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0日 星期五

《陰持入經》二卷──東漢安世高譯

《陰持入經》
──東漢安世高譯──   
《陰持入經》卷上

        佛經所[征+亍]。亦教誡。皆在三部為合[征+亍]。何等為三。一為五陰。二為六本。三為所入。五陰為何等。一為色。二為痛。三為想。四為[征+亍]。五為識。是為五陰。色陰名為十現色入。十現色入為何等。一眼。二色。三耳。四聲。五鼻。六香。七舌。八味。九身。十樂。是為十現色入。是名為色種。痛種為何等。痛種為身六痛。一眼知痛。二耳知痛。三鼻知痛。四舌知痛。五身知痛。六心知痛。是為身六痛。名為痛種。思想種為何等。思想種為身六思想。一色想。二聲想。三香想。四味想。五更想。六法想。是為身六思想。名為思想種。行種為何等。[征+亍]種名為身六更。一色所更。二聲所更。三香所更。四味所更。五觸所更。六法所更。是為身六更。是名為行種。識種為何等。識種名為身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心識。是為身六識。是名為識種。名為五陰種。
        當知。是是從何知。為非常苦空非身。從是知亦有二知。一為慧知。二為斷知。從慧知為何等。為非常苦空非身。是為從慧知。從斷知為何等。愛欲已斷是為從斷知。陰貌為何等。積為陰貌足為陰貌。譬如物種名為物種。木種名為木種。火種名為火種。水種名為水種。一切五陰亦如是。
        有十八本持。十八本持為何等。一眼二色三識。四耳五聲六識。七鼻八香九識。十舌十一味十二識。十三身十四更十五識。十六心十七法十八識。是名為十八本持。已知是。從何知為非常苦空非身是為知。從是知亦有二知。一為從慧知。二為從已斷知。從慧知為何等。為非常苦空非身。是為從慧知。從斷知為何等。愛欲已斷是為從斷知。彼為具足。具足為何等。或言無有餘具足。已無有餘。令眼明見明。一[征+亍]者。說是已為斷眼本耳本。遍說如是為本持。譬是人為多熱。如是名遍。譬喻是為具足。
        亦有十二入。何等為十二。自身六外有六。自身六為何等。一為眼耳鼻舌身心。是為自身六入。外有六為何等。色聲香味更法。是為十二入。一切從何知。為非常苦空非身。是從是知。亦有二知。一從慧知。二從斷知。從慧解知為何等。為非常苦空非身。是為從慧知。從斷知為何等。愛欲已斷是為從斷知。何等為入。解從是致名為入。從入解。譬從金入名為金地。從銀入名為銀地。如是各各應是譬喻所從所入。是從是有。如是從所意念。有行罪苦法如是。從所致是名為從是入。亦有從是入。譬如王有入所有名。是亦如是。為有四諦苦習盡道。苦名為要語。身亦念。習名為要。癡亦所世間愛。盡名為要。慧亦解脫。道名為要止亦觀。亦有三十七品經法。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者八種道[征+亍]。是為三十七品經法。
        過去佛亦有是。現在佛亦有是。未來佛亦有是。辟支佛亦從是得度世道。佛內外身身身相觀行止。盡意念以卻世間癡心不便。自痛痛痛相觀[征+亍]止。外痛痛痛相觀[征+亍]止。內外痛痛痛相觀[征+亍]止。盡意念。以卻世間癡心不便。自意意意相觀[征+亍]止。外意意意相觀[征+亍]止。內外意意意相觀[征+亍]止。盡意念。以卻世間癡心不便。自法法法相觀[征+亍]止。外法法法觀[征+亍]止。內外法法法相觀[征+亍]止。盡意念。以卻世間癡不便。何等為從四意正斷。或比丘有未生弊惡。意法發方便令不生。勸意不捨方便[征+亍]。精進攝制意。捨散惡意。是為一斷意。已生弊惡意發。清淨法欲斷。勸意求方便[征+亍]。精進攝制意。捨散惡意。是為二斷意。未生清淨法。勸意發方便令生[征+亍]。精進攝制意。捨散惡意。是為三斷意。已生清淨法。令止不忘令不減。令[征+亍]不啻令[征+亍]足。發方便[征+亍]精進攝制意。捨散惡意。是為四意正斷。
