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4日 星期一

067-犯罪和懺悔

 

犯罪和懺悔

*   *   *   

[註]:

*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 梵語 kṣama 意為求忍,Āpatti-pratideśana 為悔過。組合為 kṣama-āpatti-pratideśana 即為「懺悔」。意思是把自身的過失顯露於眾。自說罪過表示慚愧悔過,並請容寬恕之意。漢語譯成「發露」。

*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出自《華嚴經》卷第四十〈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古德亦說:「 罪從心起將心懺  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滅罪亡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

*「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妬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妬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出自《六祖壇經》〈懺悔品〉。

*「懺悔的作用,是在亳不容情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檢束。是在自覺心的警惕和自尊心的洗瀝,從此之後再不復犯。只要能有改過自新的決心,往事已過,不復追究,心地便會從罪惡感中得到解救,恢復平靜,這就是懺悔的功能。犯罪之後,必須坦誠地發露(以情節輕重,分向衆人、向三數人、向一人、乃至自對良心,吐露所犯的罪行,懇切悔過,決志不復再犯),否則,這一罪惡的陰影,勢將永藏心底,也就成為他日感受報應的種子;懺悔之後,這一罪惡所感的種子,也就隨即消失。……佛教的懺悔是在洗刷染污了的心,使之恢復清淨。」出自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P-32。

*「佛教裡根本就沒有所謂罪的觀念,一切惡法的根本是無明與邪見。」出自斯里蘭卡羅睺羅法師〈釋迦的啟示〉。

* 從罪的性質和程度上分,有「性罪」和「遮罪」兩種:例如犯了殺盜婬妄等重戒,此是四根本戒的「波羅夷罪」,其罪自性本是惡的,不論是否屬於佛戒的範圍,都必然受罪報的,稱為「性罪」;但例如飲酒等,自性原本非惡,佛教首重智慧,佛制酒戒的目的是遮止犯餘戒,也就是保護人不犯餘戒,故稱為「遮罪」。「性罪」是不論受不受戒,作惡必受惡報的罪;而「遮罪」是「犯了戒而得罪,輕者懺悔即無罪,重者比照性罪受報。」參考自聖嚴法師〈菩薩戒指要〉P-164。

*《百喻經》說:「破戒之人亦復如是,覆藏罪過,不肯發露。」〈偷犁牛喻〉。

*「消災、延生的原理,在於懺悔及發願。應該接受的果報,必須接受;但是在懺悔心生起之後,心發起之時,未發生的果報也會跟著轉變。」出自聖嚴法師〈學佛群疑〉P-53。

*「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罪業各人消。」出自聖嚴法師〈學佛群疑〉P-58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此迴向文出自《法華經》〈化城喻品〉。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