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九

〈大智度論〉 
Mahā prajnā pāramitā shāstra
── 龍樹菩薩 著 - 鳩摩羅什 譯 ──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九

〈大智度論初品中布施隨喜心過上釋論第四十四之餘〉

[] 一切求聲聞辟支佛人諸禪定解脫三昧。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 禪定者。四禪九次第定。解脫三昧者。八背捨三解脫門。慧解脫共解脫。時解脫不時解脫。有為解脫無為解脫等。有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無覺無觀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如是等諸三昧。

問曰。上六事中三昧即是禪定解脫三昧。今何以復說。
答曰。有二種三昧。一種慧解脫分。二種共解脫分。前者慧解脫分。不能入禪定。但說未到地中三昧。此中說共解脫分。具有禪定解脫三昧。彼是略說。此則廣說。彼但說名此中分別義。
復次。前勝三昧者。有人謂一二三昧非深三昧。今此中具說禪定解脫甚深三昧。
復次。禪定解脫三昧有二種。一者離欲時得。二者求而得。離欲得者前已說。求而得者此中說。
復次。禪定解脫三昧得之甚難。精懃求之乃得。菩薩但持隨喜心便得過其上。是為未嘗有法。是故重說。


問曰。彼中三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亦難得。何以言此為難得。
答曰。先以說是慧解脫分。不盡甚深義。共解脫阿羅漢三明阿羅漢難得。故更說。
復次。是三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雖難得而不廣周悉。直為涅槃。此間明阿羅漢欲得現世禪定樂。所謂滅盡定頂際禪願智無諍三昧等。如是事非直為涅槃。以是故更廣說。何以故。如前者直為涅槃。彼中說解脫解脫知見相次故。當知一向直為涅槃。


問曰。若以禪定解脫三昧難得故重說者。智慧於一切法中最難微妙。何以不重說。
答曰。上言欲過聲聞辟支佛慧。當學般若波羅蜜中已說。此禪定未說故重說禪定智慧二法最妙。有此二行所願皆得。如鳥有兩翼能有所至。解脫從此二法得。解脫知見即是智慧。布施持戒是身口業。麤行易得故不重說。


問曰。菩薩以隨喜心勝於聲聞辟支佛布施持戒智慧可爾。所以者何。布施持戒眼見耳聞。智慧亦是聞法。可得生隨喜心。如禪定解脫三昧。是不可見聞法。云何隨喜。
答曰。菩薩以知他心智而隨喜。


問曰。知他心智法。有漏知他心智知他有漏心。無漏知他心智知他無漏心。菩薩未成佛。云何知聲聞辟支佛無漏心。
答曰。汝聲聞法中爾。摩訶衍法中。菩薩得無生忍法斷諸結使。世世常不失六神通。以有漏他心智。能知無漏心。何況以無漏知他心智。復有人言。初發意菩薩未得法性生身。若見若聞聲聞辟支佛布施持戒。皆知當得阿羅漢隨喜心。言此人得諸法實相離三界。我所欲度一切眾生生老病死。彼已得脫則是我事。如是等種種因緣隨喜。以是故隨喜無咎。


*   *   *   *   *   *   *

  〈大智度論初品中迴向釋論第四十五〉

[] 菩薩摩訶薩行少施少戒少忍少進少禪少智。欲以方便力迴向故而得無量無邊功德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

問曰。前已說六波羅蜜。今何以復說。
答曰。上總相說。此欲別相說。彼說因緣此說果報。


問曰。不爾。彼中說六波羅蜜廣普具足。此言少施乃至少智。似不同上六波羅蜜義。
答曰。不然。即是六波羅蜜。何以故。六波羅蜜義在心不在事多少。菩薩行若多若少皆是波羅蜜。如賢劫經說。八萬四千諸波羅蜜。此經中亦說。有世間檀波羅蜜。有出世間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有世間出世間。