        何等為四神足。或有比丘為欲定斷生死。隨[征+亍]增神足惡生死猗。卻欲猗盡猗。是為一神足精進定斷生死。隨[征+亍]增神足惡生死猗。卻欲猗盡猗從不便。意生遣離去。是為二神足。意定斷生死。隨[征+亍]增神足。惡生死猗。卻欲猗盡猗。從不便意生遣離去。是為三神足。戒定斷生死。隨[征+亍]增神足。惡生死猗。卻欲猗盡猗。從不便意生遣離去。是為四神足。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為已說具。
        何等為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為五根。彼根應何義根為根義。屬為根義。可喜為根義。不為同事為根義。是名為根義。何等為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是名為五力。彼力應何義。無有能得壞為力義。有所益為力義。有膽為力義。能得依為力義。是名為力義。有七覺意。何等為七覺意。一念覺意。二法分別觀覺意。三精進覺意。四愛可覺意。五猗覺意。六定覺意。七護覺意。是名為七覺意。
        有得道者八種道[征+亍]。何等為八。一直見。二直[征+亍]。三直語。四直治。五直利。六直方便。七直意。八直定。是名為八道[征+亍]。八種道[征+亍]為墮合三種。一戒種二定種三慧種。彼所直語直業直治。是名為戒種。彼所直方便直念直定。是名為定種。彼所直見直[征+亍]。是名為慧種。皆從是教誡。令不啻教誡。令不啻教意。令不啻慧教誡。彼戒種比丘。為拔瞋恚亦[艹/惡]本。為散瞋恚結。為合恚瘡為識苦痛。為度欲界。彼定種比丘。為拔慳[艹/惡]本。為散欲結為合欲瘡。為知樂痛為度色界。
        彼慧種比丘為拔癡[艹/惡]本。為散癡結為合憍慢瘡。為知不樂不苦痛。為得度無有色界。是為三種。比丘止為拔三[艹/惡]本。散三[艹/惡]使。合四瘡。知三痛。度三界。
        何等為十二種。從求如求等生。從癡因緣令有[征+亍]。從[征+亍]令有識。從識令有名字。從名字令有六入。從六入令有致。從致令有痛痒。從痛痒令有愛。從愛令有受。從受令後有。從有令有生。從生令有老死憂悲苦。不可心致[疒+歮]。如是具足苦種為致習。癡已盡便[征+亍]盡。已[征+亍]盡便識盡。已識盡便名字盡。已名字盡便六入盡。已六入盡便致盡。已致盡便痛痒盡。已痛痒盡便愛盡。已愛盡便受盡。已受盡便有盡。已有盡便生盡。已生盡便老死盡。已老死盡。憂悲苦不可心[疒+歮]便盡。如是具足苦種便得盡。彼癡名為不知四諦如有。不解不見。不相應不受。不解不解根。是名為癡。彼癡因緣[征+亍]為何等。為六望受。何等為六。色聲香味觸法。是為身六望受。是名為[征+亍]。
