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名相]輪迴-再生-往生-分段生死-變易生死

輪迴-再生-往生-分段生死-變易生死:
        《楞嚴經》說:「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流轉。」
        《圓覺經》說:「一切衆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
        佛教是講緣起法則的,是注重因果定律的。有前生則有今生,有今生必有來生。雖然因為每個人的業緣不同,在三世輪迴的過程中,未必一定再生為人,但必竟說明了在六道中可以「再生」,再生的結果就是來生。死於此而生於彼,再死於彼而復生於此,在六道中往返生死,永無了期,故稱為「生死輪迴」。
        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生是受業力所牽,死則受業果所引。不管你願意不願意,只要業識還在,都逃不出此生死苦海。唯有「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直到「明心見性」,「諸漏已盡,生死已了,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才能解脫生死「轉識成智」。解脫生死就是不再生,沒有生當然也不再有死,超出了三世流轉和六道輪迴了。這不正是人類有史以來所追求的「長生不老」嗎?    
        《圓覺經》說:「輪迴,愛為根本。」「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華嚴經》說:「隨生死流,入大愛河。」
        《楞嚴經》說:「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可見凡人輪迴六道,未能出離三界解脫生死,是因為「不知常住真心」和「有種種恩愛貪欲」,這個「愛」是「貪欲」「執著」,特別是情愛,婬欲。
        《楞嚴經》又說:「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佛言若不斷婬修禪定者,如烝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
        貪欲最甚者是婬欲,佛教的戒律非常針對婬戒,故出家必須斷婬,否則如「烝砂作飯」,終不可得。而「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輪迴」Samsāra 並不是順序輪着來,而是在六道之中往來之意。佛教認為,除了已解脫生死,自主生死的佛菩薩和阿羅漢以外,一切眾生都得依自己業力之趣向,在六道之中生生死死。生在哪一道,取決於自己生前或累世的業力。善者上昇天道,惡者下墮三塗,不善不惡或善多惡少的生人道或修羅道。以善惡的比重,或先受福報後受罪報,反之或先受罪報後受福報不等。
聖嚴師父說:「面對随時會到臨的死神,我們想著自己有永遠的過去,還要想著有永遠的未來,這是接受死亡最好的心理準備。如果我們能相信此生有過去,就能坦然接受,並因應此生的因緣。若能相信有未來,就能懷抱希望,邁步向前。」(歡喜看生死P5)

        既然人可以在三世輪迴中再生,為什麼又記不起前生的經歷?民間的神道信仰是說,陰間有條「奈何橋」,橋上有位「孟婆」,每個陰魂在投生前必定要經過奈何橋,孟婆會給他喝一碗茶,喝了那碗「孟婆茶」,就會忘掉前世的一切。但佛教是沒有奈何橋,更沒有一位孟婆的。佛教認為,人所以記不起前世的經歷,是因為被業障遮蔽了的緣故,並非忘記。既造了業,不論善業惡業,只會增減,決不會消失。人宿世的經歷,也是不會忘記的,這就好像天上的星星,在白天一樣存在,只是因太陽的光太強了,所以人類的肉眼給陽光遮蔽了看不見星星。
        這猶如因為受到某些外力的打擊而突然失憶的人,他並非沒有過去,只是暫時失憶了,往往經過醫治,記憶是可以回復的。這好比經過修行斷除了煩惱業障,解脫了生死,證得諸法實相以後,就能知過去末來一樣。例如醫學上有所謂「學者候群症」或稱「自閉症」的某些患者,因為行為與常人有異,往往因此而被認為「智障」或「低能」,但在某些方面他們卻有異乎常人的本事,例如個別擁有數學、語言學、音樂、記憶力等等的「天才」,而且很多例子證明他們的「本事」是此生未學過的。現世中有少數人,天生或後天受到某種打擊後,突然擁有過人的能力,或稱為「異能」。  