問曰。菩薩何以故少施。
答曰。有種種因緣故少施。或有菩薩初發意福德未集貧故少施。或有菩薩聞施無多少功德在心。以是故不求多物布施。但求好心。或有菩薩作是念。若我求多集財物。破戒失善心。心散亂多惱眾生。若惱眾生以供養佛。佛所不許。破法求財故。若施凡人奪彼與此非平等法。如菩薩法等心一切皆如兒子。以是故少施。
復次。菩薩有二種。一者敗壞菩薩。二者成就菩薩。敗壞菩薩者。本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遇善緣五蓋覆心。行雜行轉身受大富貴。或作國王或大鬼神王龍王等。以本造身口意惡業不清淨故。不得生諸佛前及天上人中無罪處。是名為敗壞菩薩。如是人雖失菩薩心。先世因緣故猶好布施。多惱眾生劫奪非法取財以用作福。成就菩薩者。不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慈愍眾生。或有在家受五戒者。有出家受戒者。在家菩薩雖行業成就。有先世因緣貧窮。
聞佛法有二種施。法施財施。出家人多應法施。在家者多應財施。我今以先世因緣故不生富家。見敗菩薩輩作罪布施心不喜樂。聞佛不讚多財布施。但美心清淨施。以是故隨所有物而施。又出家菩薩守護戒故不畜財物。又自思惟戒之功德勝於布施。以是因緣故。隨所有而施。
復次。菩薩聞佛法中本生因緣。少施得果報多。
如薄拘羅阿羅漢。以一訶梨勒果藥布施。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受天人福樂身常不病。末後身得阿羅漢道。又如沙門二十億耳。於鞞婆尸佛法中作一房舍給比丘僧。布一羊皮令僧蹈上。以是因緣故。九十一劫中足不蹈地。受人天中無量福樂。末後身生大長者家。受身端政足下生毛長二寸。色如青琉璃右旋。初生時父與二十億兩金。後厭世五欲出家得道。佛說精進比丘第一。
又如須蔓耳比丘。先世見鞞婆尸佛塔。以耳上須蔓華布施。以是因緣故。九十一劫中常不墮惡道。受天上人中樂。末後身生時。須蔓在耳香滿一室故。字為須蔓耳。後厭世出家得阿羅漢道。菩薩如是等本生因緣少施得大報。便隨所有多少而布施。
復次。菩薩亦不一定常少物布施。隨所有多則多施少則少施。復次。佛欲讚般若波羅蜜功德大故。言少施得大果功德無量。


問曰。如薄拘羅阿羅漢等。亦少施而得大報。何用般若波羅蜜。
答曰。薄拘羅等雖得果報有劫數限量。得小道入涅槃。菩薩以般若波羅蜜方便迴向故。少施福德無量無邊阿僧祇。


問曰。何等是方便迴向。以少布施而得無量無邊功德。
答曰。雖少布施。皆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作是念。我以是福德因緣不求人天中王及世間之樂。但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量無邊。是福德亦無量無邊。又以是福德為度一切眾生。如眾生無量無邊故。是福德亦無量無邊。
復次。是福德用大慈悲。大慈悲無量無邊故。是福德亦無量無邊。復次。菩薩福德諸法實相和合故三分清淨。受者與者財物不可得故。如般若波羅蜜。初為舍利弗說菩薩布施時。與者受者財物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羅蜜。用是實相智慧布施故。得無量無邊福德。
復次。菩薩皆念所有福德。如相法性相實際相故。以如法性實際無量無邊故。是福德亦無量無邊。


問曰。若菩薩摩訶薩。觀諸法實相。知如法性實際。是無為滅相。云何更生心而作福德。
答曰。菩薩久習大悲心故。大悲心爾時發起。眾生不知是諸法實相。當令得是實相。以精進波羅蜜力故。還行福德業因緣。以精進波羅蜜助大悲心。譬如火欲滅遇得風薪火則然熾。
復次。念本願故。亦十方佛來語言。汝念初發心時。又汝始得是一法門。如是有無量法門。汝未皆得當還集諸功德。如慚備經七地中說。