        彼[征+亍]因緣識為六身識。眼耳鼻舌身心。是名為六身識。彼識因緣名字。字為色名為四不色陰。痛想[征+亍]識是為名。色為四大本。謂地水火風是。上為名。是四為色。是二相連共為名字。彼名字因緣身六入受。眼耳鼻舌身心。是名身六入受。彼六入因緣身六思望。眼耳鼻舌身心。是名為身六思望。彼思望因緣身六痛。眼耳鼻舌身心。是名為身六痛。彼痛因緣六身愛。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是名為六身愛。彼愛因緣受為四受。一欲受。二見結受。三戒願受。四身結[征+亍]受。是名為四受。彼受因緣有為三有。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是名為三有。彼有因緣生。為上五陰六持六入。己有如有生聚。已往墮致分別根。已入得有。是名為生死。為何等名為人人所在。在所往。已往壞已過。死時是命亦根已閉塞是為死。上本為老。後要為死。是故名為老死。
        癡相為何等。為冥中見冥。如有不解。令從是致墮行相處。[征+亍]相為何等。為令後復有是為[征+亍]相。上從是發起。令從是致墮識處。識相為何等。為識物識事是為識相。令從是致墮名字處。名字相為何等為俱猗。是為名字相。令從是致墮六入處。六入相為何等。為分別根是為六入相。令從是致墮思望處。思望相為何等。為相會更生。是為思望相。令從是致墮痛處。痛相為何等。為更覺是為痛相。令從是致墮愛處。愛相為何等。為發往是為愛相。令從是致墮受處。受相為何等。為受持是為受相。令從是致墮有處。有相為何等。令墮若干處。是為有相。令從是致墮生處。生相為何等。為已有五陰是為生相。令從是致墮老處。老相為何等。為轉熟是為老相。令從是致墮死處。死相為何等。為命根盡。是為死相。令從是致墮苦處。苦相為何等。為身急是為苦相。令從是致墮不可處。不可相為何等。為心意急。是為不可相。令幹從是致墮悒悒憂。悒悒相為何等。為憂五陰。令從是致墮愁[疒+歮]處。悲愁相為何等。口出聲言。令致悲[疒+歮]懣。懣為[疒+歮] [疒+歮]亦為懣。
        九絕處。為一切[艹/惡] [征+亍]令部伴。從流行為有二本。從有結罪為三[艹/惡]本。亦有四倒。彼二本罪[疒+歮]為何等。一為癡。二為墮。有愛名為二本。三[艹/惡]本為何等。一為貪欲。二為瞋恚。三為癡惑。是名為三[艹/惡]本。有四倒。四倒為何等。非常念常是為思想倒。為意倒為見倒。是為一倒。計苦為樂。非身為身。不淨為淨。思想意見倒如上說。是名為四倒。彼癡名為不解四諦。不慧不見。不相應不解受。為[艹/惡]是為癡。彼有愛為何等。為所世間欲發往不捨。是為有愛。是名為二本。彼欲貪本為何等。為所在所種貪。為奇珍寶。為奇財產。為奇嚴事。為有嫉在奇。貪可貪欲。可往愛相。愛哀相往不捨。是為貪[艹/惡]本。是本為誰。為所有貪。為身非法[征+亍]。口非法[征+亍]。心非法行。亦餘俱相連[艹/惡]種所作。意念是法本。是故名為貪[艹/惡]本。彼瞋恚非法本為何等。為在人為在[征+亍]恚相恚。不忍不識。因緣瞋瞋恚發評諄。念不可說不可。所念說不好令意卻。是為恚非法本。是本為誰。為非法本。所身罪所言罪所心罪。亦餘所相連意念。為是法本。是故為瞋。名為非法本。彼癡惑非法本為何等。不知四賢者諦如有。不解不見。不相應不解受非法。或隨或受。或在或不識。或癡冥在冥。蔽覆令冥令無眼令慧壞。知盡不能致無為度世。是癡惑非法[征+亍]本。是本為誰。為惑非法。身[征+亍]作口[征+亍]作心[征+亍]作。亦所共相助非法。意所念非法本。是名為惑非法本。
        彼當知倒亦當知。所倒當知從所倒當知。是彼有一倒。從一倒為四倒。從所有為三倒。何等為一倒。為對或受。非常為常苦為樂。非身為身。不淨為淨。是為一倒。何等為四倒。所有身痛意法是為四倒。何等為三倒。一為想。二為意。三為見。是為三倒使。彼所可意根相連著。若色若像為受想。是為欲想。以為有欲想。相隨久不斷。在意念是為欲念種。若彼所想分別受。是名為想倒。
