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

[點燈] -坐禪修定

K5-           坐禪修定
                                 ──  行者 果燦  ──
    
        「坐禪」就是以禪的方法打坐,是結跏趺坐等,是止息妄念,心注一境。據說最古的坐禪出現於印度古藉〈奥義書〉(Upanishads),也是古印度瑜伽士和古印度「仙人」修行的方法。「禪」因菩提達摩傳入中國而發揚光大。
        「打坐」確可使人心情放鬆,意念集中,但必須明白,「禪」並不一定是「坐」。「打坐」「靜坐」並不就是「修定」,也並不一定要盤腿坐在蒲團上。就算面壁打坐,但心猿意馬,那也不是「禪坐」。六祖在《壇經》中多處提到,不主張為打坐而打坐。在〈坐禪品〉認為,「人性本淨,由妄念故」,所以「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反而「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如果僅是為打坐而打坐,那就是「磨磚做鏡」,也是一種執著。「空心靜坐」表面上是「百無所思」,其實正是執著空相,故說是「即著無記空」。 
        六祖的弟子南嶽懷讓,曾在湖南南嶽見到馬祖道一結蘆坐禪,懷讓就故意在他面前磨一塊磚。馬祖問他做什麼,懷讓說「磨磚做鏡呀!」馬祖奇而問:「磨磚如何成鏡?」懷讓就反問他:「坐禪如何成佛?」馬祖因此而開悟。「坐」不僅指姿勢,而是指心態,心念不起不動才是坐禪;身坐不動而心動,就起妄念,起障礙,那就不是禪宗的坐禪。「盤腿」「打坐」就如練氣功的「氣納丹田」,是有相的,並非「識自本心」的修行,是「求悟而不得悟」。必須搞清楚,「坐禪」並非「練氣功」。
        有一些行者特別熱衷於「打坐」,學古人「長坐不臥」,自以為「高明」。神秀教他的弟子「住心觀靜,長坐不臥。」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頓漸品〉說:「住心觀靜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又說:「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故聖嚴師父指出:「禪宗的修行不一定要打坐,《六祖壇經》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因此,打坐不一定是禪宗的禪,倒是吃飯睡覺屙屎撒尿等的日常生活,是禪門修行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走路時就一心一意地走,睡覺時就一心一意地睡,做任何事都是一心一意地做。」(拈花微笑P118
        六祖說:「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即是說:「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而「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師父說:「六祖所講:『道由心悟,豈在坐也。』是直指心源,不假修持的頓悟法。」
        法鼓山惠敏法師講過虛雲大師年輕時有一則故事:時虛雲僅三十一歲,在福建鼓山湧泉寺山後巖洞修苦行,幾年來把自己搞得蓬頭垢面衣不蔽體。後來他得人指點,到浙江天台山華頂峰龍泉庵頂禮融鏡老法師:「融鏡老法師顧視良久,問:『你是僧耶,道耶,俗耶?』答:『僧。』老法師又問:『受戒否?』答:『已受具。』師再問:『你這樣,試有多久?』雲略述經過。師問:『誰教你如此做?』答:『因見古人每多苦行成道,故此想學。』老法師開示:『你知道古人持身,還知道古人持心否?觀你作為,近於外道,皆非正路,枉了十年功夫。……你勉強絕粒,連褲子都不穿,未免顯奇立異,又何怪功夫不能成片呢。』」(拖死屍是誰)真是點中要害。虛雲因此精進正道,終成一代大師。這則故事有一句話很重要,就是融鏡老法師說的:「你知道古人持身,還知道古人持心否?」修行是修「心」,不是修「身」,否則和練氣功有什麼兩樣?
        「打坐」不要怕念頭的產生,更不要跟隨念頭跑,要輕鬆自由自在。念頭起時,將念頭引到呼吸,也可以念咒,念佛,念經。好像練氣功那樣留意姿勢的正確,腰板挺直,縮下顎,百會頂天,身心放鬆。打坐的時間不拘,但最好較固定,如子後午前,特別在清晨早課後,早餐前。條件許可,每天做早晚課,拜佛誦經打坐,至少要堅持早課。久了,養成固定習慣,把做功課和靜坐視為一種享受,一天不做,就會感到當天缺少了什麼。但留意行、住、坐、臥、穿衣、食飯都是禪,「打坐」只是修行的「前方便」,「禪」是修心,不是修身。修行的目的是「開悟」,但千萬不要執著於「打坐」,不要為求「開悟」而打坐。
        「參禪」是禪門的修行方法,指用一句話頭,一則公案,使修行者去自問,以求開悟,故「參禪」又稱「參話頭」或「參公案」。「參」就是問,禪門中人集體坐禪修法稱為「參」,晨朝修禪稱「早參」,日暮念誦稱「晚參」,非時說法稱「小參」。
        虛雲法師說:「参禪的目的,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實見自性的面目。染污就是妄想執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為諸佛眾生所同具,無二無別,若離了妄想執著,就證得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則,就是眾生。」(参禪法要)但「參禪」要有禪師指點護衛,千萬不可無師亂「參」一通。  
        所謂「修行」或「修持」,就是進行佛教生活的實踐,就是修正錯誤的非佛法的言行。佛門弟子修行的目的是撥開雲霧,覺悟到佛的知見,達到涅槃的彼岸,以解脫生死的煩惱,所以很重視開悟。
        中國佛教有一個非常的例子,說明「大悟」了以後的行者和凡夫有什麼不同。人人都知道六祖惠能是個文肓,一字不識,他是沒有能力自己讀經的,他所認識的佛經,都是別人讀給他聽的。他自從聽五祖弘忍講《金剛經》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悟」了以後,興奮的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那以後,每聽到有人誦讀佛經,佛經中的思想內容就會與他心心相印,他反過來還可以為那讀經的人講解那部經。所以六祖在《壇經》〈機緣品第七〉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我們讀《壇經》,都是佛陀在各經中講過的話,惠能大師的頭腦好像是一部功能強大的電腦,他聽過沒聽過的佛經的思想道理,《楞伽經》、《金剛經》、《涅槃經》、《維摩經》、《梵網經》、《法華經》、《華嚴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等等等等,他都可隨心應用自如,佛陀的教法就自然而然的自他口中源源流出。這就是開了大悟的聖者,「蓮花從口發」了。
                 ──果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