問曰。施多少可爾。戒中有五戒一日戒十戒少多亦可知。色法可得分別故。餘四波羅蜜云何知其多少。
答曰。是皆可知。如忍有二種。一者身忍。二者心忍。身忍者雖身口不動。而心不能令不起。少忍故不能制心。心忍者身心俱忍猶如枯木。
復次。少忍者。若人撾罵不還報。大忍者不分別罵者。忍者忍法。
復次。眾生中忍是為少忍。法忍是為大忍。如是等分別少忍。少進者有二。身進心進。身進為少心進為大。外進為少內進為大。身口進為少意進為大。如佛說意業大力故。如大仙人瞋時。能令大國磨滅。
復次。身口作五逆罪大果報。一劫在阿鼻泥犁中。意業力大。得生非有想非無想。壽八萬大劫。亦在十方佛國壽命無量。以是故知。身口精進為少。意精進為大。
復次。如經說。若身口意業寂滅不動是為大精進。動者為少精進。如是等名為少精進。少禪者欲界定未到地。不離欲故名為少。亦觀二禪初禪則少。乃至滅盡定。有漏為少無漏為大。未得阿鞞跋致未得無生忍法禪是為少。得阿鞞跋致得無生法忍禪是為大。乃至坐道場十六解脫相應定為少十七金剛三昧為大。
復次。若菩薩觀一切法常定。無散亂者無依止無分別是為大。餘者皆為少。
慧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世間慧為少。出世間慧為大。淨慧雜慧相慧無相慧分別慧不分別慧隨法慧破法慧。為生死慧為涅槃慧為自益慧為益一切眾生慧等亦如是。
復次。聞慧為少思慧為大。思慧為少修慧為大。有漏慧為少無漏慧為大。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慧為少。修行六度慧為大。修慧為少方便慧為大。諸地中方便展轉有大少乃至十地。如是等分別多少。
佛歎菩薩奇特。於少事中得無量無邊功德。豈況大事。餘人多捨財。身口意懃苦得福少。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亦如是。不及菩薩少而報大。如先說。譬如口氣出聲聲則不遠。聲入角中聲則能遠。如是布施等同少。餘人行是所得福報則少。菩薩摩訶薩以般若波羅蜜方便力迴向故。得無量無邊福。以是故說欲行少施少戒少忍少進少禪少智。


*   *   *   *   *   *   *
[] 菩薩摩訶薩欲行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

[] 諸波羅蜜義如先說。

問曰。五波羅蜜相。即是般若波羅蜜相不。若是般若波羅蜜相。不應五名差別。若異何以故言欲行檀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
答曰。亦同亦異。異者般若波羅蜜名。觀諸法實相故。不受不著一切法。檀名捨內外一切所有。以般若波羅蜜心行施。是時檀得名波羅蜜。
復次。五波羅蜜殖諸功德。般若波羅蜜除其著心邪見。如一人種穀一人芸除眾穢令得增長果實。成就餘四波羅蜜亦如是。


問曰。今云何欲行檀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
答曰。檀有二種。一者淨二者不淨。不淨者憍慢故施。作是念。劣者尚與我豈不能。嫉妒故施。作是念。我之怨憎施故得名。如是勝我。今當廣施要必勝彼。貪報故施。作是念。我施少物千萬倍報。是故布施。為名故施。作是念。我今好施為人所信。好人數中為攝人故施。作是念。我今施之人必歸我。如是等種種雜結行施。是名不淨。
淨施者無是雜事。但以淨心信因緣果報。敬愍受者不求今利。但為後世功德。復有。淨施不求後世利益。但以修心助求涅槃。復有。淨施生大悲心為眾生故。不求自利早得涅槃。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淨施。以般若波羅蜜心故。能如是淨施。以是故。說欲行檀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
復次。般若波羅蜜力故。捨諸法著心。何況我心而不捨。捨吾我心故。身及妻子視如草土。無所戀惜盡以布施。以是故。說欲行檀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餘波羅蜜亦皆如是。以般若波羅蜜心助成故。
復次。諸餘波羅蜜不得般若波羅蜜。不得波羅蜜名字亦不牢固。如後品中說。五波羅蜜不得般若波羅蜜。無波羅蜜名字。又如轉輪聖王。無輪寶者不名轉輪聖王。不以餘寶為名。亦如群盲無導不能有所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導五波羅蜜令至薩婆若。譬如大軍無健將不能成辦其事。又如人身餘根雖具。若無眼者不能有所至。又如人無命根則餘根皆滅。有命根故餘根有用。般若波羅蜜亦如是。五波羅蜜不得般若波羅蜜。則不得增長。得般若波羅蜜故。餘波羅蜜得增益具足。以是故佛言。欲行檀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


*   *   *   *   *   *   *

[]
菩薩摩訶薩欲使世世身體與佛相似。欲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當學般若波羅蜜。