        彼惑意不如有受。所從不應受解。是名為意倒。所以受不捨在意念在色。不淨意計淨。聽可意念已快所見受往。是名為見倒。彼所見已為相分別。應當為十二倒。何等為十二。在身有三。在痛有三。在意有三。在法有三。有四想倒。意倒亦有四。見倒亦有四。亦為在入因緣相會色。令為十二倒。身三痛三意三法。三合為十二倒。為如是六為七十二倒。從本得因緣。起隨因緣。多少無有量。不可數在人無有數無有數倒。彼五陰為四身有。從所有色陰是屬身。從有痛陰是屬痛身。從有識陰是屬意身。從有想陰亦[征+亍]陰是屬法身。從有是五陰。令受四身因緣有。彼身不淨計淨是為身倒。彼痛苦計為樂是為痛倒。彼意非常計為常是為意倒。彼法不為身計為身是為法倒。為欲正四倒故。佛為現四意止為說分別。
        彼為身身相觀[征+亍]止。為不淨意念淨倒得解。彼為痛痛相觀為苦計為樂倒。得解彼為意意相觀。非常計為常倒得解彼。為法法相觀非身計為身倒得解彼。冥中冥如有不解是為癡相。令墮所倒處。欲得往是為愛相。令從是受色為身。故令欺奇。是為貪相。令墮不與取。所可不如意是為恚相。令墮殺處為不解事。是為癡惑相令受邪墮邪處。為作彼所[征+亍]法不卻受相。是為令墮有常想不知身軀物。為更相會相。令計樂想為墮身處為不解。所法相為有身想令墮。是為是我所處為墮。受色像相令計是為淨想。令從是墮不攝守根處。是為九品為已分別為一切不可[征+亍]非法伴已說。竟是多聞者能解。不多聞者卒不解。是為慧人能解。不慧卒不解。是[征+亍]者能解。不隨行不解。有九絕處。令一切淨法部墮聚合。
        何等為九。一止二觀三不貪四不恚五不癡六非常七為苦八非身九不淨。是為九。彼止名為意止。在處能止已止正止攝止不失止。不志心寂然一一向念是名為止。何等為觀。觀名為了陰。為了持為了入。了名字了從本生。了從本法已生。了苦了習了盡了道[征+亍]。了從善[艹/惡]從是法生。了增復增了白黑。了是可隨不可隨。如有分別。為拖不拖為下復下。為念復念為思觀。為識為慧為眼。為謀為滿為解。為慧為明。為欲為光。為敢不離。為觀法為覺意。為直見為道種。是名為觀。亦有若干二輩觀。一為淨觀。二為不淨觀。三為清淨觀。四為不清淨觀。五為黑觀。六為白觀。七為可[征+亍]觀。八為不可[征+亍]觀。九為罪[征+亍]觀。十為殃福觀。十一為縛觀。十二為解脫觀。十三為有所益觀。十四為失無所益觀。十五為往觀。十六為還觀。十七為受罪觀。十八為除罪觀。是故名為觀。亦為二因緣令有是說止。為一切天下人有二病。何等為二。一為癡。二為愛。是二病故佛現二藥。何等為二。一為止。二為觀。若用二藥為愈二病。令自證。貪愛欲不復貪。念意得解脫。癡已解令從慧得解脫。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陰持入經》
──東漢安世高譯──

《陰持入經》卷下
  
        彼愛欲藥為何等為止。愛已解意。亦解意已解。病便愈。彼癡藥為何等為觀。癡已卻解。從慧解脫為病愈。如是佛說。如是二法。當知一為字。二為色。二法當捨。一為癡。二為愛。二法當自知。一為慧。二為解脫。二法可[征+亍]。一為止。二為觀。
        彼止已行令識色。已識令愛得捨。愛已解意便得解脫自證知。止已行滿足便得捨癡。已得捨癡便從慧得解脫自證知。若比丘已二法自知字亦色已。二法捨癡亦愛。如是齊是便無所著。應行畢欲度世。是為尚有餘無為未度。已無為竟。命已竟畢便為苦盡。令後無苦。彼以有是陰。亦持亦入。已盡止寂然。從後無陰亦持亦入。無相連不復起是為無餘。已得度世無為。畢是為二無為種。彼不貪清淨本為何等。為三界中不得不望不求。是名為不貪清淨本。是本為誰。為不貪身清淨言清淨。亦餘相連清淨法意所念為本。是為不貪清淨本。亦有清淨本。佛說為八種行是清淨本。彼為三清淨道種。是為不貪本。何等為三。一為直方便治。二為直念。三為直定。是為三清淨道種本。是故名為不貪清淨本。彼無恚不犯法本為何等。若忍所[征+亍]。未來為不出恚忍因緣。為不恚不恚不受殃。無恚無瞋亦不瞋。無怨亦不想怨。是為無恚不犯法本。是故名為無恚不犯法本。
