢傳佛教並非一出家就有資格稱為「和尚」的,同樣藏傳佛教的出家人也並非個個有被稱為「喇嘛」的資格。稱藏傳佛教為「喇嘛教」是一種誤解。
        藏語 Blama 的 bla 為「上」,ma 為「人」。而「上人」相當於上師、大師、法師。是有資格成為一寺之主持的上座長老,並非普通出家人。
        「上人」「上師」不是自封的,藏傳佛教的「上師」或「金剛上師」是師師相承的,被認為是大日如來的代表,不可自封。以「上人」自封且到處招搖,是為大妄語。
        聖嚴師父說:「密教的上師就是法的傳承者,是直接從金剛薩埵,或者是佛的法身傳承下來的,不能自稱為上師,必須師師相承口口相傳,必須修完一定的坦特羅,而有傳承者承認他已得了大成就,才可以成為上師。絕對不是鬼神附體無師自通,不是僅僅得一些咒語,表現一些靈異,就能够自稱為上師的。」(學佛群疑P134)
        「坦特羅」(Tantra) 在密教指因相性相果相「三相」結合之教。也就是從初發菩提心之灌頂,三摩耶戒至究竟證果的「三相」,成為統一相續的教法。
        〈佛光大辭典〉載:依密乘之規定,堪任軌範師(阿闍黎)之上師須具備下列條件。一,須有正統傳承的根本金剛上師之密法灌頂。二,從金剛佛至自己的根本上師,其間所有密法之傳承灌頂皆須圓滿無缺,不可間斷。三,須受本尊大灌頂(阿闍黎灌頂),精通顯密佛法及菩提心學,並具備火供壇城等修法材料,熟習諸經軌所說之修法。四,自己有能力傳授密法時,須經根本金剛上師許可,方能擔任上師阿闍黎為人傳法灌頂。
        「大師」在漢傳佛教是指眾師之師。原只有釋迦世尊可稱「大師」。在藏傳佛教原也唯蓮花生大士可稱為「大師」。
        〈瑜伽師地論〉說:「能善教誡聲聞弟子一切應作不應作事,故名大師。又為化導無量眾生令苦寂滅,故名大師。又為摧滅邪穢外道,世間出世間,故名大師。」
        〈行事鈔資持記〉載:「大師者,所謂人天之師,即十號之一。以道訓人,故彰斯目,然以師通凡聖,加大簡之,是則三界獨尊,九道依學,唯偉師聖得此嘉號,自餘凡鄙,安可潛稱。」
        「十號」指如來、應供、正徧知、善逝、世尊、明行足、世間解、無上士、調御大夫、天人師等佛陀的尊號。
        但在中土自唐以來,皇帝喜封高僧為「大師」。至近代已不限于高僧,對其他學術有成就者,如「國畫大師」「戲劇大師」等,已不是皇帝所封了。

        藏語稱出家人稱為 「札巴」Grwapa,意為入寺學佛的人。相當於漢語的「僧人」。出家人在不同階段所受的不同戒律而有不同的身份。初出家僅受沙彌戒的僧人,藏語稱「格雀」,相當於漢語的「沙彌」。出家一定階段後,有資格受比丘戒的僧人藏語稱「格隆」,相當於漢語的「比丘」。漢傳佛教的比丘到了僧臘高的階段,也只被稱為「大和尚」或「法師」「高僧」等。
但藏傳佛教在「格隆」之上還有「上師」或「上人」。那才可稱為「喇嘛」,也就是「大和尚」。

        藏傳佛教出家僧人在特定的寺院修學十幾年後「畢業」的,藏語稱為 khenpo「堪布」。「堪」(khan)在藏語是「專家」「博士」的意思,「布」(po)指被稱為「堪」的出家人。相當於漢語的「和尚」。男性稱「堪布」(khenpo),女性稱「堪嫫」(khenmo)。
        通常「堪布」在格魯派傳統寺院要兼負管理職責,類似漢傳佛教中的住持。「堪布」必須同時具備「格西」的資格。
        「格西」是一種學位。藏傳佛教出家僧人在「三大寺」(「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 之一學習畢業,最後才能考取了「格西」學位。「格西」是藏傳佛教中經考試而得的,相當於「教授」「博士」的學銜。「格西」是不保證其德行和內證,亦不具自主轉世能力的。「格西」經考試合格而分四等:一等稱「拉然巴格西」,二等稱「曹然巴格西」,三等稱「林瑟格西」,四等稱「日讓巴格西」或「度讓巴格西」。有「格西」學位才有資格在寺院當教授。

        宗喀巴圓寂後,其大弟子根敦珠巴繼承了拉薩三大寺之首「哲蚌寺」的寺主。根敦珠巴於西元1475年圓寂,「格魯派」高僧和信徒相信他能自在轉世投胎,並認「根敦嘉措」為其轉世靈童。根敦嘉措圓寂後轉世為索南嘉措。後來「班禪喇嘛」和各大小寺院的主事高僧都承襲了此一「轉世」制度,用於承繼其生前職位。此轉世靈童蒙語稱為 Hoblighan「呼畢勒罕」,是「自在轉生」的意思。藏語稱為 Rinpoche「寧波伽」或譯為「仁波切」。而其所承繼的,前生遺下之職位稱為 Khutuktu「呼圖克圖」。「呼圖克圖」實則上是受政府冊封的行政上的官職,「呼畢勒罕」才是指該轉世之僧人本身。
        在藏傳佛教,「轉世者」藏語稱為 Sprul-sku「珠孤」,或 Tulku「朱古」等。有「人中之寶」或「寶物」之意。現代的「仁波切」已不限於能自行轉世的大喇嘛。
        川北大藏寺祈竹仁波切說:「仁波切」是一種「尊稱」,不僅對轉世者,也是對公認的藏傳佛教的有德高僧方丈,或「大喇嘛」的一種尊稱,甚至是對佛菩薩像的尊稱。師說:「西藏大昭寺的釋迦牟尼像也被稱為 Jowo Ringche『覺窩仁寶哲』。」(問答選錄)
        故此通常轉世者或方丈高僧本身,不會自稱「仁波切」,只會自稱為某某「朱古」。

( 詳見 [點燈] -S3之「認識藏傳佛教」及S4「轉世与活佛」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