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教話頭禪〉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見聞覺知,不染萬境
── 聖嚴法師著 ──
〈第九天:晚上〉
《六祖壇經》:見聞覺知,不染萬境
一、離一切相即為無相
「善知識,但離一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性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於一切境上不染,名為無念;於自念上離境,不於法上生念。若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斷即死,別處受生。學道者,用心,莫不思法意,自錯尚可,更勸他人迷;不自見迷,又謗經法,是以立無念為宗。即緣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念,從此而生。」
這一段是對「無相」和「無念」再多做闡述。什麼是「無相」?於相而離相即是無相。所謂「於相而離相」,是指相雖然有,但是你的心不要去執著它,不住於相,就是無相,若住於相,便是有相。「住」的意思即是執著。
譬如有一隻螞蟻在地上爬,你覺得:「這裡是佛殿,怎麼可以有螞蟻?」於是一直想著要把牠請出去,這樣一來,你就無法專心打坐了,而且禪堂有個規矩:「打坐的時候不能動」,而你只好看著那隻螞蟻,心想:「千萬不要爬到我身上!」結果不管螞蟻是否爬到你的身上,你一執著牠,牠就變成了你的干擾,這即是住於螞蟻相。
你們有沒有看到過螞蟻?我們這個地方什麼都有,螞蟻、蚊子、蜘蛛……你若是一看到就趕快去抓,或是看到了,心裡告訴自己:「不准動。」這個時候也是有相。
如何才是無相?若你能夠這麼想:「螞蟻就是螞蟻,蜘蛛就是蜘蛛,我打坐就只管打坐;你若是爬到我身上來,不咬我的話,沒關係,若是咬我,對不起,我還沒有修得那麼好,所以請你離開吧。」但是如果牠咬你時,你也覺得沒有關係:「無我相、無螞蟻相、無身體相,你儘管咬好了。」若是能夠到達這種程度,你一定不會被干擾。
就像從禪堂到寮房的路旁,有一棵長得比較茂盛的樹,到了晚上,有好幾隻鳥棲息在樹枝上過夜。你經過樹下的時候,可能正好鳥拉屎掉到身上,那還要不要經過?你不要認為:「這裡有鳥拉屎,這條路不能走了。」或是「先把鳥趕跑,我再走過去好了。」若是於相而不住於相的話,那個相不會妨礙你,否則的話,你隨時都會被相所妨礙。所以,於相而離相是無相,但不是沒有相,這要很清楚,否則,我們就不能用方法了——方法是有,「我」也有,但是不要執著,這才是無相。
二、不染一切境,名為無念
此處說「無念」,是心於一切境皆不染著,比之前所說的念念不住,更進了一步。
「染」的意思,是有貪著心、有排斥心、有分別心。分別心是:這是我喜歡的、這是我不喜歡的,我覺得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等,而這也叫做染著心,是以自己的立場來評斷好和壞、對和錯,這也是自我心、自我執著心。一動了這樣的念頭,便是有念而不是無念,所以我們要練習著不將自我放進去。
我常會考慮到,一個人處理問題的情況,以及所呈現的結果,是以他現在的程度與能力所及的範圍來達成,所以對他來說是理所當然的,而不是以我自己的能力去判斷他做得好不好。
如果用師父的立場和程度來看,想著:「我是這麼一個了不起的禪師,你們這些人夠資格跟我學嗎?」那我就沒有學生,也沒有弟子,那我還能度眾生嗎?因此,我會考慮對方的程度與想法,這是尊重,除非是違背了大原則,我會去糾正,若是小事情,我是絕對不管的,否則,那就是「我相」。
應該要讓別人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而不是用我的「我相」去取代他,這便是心不染著。
「無念」並不等於頭腦裡沒有念頭、沒有反應、沒有記憶、沒有思考,如果你頭腦裡沒有反應、沒有記憶、沒有思考,拍拍身體、敲敲頭都沒有回應的話,那其實是死屍了。因此,《壇經》說一念斷是死人。
可是既無念,又不斷念,這好像是矛盾的,也很困難,其實這是態度的問題。如果心態很執著,這是有念;若是心中沒有執著、心中無牽掛、心中不留痕跡,但是有反應、有功能,以沒有自我中心的態度來處理事,這才是無念,是沒有自我中心的念。
這很不容易做到,很多人還沒有到達這個程度的時候,老是這麼想:「我已經替你想好、設計好了,是替你量身訂做的,你照著做就好了。」結果是他替別人打算的,不是別人想要的,事實上你這是做一個枷鎖教別人戴。很多人都是這個樣子,無論夫妻、兄弟姊妹,甚至出家師兄弟之間都是,彼此都自以為是為對方設想,其實是自己用枷鎖把別人套起來。
三、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
「然此教門立無念為宗。世人離見,不起於念;若無有念,無念亦不立。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者?無者離二相諸塵勞,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雖即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常自在。《維摩經》云︰『外能善分別諸法相,內於第一義而不動。』」
這一段說明了三個重點:第一、普通世俗的人,教他離念的時候,他就像是變成了死人;教他不要有念頭,就以為是心完全停止活動,成為邪見,而這都是錯的。
所以,有很多人是用話頭來打念頭,好像兩個頭,一個頭撞一個頭,這是不正確的。用話頭就是用話頭,是希望得到答案,並不是用話頭來壓制念頭,而是有念頭不要管它,因為你在參話頭的本身就是個念頭。所以,《六祖壇經》在此處提到一般世俗人或是不會修行的人,總認為沒有念頭,就是不准自己的心裡有反應,這是錯誤的想法。
第二點則進一步說明,假如你真的無念,那麼連「無念」這個名詞也應該是沒有的。因為無念只是修行過程之中的一個假名,其中是不是有念頭?有,但這個念頭不是染心的、執著的念頭,而是心中智慧的反應、智慧的功能。
第三、如果你到了離念而無念,但是無念而有功能的時候,你會是非常自在的、自由的,也會非常的靈活——它是什麼就是什麼,什麼東西來就給什麼反應,而不會有自己的成見和觀點。
就像我允許我的弟子有不同的程度,不會要求他們全部和我一樣,或者是把他們全部剷得齊平,這不合理。如同我們的個子有高有矮,若要全部跟我一樣,那是該削你們的腳呢?還是該砍你們的頭?每個人身高不同,當然不能都和自己一樣。所以這就是靈活、就是自在,允許每一個人不同,這即是「漢來漢現、胡來胡現」,其中是有功能的,而且非常自在。
在禪十期間,如果你什麼也沒有學會,但是「無念」、「無相」和「無住」這三個觀念能夠聽懂,即使你的禪修工夫還不夠,可是你的心、你的觀念能夠調整過來,就很有用了。
你對你自己、對他人、對所有環境的狀況,要盡量地練習著「無念、無相、無住」。重要的是,不要用自己的程度、自己的立場、自己的知識,以及自己的經驗來要求他人、判斷他人。否則的話,就算修一百年都是白修,因為你對自己沒有調整、沒有成長,對他人會有傷害,讓他人不舒服。
我們講調心,就是要從你的心態調整起,否則的話,你打坐的時間再久,對你自己也沒有太多的好處。因此,「無念、無相、無住」這三名詞非常有用,請大家把它牢記在頭腦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