        亦有三清淨道種。一無恚不犯法本。為正語。二為正業。三為正致利。是為三清淨道種。是故名為無恚不犯法本。彼不惑清淨本為何等。為從慧見四諦如有如有應受清淨。不愚不惑不隨惑。亦不墮惑慧明明相見。從清淨法。是為不惑清淨本。是本為誰。為不惑清淨。所身[征+亍]。所言[征+亍]。所心[征+亍]。亦所相連清淨法。為意思惟相念所法本。亦為從二清淨道種。為不惑本。一為直見。二為直[征+亍]。是為從二清淨道種本。是故名為不惑清淨本。是為三清淨。為八種道。已份在所隨應。非常為如是。
        彼非常想為何等。一切所[征+亍]是非常想。所想計知是為受。是為非常想。亦從有世間八法。何等為八。有利無利。名聞不名聞。有論議無論議。若苦若樂。為意不墮不受。從若干思不受。止護觀思惡得止。是名為非常想。彼苦想為何等。為一切世間行是為苦所想覺知受。是名為苦想。從是要為何等。望苦想為已習已增所念。已多為貪。已足為不墮貪。為意不受不墮。相牽不墮不念。若干意護觀為已。惡為得止。從是思望致是要。彼非身想為何等。為一切法不計身不墮身。為想知想受。是名為非身想。從是為何等。望致非身想。已為念思為已增。令是是自計我。為是為意不受捨若干態。不受跓為觀。[疒+歲]惡得止。是為從是要致。彼惡不淨想為何等。為一切世間[征+亍]。為不淨所想。自知受是名為不淨想。從是想為何等。望致不淨想已為念為思為已增。令世間五樂意卻捨意。不牽不受不復墮。若干念以得護。為[疒+歲]惡得跓。是為從是要致。彼為四思想念行。何以故。令知五陰。故佛說是分別見彼不淨想[征+亍]。為令色陰從是解。彼苦想[征+亍]令痛陰從是解。彼非身想[征+亍]。令思想陰亦[征+亍]陰。從是解彼非常想[征+亍]。令識陰從是解彼從止[征+亍]。令愛從是解。彼從觀[征+亍]令癡從是解。彼從不貪為捨貪。彼從不恚為捨恚。彼從不惑為捨癡。彼從非常想令解有常。彼從苦想為解樂想。彼從非身想為解身想。彼從不淨想為解淨想。彼從止攝意能得還。是為止想。令從是止禪。彼從一切法。寂然能得解受。是為觀想。令止跓一切知從欲能得還想。是為不貪相。令還不與取止。已後不復生癡。是為無有恚想。
        令從殺還得止。識事亦物是為不惑相。為令得止止所世間所[征+亍]為所法能受相。是為非常想。令知從生亦知從滅。識為是處。為世間[征+亍]。作世間更。所所識想是為苦。為所思想。是為痛種處。一切所法不住想。是為非身想。是為思想。是已見身屍已壞。青膖為受是相。是為不淨思想。從是為悔。卻令寂然。止是為九品處。已分別說見。為一切無為部。說具足是為誰知多聞。少聞不為慧者。不慧不為常意在經。為意相連生。為從不分別觀。令不得非常想。不受非常想。令從是墮五樂。令五樂覆蓋。從所應[征+亍]。失令不解苦想。令墮五陰受入。令為意計是身。若干本非一本。不捨不觀令不墮非身想。為意在顏色。樂計是身為淨。不計是皮肌覆。令不墮不淨想。不住受止。是想不信。令無有想不受喜。為從是四種已除。墮得無為種處。佛說信根比丘欲見知。當求在四溝港種為清淨法。不捨方便相。令致清淨。從清淨發起令墮四意止。
