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Buddha「佛陀」是梵語是「大覺」,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指發菩提心,依般若波羅蜜多修六度萬行,經三大阿僧祗劫,功德圓滿,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覺者。或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覺知諸法實相的覺者。
聖嚴師父說:「『覺』是從生死的夢中醒來,不再追求任何東西。因此,我們的心如果不為煩惱所困擾,就是覺。不但自己覺悟,還要幫助他人覺悟,就是自覺覺他。自己已經徹底覺悟,則是覺滿。所以自覺、覺他、覺滿,便叫作佛,稱作大覺世尊。」(禪鑰P141)
《仁王護國經》說:「我常語諸眾生。但斷三界無明盡者即名為佛。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由此得為眾生之本。亦是諸佛菩薩行本。是為菩薩本所修行。五忍法中十四忍也。」又說:「一切諸佛皆於般若波羅蜜多中生。般若波羅蜜多中化。般若波羅蜜多中滅。而實諸佛生無所生化無所化滅無所滅。第一無二非相非無相。無自無他無來無去如虛空故。」
《維摩詰經》說:「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捨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三明生。從三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
〈大智度論〉卷第五引佛偈說:「凡人行惠為己利,求報以財而給施,佛大慈仁無此事,怨親憎愛以等利!」
《法華經》〈方便品〉載:「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唯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天台宗認為佛出現於世間是為眾生「開、示、悟、入」。聖嚴師父解釋說是:「開眾生的佛知見,示眾生的佛知見,使眾生悟到佛的知見,然後進入佛的知見。」(禪與悟P53) 「學佛」就是學佛的知見,你的知見和佛一樣時,你就是佛。
〈智論〉卷第四解釋說:「得盡智無生智故名為佛。復有人言:得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三達無礙三意止。一者,受教敬重,佛無喜。二者,不受教不敬重,佛無憂。三者,敬重不敬重,心無異。大慈大悲三十七道品,一切諸法總相別相悉知故,故名為佛。」
那麼「何以故未得佛道名為菩薩」呢?〈智論〉又說:「未得佛道心愛著求,欲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名菩薩。已成佛道,更得佛種種異大功德故,更有異名名為佛。譬如王子未作王名為王子,已作王不復名王子。既為王,雖是王子不名王子。菩薩亦如是,未得佛道名為菩薩,已得佛道名為佛。」
〈智論〉說:「諸法實相即是佛。」羅什在〈大乘大義章〉說:「斷一切語言道,滅一切心行,名為諸法實相。」(第十三章)〈中論〉說:「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六祖惠能說:「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佛出現於世是為度眾生,為眾生指點迷津。
人類歷史上,在二千五百年前,降生於古印度北方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畢柏羅婆Piprāvā)淨飯王(Shuddhodana)的王子,悉達多•喬達摩(Siddhārtha Gautama),便是後來得道成佛的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Shākyamuni),那是唯一住世的佛。其他諸佛都是因釋迦世尊的介紹而為人們熱悉。在釋迦牟尼佛之後,將降生住世的佛是彌勒佛(Maitriya),「彌勒」是未來佛。另外,我們熟悉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南海普陀洛山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等等佛菩薩,都是因釋迦世尊的介紹而為人們熱悉的。
《大寶積經》卷39〈菩薩藏會〉說:「如來能於一切諸法平等正覺。無非平等。若凡夫法。若諸聖法。若諸佛法。若諸學法。若無學法。若獨覺法。若菩薩法平等平等。若世間法。若出世間法。若有罪無罪。有流無流。有為無為。如是等一切諸法。如來悉能平等正覺。是故名為正等覺者。」
──行者果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