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名相]塔-塔婆-兜婆-浮屠-浮圖-窣堵波

塔-塔婆-兜婆-浮屠-浮圖-窣堵波:
        「浮屠」(Buddha) 原音譯為「佛陀」,梵語意為「大覺者」。
        相傳於西漢哀帝元壽元年(西元前2年)傳入中土的第一部佛經就稱為《浮屠經》,內容是釋尊的本生故事,已失傳。
        在古印度有一種為埋葬先人遺骨的近似塔型的建築物,稱為 Stūpa「窣堵波」。原是墳塚的意思。佛的弟子先佛入滅時,佛陀都交代建 Stūpa 安置其遺骨。
        律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中記載:「我今欲於顯敞之處以尊者(指舍利弗)骨起窣堵波。得使眾人隨情供養。」後來「窣堵波」也成為高僧圓寂後安置舍利的建築。
        釋尊入滅火化後,當時印度最強的八個國王分別迎了一份佛舍利回去建 Stūpa 供養。此安置佛舍利的「窣堵波」便稱為 Buddha stūpa「佛陀窣堵波」。此法傳入中土,Buddha stūpa 被譯為「佛塔」或「佛舍利塔」。後來 Buddha 通用譯爲大覺者「佛陀」,而「浮屠」亦譯為「浮圖」或「兜婆」等,就專指「佛塔」。
        〈西域記〉說:「窣堵波,即舊所謂浮圖也,又曰偷婆,又曰塔婆,又曰私偷簸,又曰數斗波,皆訛也。」 
        佛塔有稱「窣堵波」(Stūpa)和「支提」(Chaitya)兩種。前者是安置佛或高僧的舍利的,故亦稱「舍利塔」。後者是安置佛像和經卷的,供瞻仰朝拜的,意譯為「功德聚」。
        阿含部《大般涅槃經》說:「一切眾生皆無兜婆。唯有四人得立兜婆。一者謂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慈愍眾生堪為世間作上福田應起兜婆。二者謂辟支佛。思惟諸法自覺悟道。亦能福利世間人民應起兜婆。三者謂阿羅漢。隨所聞法思惟漏盡。亦能福利世間人民應起兜婆。四者謂轉輪聖王。宿殖深福有大威德王四天下七寶具足。自行十善又復勸於四天下人。亦行十善應起兜婆。」
        古今中外的「塔」,其建築型式都不相同。在古印度,佛塔原是復缽狀圓形,在其他國家受當地民族文化影響,而成多角形。在中土有圓形、六角、八角等等。 中土的塔不僅限於「佛塔」,加多了很多的藝術型式。通常以木或磚石甚至用金屬建成。一般有方形或八角形,塔頂尖形或傘形等。通常層數是單數。主要分成塔頂的「塔剎」,有相輪寶蓋等装飾,象徵佛的國土,中間是塔身,下面有基座和地宮部分。一般為單數,有五、七、九層等。塔頂的相輪装飾稱為Laksatā,漢譯略為「剎」。
        世俗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建七層的佛塔。
        初時和古印度一樣,僅供奉安置高德僧人的舍利經卷或法物,後來越建越高越大,功用也已不僅是供奉安置舍利經卷和法物。
        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建於西元9世紀夏連特拉王朝的千佛塔「婆羅浮屠」(Borobudur),在占地1.26萬平方米的方形基座上,共建了十層,每層建大小佛龕佛塔,共計有佛龕432座,佛塔72座,大小佛像505尊,是世界最大的千佛塔。
        現存最古的佛塔是西元前3世紀古印度阿育王所建的「桑奇大塔」,在現今中央邦馬爾瓦附近的桑奇村。而中土的佛塔,大多和寺院建築群一起。建於唐代的「大雁塔」「小雁塔」,位於西安慈恩寺,傳是唐朝廷為存置玄奘大師從印度取回的經卷法物而建。
        因為「浮屠佛塔」是供奉安置舍利經卷和法物之處,故亦稱為「塔廟」。禮佛時,順時針方向「右繞三匝」,是表吉祥歸敬,是為佛教恭敬之禮法。對有道的高僧大師,「右繞三匝」亦是非常恭敬的禮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