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8日 星期四

《請賓頭盧經》

《請賓頭盧經》
──宋慧簡譯──

        天竺國有優婆塞國王長者。若設一切會。常請賓頭盧頗羅墮誓阿羅漢。賓頭盧者字也。頗羅墮誓者姓也。其人為樹提長者現神足故。佛擯之不聽涅槃。敕令為末法四部眾作福田。
請時於靜處燒香禮拜。向天竺摩梨山。至心稱名言。大德賓頭盧頗羅墮誓。受佛教敕。為末法人作福田。願受我請。於此處食。若新作屋舍。亦應請之言。願受我請。於此舍床敷止宿。若普請眾僧澡浴時。亦應請之言。願受我請。於此洗浴。及未明前具香湯淨水澡豆楊枝。香油調和冷暖。如人浴法。開戶請入。然後閉戶。如人浴訖頃。眾僧乃入。凡會食澡浴。要須一切請僧至心求解脫。不疑不昧。信心清淨。然後可屈。
        近世有一長者聞說。賓頭盧阿羅漢受佛教敕。為末法人作福田。即如法施設大會。至心請賓頭盧。氍氀下遍布華。欲以驗之。大眾食訖。發氍氀華皆萎。懊惱自責。不知過所從來。更復精竭。審問經師。重設大會。如前華亦復皆萎。復更傾竭盡家財產。復作大會。猶亦如前。懊惱自責。更請百餘法師。求請所失。懺謝罪過。如向上座一人年老。四布悔其愆咎。上座告之。汝三會請我。我皆受請。汝自使奴門中見遮。以我年老衣服弊壞。謂是被擯。賴提沙門不肯見前。我以汝請欲強入。汝奴以杖打我。頭破額右角瘡。是第二會亦來。復不見前。我又欲強入。復打我頭額中瘡。是第三會亦來。如前被打。頭額左角瘡。是皆汝自為之。何所懊惋。言已不現。
        長者乃知是賓頭盧自爾以來。諸人設福皆不敢復遮門。若得賓頭盧。其坐華即不萎。若新立房舍床榻。欲請賓頭盧時。皆當香湯灑地。燃香油燈。新床新褥奮綿敷之。以白練覆綿上。初夜如法請之。還閉房戶。慎勿輕慢窺看。皆各至心信其必來。精誠感徹。無不至也。來則耨上現有臥處。浴室亦現用湯水處。受大會請時。或在上坐。或在中坐。或在下坐。現作隨處僧形。人求其異終不可得。去後見坐處華不萎乃知之矣。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賓頭盧尊者全稱賓度羅 頗羅墮闍尊者(Piṇḍola Bhāradvāja),是十六阿羅漢(亦十八羅漢)之一。賓頭盧義爲「不動利根」,頗羅墮闍爲印度婆羅門十八種姓之一,亦譯為突羅闍。賓頭盧爲古印度憍賞彌國(Kauśāmbī)優填王(亦譯為于闐王)的宰相之子。年少時跟隨釋迦牟尼佛出家,證得阿羅漢果,有六大神通。賓頭盧有長白的鬚眉,壽相童心,常喜歡展現神通力。又常以神通力發獅子吼音護衛正法,故被佛陀授爲弟子之中「獅子吼第一」。
        《四分律卷五十一》及《法苑珠林卷四十二》載:王舍城有外道弟子把旃檀缽豎掛在庭中高木桿上。說:「若此王舍城,有沙門婆羅門是阿羅漢有大神力者,取此缽去。」有外道弟子自稱阿羅漢,想取缽未能取得。當時賓頭盧和大目犍蓮在大石上禪坐,賓頭盧語於目蓮:「汝是阿羅漢,世尊記汝神足第一,汝可往取。」目蓮言:「我未曾白衣前現神足,汝亦是阿羅漢,有大神力,世尊記汝師子吼最為第一,汝可往取。」賓頭盧隨即連同坐著的大石踴身虛空,繞王舍城七匝取此缽。國人皆嚇得東西避走。
        佛世尊呵責:「云何於白衣前現神足。猶如淫女為半錢故於眾人前自現。汝亦如是。汝不應為弊木缽故於白衣前現神足。若現。突吉羅。」
        《雜阿含經卷二十三》載:釋迦牟尼世尊住在舍衛國時,給孤獨長者之女請佛陀和比丘僧前往應供。諸比丘各自以神通力飛空前往,賓頭盧以神通力用雙肩挑著兩座山前往。世尊後來呵責賓頭盧:「我今罰汝常在於世,不得取涅槃,護持我正法勿令滅也。」
        故此賓頭盧尊者和君屠缽嘆尊者、羅睺羅尊者、大迦葉尊者。是佛陀授記不得入滅,留形住世直到彌勒菩薩下生成佛的四尊阿羅漢。
        《觀彌勒菩薩下生經》載:「世尊告迦葉曰。吾今年已衰耗向八十餘。然今如來有四大聲聞。堪任遊化。智慧無盡眾德具足。云何為四。所謂大迦葉比丘屠缽嘆比丘賓頭盧比丘羅雲比丘。汝等四大聲聞要不般涅槃。須吾法沒盡。然後乃當般涅槃。」

        釋迦世尊並非反對使用神通,而是視其是否需要而定。
        《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卷上說:「佛言阿難。汝今當知。去此舍衛國一百六十由旬。有一大城名曰福增。彼有長者名謨尸羅。而彼城中有諸外道今現集會。謨尸羅長者請佛及聲聞眾。我等當往。各現神變令彼外道發生淨信。已生信者使不退轉。我當於彼作大利樂。」
        《撰集百緣經》〈拔提釋王作比丘緣〉說:「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如來六年苦行始成正覺。滿十二年。將千二百五十比丘方欲往詣迦毘羅衛國。每自念言。我今往彼不與常同。彼土諸釋憍慢情多。咸須各各現於神變可往彼土。即勅千二百五十比丘。我於今者欲還本國。汝等各各現於神變。令彼諸釋歸誠信伏。爾時。世尊放大光明。與諸比丘乘虛詣彼迦毘羅衛國。」
        世尊認為修行的目的不應該是為追求神通,亦不應該在凡人中隨意炫耀展現神通。神通並非解脫的終極目標。教導弟子應精進修戒定慧。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