        醫學上是無法解釋這些現象的,在佛教的因果法則是可以解釋的。這可能他前世是來自有力的某些神道,或其宿世的記憶透過「塵埃」的某個小空隙漏了出來。小小空隙就異於常人,一個凡人如果宿世的記憶不被遮蔽,太多的煩惱就會把人迫瘋。就猶如一部容量小而功能較差的電腦,太多的資料就會「當機」一樣。因為僅是「遮蔽」,不是「清除」,故開了大悟,「明心見性」解脫了煩惱以後,其「佛性」,包括一切記憶就會顯現出來,這在佛法稱為「明心見性轉識成智」,「智」就是佛性智慧。就好比容量特大又功能特強的電腦,再多再雜的資料都難不倒它。到那個「境界」,猶如撥開雲霧雨過天晴,所有的記憶都清清楚楚有條有理,但已不會對「心」有絲毫影響了。
        「往生」原意指命終離開人世,而受生於三界六道或諸佛淨土。後指離娑婆世界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淨土或其他諸佛淨土,如彌勒兜率天等等。
        往生諸佛淨土,一般分「念佛往生」和「諸行往生」二種。一心稱念彌陀或諸佛聖號,依彌陀或諸佛的大悲願力之感應,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其他諸佛淨土,稱「念佛往生」。例如阿彌陀佛信仰往生極樂淨土,藥師如來信仰往生淨琉璃世界,觀世音菩薩信仰往生補陀落迦山,釋迦牟尼佛信仰往生靈山淨土,彌勒菩薩信仰往生兜率天等等。修諸善萬行而隨業力之牽引往生,稱「諸行往生」。
        《無量壽經》載:「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觀無量壽經》載:「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是唯識法相宗及台家等之義,諸說各有同異。
        〈唯識了義燈〉載:「言分段者,分謂齊限,即謂命根,段謂差別,即五蘊體,捨此受餘有差別故。……皆隨因緣有定齊限,故名分段。」
        凡夫眾生因為有漏的煩惱諸業障所感的有漏果報,而在三界六道中生生死死輪迴,其果報的壽命的長短優劣,因為仍有煩惱的纏縛,是隨其業因而不斷的一世又一世依業果而出生於三界六道中,每一世都有分分段段的差異的,故夫凡的生死稱為「分段生死」(pariccheda-cyuti)或「有為生死」。
        已解脫生死脫離三界的阿羅漢以上三乘聖者無漏的善業,因改變了原分段之身而「變易」成神妙不可思議之身,不再受分段生死了,故聖者的生死稱「變易生死」(acintya-pāriṇāmikī-cyuti),或「無為生死」,又稱「不思議變易生死」。 
        〈大乘大義章〉說:聖人不起有漏業受分段報,故聖人所有生死稱「無為生死」。也就是說,凡夫的「分段生死」稱「有為生死」。菩薩的「變易生死」稱「無為生死」。
        〈勝鬘寶窟〉說:「分段名曰有為,變易名曰無為,分段之因名為有漏,變易因名為無漏,分段果名有為,變易果為無為,對界內有漏,語界外為無漏,然實是有漏,對界內有為,名界外無為,然實是有為。」
        《勝鬘夫人師子吼經》說:「有二種死。何等為二。謂分段死。不思議變易死。分段死者謂虛偽眾生。不思議變易死者謂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意生身乃至究竟無上菩提。二種死中以分段死。故說阿羅漢辟支佛智我生已盡。得有餘果證故說梵行已立。凡夫人天所不能辦。七種學人先所未作虛偽煩惱斷。故說所作已辦。阿羅漢辟支佛所斷煩惱更不能受後有。故說不受後有。非盡一切煩惱亦非盡一切受生。故說不受後有。」
        《成唯識論》卷八說:「生死相續由內因緣不待外緣故唯有識。因謂有漏無漏二業正感生死故說為因。緣謂煩惱所知二障助感生死故說為緣。所以者何。生死有二。一分段生死。謂諸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緣助勢力所感三界麁異熟果。身命短長隨因緣力有定齊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議變易生死。謂諸無漏有分別業由所知障緣助勢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故名變易。無漏定願正所資感妙用難測名不思議。或名意成身隨意願成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