        佛說精進根。比丘欲見知。當在四意斷。過去所更。相念不忘。為從不忘發生墮四意止。佛說念根。比丘欲見知。當觀在四意止。為一意想。是為定從不惑起。令墮四禪處。佛說是比丘欲知定根。當知在四禪。從本校計為慧。如有能得持。從是發起令墮四諦。佛說慧根。比丘欲見。當在四諦。為有四輪。好郡縣居輪。依慧人輪。自本正願輪。宿命有福輪。彼為道德共居相。是為好郡縣居。令得賢者依止處。以得道德依猗相。是為依慧人。從是為墮有正願處。以得正願相。是為身正願。令墮福處。從清淨行有所入相。是名為福。令致墮五樂處。
        彼為戒法十一本。一為色持戒無悔。二為已不悔令得喜意。三為已有喜令愛生。四為已意得愛為身得猗。五為已身得猗便得樂。六為已意得樂便得正止。七為已意得正止便知如有。八為已知如有便寂然。九為已寂然便得離。十為已得離便得解脫。十一為已得解脫便見慧。有慧便知生死已盡。道[征+亍]已畢。所作[征+亍]已竟。不復還受苦。
        戒相為何等。至命盡持戒。令從是致無悔。身不增罪相為無悔。從是致喜令得喜處。可意相為喜。令致愛處喜足相為處。令致有猗處。從[征+亍]為是為得猗相。令致樂處。已無[疒+歮]為樂相。令從是致定處。意隨使不忘為定相。令致如有慧處不惑。如有相隨相是為寂然處。若知非身是為寂然相。令從是致相別離處。不近會為相別離。為從是致解脫。已為非行法不受殃。是為解脫相。令致解脫慧見。
        為有四道德地。何等為四。為四行者。福彼若如有知智。是為見地為得道跡。是為得道福。彼如有如有知是為惡卻離。是名為薄地。為有往來福。彼以惡卻為不用。是名為相離地。彼已相離。是為不復還福。是名為欲竟地無所著。亦[征+亍]者福是何義。為道弟子有八種道[征+亍]。是名為[征+亍]者。為是是福。是故名為[征+亍]者福。何以故。為[征+亍]清淨為名。是為清淨福。是為道德有八種清淨道[征+亍]。為是是福。是故名為清淨福。彼為應得道跡。
        云何已諦相應道。弟子便斷三縛結。彼為三縛結為何等。一為知身非身。二為無疑。三為不貿易[征+亍]戒。已斷是三縛結。道弟子便墮道跡。不復墮惡道。畢竟道七更天上。亦人間已更。所在往來便斷苦。從苦得解。是名為見地為得道跡福。彼何等為令意墮是身。亦知是身。癡為以不聞為世間人。不見覺者亦不從聞者。受教戒聞者。亦為未分別。現正法為意念。是色為身。遍睹色為身。是色亦為身。色亦是我身。痛想[征+亍]識亦如上說。已如是得觀。便受五樂。令為受是身為墮身。令意念我為是。我為以是著。相連不得自在。牽相隨如是有所忍。所可為意。為可受。已受見隨[征+亍]。是為邪見。墮受是身。
        彼為見是五邪。令墮疑無有。何等為五。若為所色為見。是身比前。更想行識亦爾。是為五邪見。令墮無有。後有餘十五。令墮常如是見。是身已斷。便六十二邪見已捨。令不墮常非常。已非常常為捨。便道弟子無倒邪見。但為度世。直見為何等。令不墮邪見身。若道弟子為聞為直見。見通經家。為已受度世無為。為已解度世法。不復見是色為身。遍睹色為身。是色亦為身色。色亦是我身。痛想行識已不見如是。便解三結使。何等為三。一為不見是身。二為不恚。三為不疑。已如是道弟子為無疑。在佛亦無疑。為信為喜為佛。
        如是如來無所著正覺慧行已足為樂。為世間已解。無有過。是法馭法隨為師。為教天上天下為佛最上。是得信不疑。為隨是法[征+亍]為在法。無結無疑為信為喜。佛說是法。現可學可致。現自更見。已解為慧。為是所貪飢渴相近已斷。隨已斷。空無所應得。愛已壞。已離已盡為無為。以是第二無結無疑。得法隨法[征+亍]。為同學聚。為無結無疑。已有受有喜。如是受得道弟子為學聚。正受[征+亍]為如應受。戒已立定已定。慧已得解脫。已成解脫慧。已現已致。是為佛弟子[征+亍]者。聚為四人從[征+亍]四雙。名為八人道[征+亍]。