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名相]功德-福德

功德-福德:
《壇經》說:「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又說:「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疑問品)
也就是說: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只是修福求福報,是向自性以外去求的,是「福德」。修布施等善業,如種福田,而能生善根,稱為「福德」。而「功德」是在法身中,是在自性內求的,不假外求。
南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西元527年),菩提達摩(Bodhidharma)經海路來華,駐鍚廣州光孝寺。曾北上梁都建康(今南京)會見梁武帝,武帝是一位虔誠信佛的帝王,做了不少建塔齋僧的善舉。據說,帝因此問師:「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師答:「實無功德。」因此和武帝「與語不契」。達摩祖師沒有答錯,只是梁武帝未達那個境界。
《六祖壇經》中六祖說:「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心邪」指「心」為邪見所蒙蔽,故有錯誤的見解。「功德在法身中」指真正的「功德」是徹悟自性真如,故功德在自性法身中。
又如丹霞天然禪師(西元739-824)的一則故事。在一個寒冬,禪師把木雕的佛像劈了燒火取暖,有人指責他,禪師回答說:「燒得掉的就不是佛。」師是為破除其弟子的執著。
聖嚴師父說:達摩和天然兩禪師是在果位說那些話的,也可能此故事根本沒發生過,只是一則公案的傳說。師父就達摩禪師的故事說:「澈悟的人觀察瞭解到其實根本無功德可言,功德只是因為自我而存在。開悟的人已經體證到空性,他們的功德已經轉化為智慧。開悟的人也會說沒有所謂智慧或成就。開悟不是由於智慧與功德,因為智慧與功德這些觀念涉及自我。」(禪的智慧P124)就天然禪師的公案,師父說:「天然禪師之所以這樣做,是要幫助弟子斬斷執著,……對於開悟者來說,佛像依然是佛像,木頭依然是木頭,兩者在他心中是不同的。……從佛性而言,一塊木頭一尊佛像或任何其他東西都沒有分別。但就現象界而言,其中仍有區別。以世間的現象而言,每件事情都是不同的,但在開悟者心中則沒有區別。」(同上P118-119
對未開悟的衆生而言,不論做了什麼,都是有漏的有執著的,都會造業。做了好事善事,就會造善業,累積福德,就會產生福報。做了壞事惡事,就會造惡業,就會產生惡報。這就是因果法則,就是緣起法。但對已開悟的衆生,所思所作所為都是無執無漏的,都是三輪體空的,行動本身行動者行動的結果都是空的。因為是從果位回過頭來看因位,故沒有功德。禪宗是不執著次第功德的,不為福報而做功德才是無上功德。
《金剛經》中說:「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其「福德」不如受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並「為他人說」。因為「是福德即非福德性」。就是說,以財物布施,其福德是外在的,有為的。而「受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德是內在的,無為的,是超越於一般「福德」的「福德性」,故「其福勝彼」。
師父說:「禪宗不談過程或進度,也不採取因地的角度,而只從結果或果地的角度來談,因此總是採用負面的方式,而不是肯定的方式。也就是說,禪宗的目的在於打破各式各樣的執著,不要人依賴或擁抱任何事情。」(禪的智慧P1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