為世間所重所尊。為無所。比可祠可事可恭。為福地無過。是天亦人所事。是為第三。已為無疑法。隨法[征+亍]一切[征+亍]為苦。已無疑結。已受已喜。從愛為習。苦亦從愛習。已無疑結。已受已解。已喜已愛盡。是為苦盡。便無疑無結。已得是受。便得喜已愛盡。是為苦盡。無疑結。已解受便得喜。為八種道[征+亍]。從是受[征+亍]令苦盡。便不疑。不疑不復結。墮解得喜。若本有疑不解。在佛不解。在法不解。在[征+亍]者聚。若本有疑。在苦在習在盡在道。[征+亍]所惑所不解。隨志所疑惑。
        是如是云何是瘡。為是已解本已斷。樹不復住。已散不復現。從來本法不復生。彼持[征+亍]戒轉摸貿為二輩。一為渴愛墮。二為不解避持[征+亍]戒轉模貿為意向。從是[征+亍]戒攝守。從是當為得天亦天比。當為天上。彼字為甲玉女。當為是俱相樂共居。如是望如是可。如是思結相見意向。是為渴愛。雖持[征+亍]戒為墮摸貿。彼為不解持[征+亍]戒。轉摸貿為何等。戒[征+亍]者為轉貿戒。轉貿為何等。為意生從戒得淨。從戒得解脫從戒得要。為從苦樂得度。或意生從願得度。是為不解持[征+亍]戒轉摸貿。何因緣為不解轉摸貿。意生從被服。亦從願得度世。從苦樂得卻離。為從是二業被服亦願為摸。何等為摸。為是二戒被服願意計。從是得解脫從是得要。從是得過苦樂。從是苦樂為得無為從是不正計法。不從是解脫。意計從是解脫。不正計為是正。隨是[征+亍]如是有。忍可意望結見。是從是為解。是為不解持戒轉摸貿。是為二結。
        得道弟子已捨。為無有本已斷。樹已拔不復現。從後不復生。是法便為已淨。戒如得道戒。隨[征+亍]不為破。不為穿不為失不為悔。但有增如。慧者可無有能奪。為得從是致定。是為三縛結。道弟子為已斷。已墮道跡。不復墮惡法。必度世在七往來。天上亦人中往來期畢。便得出苦要。有四相應。何謂四相應。一為已解相應。二為已斷捨相應。三為自證相應。四為增滿相應。彼道德弟子。從苦為已解相應。從習為已斷捨相應從盡為自證相應。從道為增滿相應。彼為止觀俱隨行。一處一時一意。本來有是有意。令為作四事。何等為四。一為苦。從苦已解為苦相應。二為習。從習已斷捨為習相應。三為盡。從盡自證為盡相應。四為道。從道增滿令道相應。何以故。從苦已解相應。何以故。從習已斷捨相應。何以故。從盡已自證相應。何以故。從道已增滿相應。為有譬喻。如水中沫行。上至竟為有四[征+亍]。從是岸邊致度岸邊。度就斷脈是亦如是。止觀雙俱行。一處一時一意。上要至竟。為成四事。
        譬如日出上至竟。為現作四事。致明壞冥現色現竟。譬如船渡。捨是岸邊致渡岸邊。致物斷脈。止觀亦如是雙發行。為一處一時一意。上要至竟為作四事為解苦。如應相燭為斷習。如應相應為盡自證。如應解相應為[征+亍]道要如應相應。何以故。為苦從更解相應。習從斷解相應。盡從苦證解相應。道[征+亍]要解相應。止觀亦如是雙相連行。一處一時一意。止要至竟為[征+亍]竟四事為苦。更為習斷。為盡自證為[征+亍]道滿。譬如然燈燭。上至竟為作四事。為作明為去冥。為現色為卻疑。止觀亦如是。為作四事。為識苦為斷集。為盡自證為[征+亍]道滿。
        譬如然燈上至竟。為有四義。為現明為去冥。為現色為盡膏炷。止觀亦如是雙隨行。一處一時一意止至竟。為作四事。為識苦苦相應為斷習習相應。為盡自證盡相應。為[征+亍]道滿道相應。何以故。為識苦苦相應。何以故。為斷習習相應。何以故。為盡自證盡相應。何以故。為[征+亍]道滿道相應。為從誰應為從止觀。何等為應。應云何持。意繫觀已意繫觀。便見五陰苦。彼所意繫是為止。已見五陰為苦是為觀。彼所為五陰相近。可發往欲著。願得相往不捨習所。是已斷已盡。止觀道亦如是。令是道德四諦。一處一時一意上至竟。為令四諦相應如是道。道德弟子為是法相法。已應是名為見地。已得道脈至道跡跓。為復止觀。令是欲恚使縛為復除。得道弟子為往來受。以是[征+亍]足。已從往來便壞苦。本是為薄地。便已竟往來福已來得在德止。復增止觀。令餘愛欲恚所使為畢捨。欲恚未畢捨。使結令畢已畢。為得道弟子。便解下五結已畢。
        何等為五。一為見身是非。二為解疑。三為不惑不貿戒。四為不望。五為不恚。是為五結已畢。便得道弟子。不復還世間。彼度世不復還。是世間是名為卻地。是為不還福。已致得止不還福。復增翅止觀。令為解捨上五結。何等為五。一為色欲。二為不色欲。三為癡。四為憍慢。五為不解。已上五[征+亍]足。為已捨五結。便無所著。已度世無有漏。已竟從正得解脫。是為畢地。無所著尚有妙無為。為捨畢已世間命根盡。亦世間苦盡。不復生苦。彼以為是陰持入。已盡寂然。不有陰持入。不相連不復發。是名為已畢無為。為已說諦相應。亦說份相應。亦說地。亦說福說斷。說罪說離。說二無為。為一切如是說。佛已更度世畢。若人欲度世。當[征+亍]是彼。
        何等為九次第思惟正定。為四禪亦無色正四定亦已盡畢定。為九次第正定。彼第一禪已捨五種。隨正五種。已捨五種為何等。為五蓋。一愛欲。二瞋恚。三睡眠。四不了悔。五為疑。是為五種。上禪已捨彼愛欲蓋。為何等。愛欲名為所為。五樂愛著。發往可求。隨願發不捨使發起。是名為愛欲蓋。彼瞋恚蓋為何等。為若人為發行拖。[疒+歮]恚相恚非法本所使所從起。是名為瞋恚蓋。彼睡瞑蓋為何等。睡為身跓為意跓。為身止為意止。為身癡為意癡。為身重為意重。為身不便為意不便。為身不使為意不使。是為睡瞑。為何等為意相。從令瞑動相動。令不作事是為瞑。上頭為睡後為瞑。是共名為睡瞑蓋彼不了悔蓋為何等。為身不止悔為何等。為所念可不可不得悔是上頭。為不了後為悔。是共名為不了悔蓋。彼疑蓋為何等。若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征+亍]者聚。不解苦習盡道比結使。亦從發是名為疑蓋。亦有五疑。有縣聚疑。有發教疑。有道分別疑。有欲[征+亍]定疑。有得道福疑。如是是為說定疑。是為五蓋。蓋說為何等。蓋為卻對。為卻一切清淨法卻云何。愛欲為卻清淨。瞋恚為卻等意。睡為卻止。瞑為卻精進。五樂為卻[征+亍]。亦止結為卻不悔。疑為卻慧。不知本從起。為卻解明。

*   *   *   *   *   *   *  
        〈佛說慧印百六十三定解〉

當知舍利弗如來之身為無身無作無起無滅無從有未曾造無合無遊無至無知無習都清淨無畜無憎無行無止無生無報無見無間無臭無嘗無更無識無曉無喻無知忍無志無思非意離意意平無平去意無所與無五道五道斷要具無閨無惱無有無畏無可無不可無業無成無言無耎不現非明非冥非滅不滅離滅已滅為淨極淨彼淨不用非悅非愛非負離負已住應於無處非逝非亡非沒非法非無法非土非無土非盡無有盡捨盡無怒離於天離於嚮離於說離於思非合非不合非極非不極非去非不去非二非不樂無彼受無所視無相離相不求相明安徐無著離著造信亦無二稱如為審如審如義不負人度無度除無除救無救說無說二無有等無比等與空等無處等無生等無得等無休息離息已寂而寂滿寂散解心善行轉至要一切報斷成具甚真身明質淨無自惟無所行行解無解無應不齊不長不圓不方不讚陰不稱種不譽入不是數不致數不復生不可見不有知亦不死不世因無不因身然不趺無有居處非終非始非念非憂非事非諍非惡相非滅度非滅訖非所造非不遊。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