[]
問曰。聲聞經中說。菩薩過三阿僧祇劫。後百劫中種三十二相因緣。今云何說世世與佛身體相似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答曰。迦栴延子阿毘曇鞞婆沙中有如是說。非三藏中所說。何以故。三十二相餘人亦有何足為貴。如難陀先世時一浴眾僧。因作願言。使我世世端政淨潔。又於異世值辟支佛塔。飾以彩畫莊嚴辟支佛像。作願言。使我世世色相嚴身。以是因緣故世世得身相莊嚴。乃至後身出家作沙門。眾僧遙見謂其是佛悉皆起迎。難陀小乘種少功德尚得此報。豈況菩薩於無量阿僧祇劫中修立功德。世世形體而不似佛。
又如彌勒菩薩。白衣時師名跋婆犁。有三相。一眉間白毛相。二舌覆面相。三陰藏相。如是等非是菩薩亦皆有相。菩薩豈當三阿僧祇劫後乃種相好。
復次。是摩訶衍中。有菩薩從初發心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不生惡心。世世報得五通身體似佛。


問曰。菩薩未得佛道。何得身相如佛。
答曰。菩薩為度眾生故。或作轉輪聖王身。或作帝釋身。或作梵王身。或作聲聞身辟支佛身。菩薩身佛身。如首楞嚴經中。文殊師利自說。七十二億反作一緣覺而般涅槃。又現作佛號龍種尊。時世未應有佛而眾生見佛身歡喜心伏受化。


問曰。菩薩若能作佛身說法度眾生者。與佛有何差別。
答曰。菩薩有大神力住十住地。具足佛法而住世間。廣度眾生故不取涅槃。亦如幻師自變化身。為人說法非真佛身。雖爾度脫眾生有量有限。佛所度者無量無限。菩薩雖作佛身。不能遍滿十方世界。佛身者普能遍滿無量世界。所可度者皆現佛身。亦如十四日月。雖有光明猶不如十五日。有如是差別。或有菩薩得無生法忍法性生身。在七住地住五神通。變身如佛教化眾生。或初發意菩薩行六波羅蜜。行業因緣得身相似佛教化眾生。


問曰。三十二相布施等果報。般若波羅蜜無所有如虛空。云何說欲得相好當學般若波羅蜜。
答曰。三十二相有二種。一者具足如佛。二者不具足。如轉輪聖王難陀等。般若波羅蜜與布施和合故。能具足相好如佛。餘人但行布施等。相不具足。


問曰。云何布施等得三十二相。
答曰。如檀越布施時。受者得色力等五事益身故。施者具手足輪相。如檀波羅蜜中廣說。戒忍等亦如是。各各具三十二相。何等是三十二相。一者足下安立相。餘如讚菩薩品中說。


問曰。以何因緣得足下安立相。
答曰。佛世世一心堅固持戒。亦不令他敗戒以是業因緣故得是初相。初相者自於法中無能動者。若作轉輪聖王。自於國土無能侵者。以如法養護人民及出家沙門等。以是業因緣故。得千輻輪相。是轉法輪初相。若作轉輪聖王得轉輪寶。離殺生業因緣故得長指相。離不與取業因緣故得足跟滿相。以四攝法攝眾生業因緣故。得手足縵網相。以上妙衣服飲食臥具供養尊長業因緣故。得手足柔軟相。修福轉增業因緣故。得足趺高相。一一孔一毛生相毛上向相。如法遣使為福和合因緣及速疾誨人故。得妙踹相如伊泥延鹿王。如法淨物布施。不惱受者故。得平立手過膝相方身相。
如尼拘盧陀樹。多修慚愧及斷邪婬。以房舍衣服覆蓋之物。用布施故。得陰藏相如馬王。修慈三昧信淨心多。及以好色飲食衣服臥具布施故。得金色相大光相。常好問義供給所尊及善人故。得肌皮細軟相。如法斷事不自專執。委以執政故。得上身如師子相腋下滿相肩圓相。恭敬尊長迎逆侍送故。得身體直廣相。布施具足充滿故。得七處滿相。一切捨施無所遺惜故。得方頰車相。離兩舌故。得四十齒相齒齊相齒密相。常修行慈好思惟故。得白牙無喻相。離妄語故。得舌廣薄相。美食布施不惱受者故。得味中最上味相。離惡口故。得梵聲相。善心好眼視眾生故。得眼睫紺青相眼睫如牛王相。禮敬所尊及自持戒。以戒教人故。得肉髻相。所應讚歎者而讚歎故。得眉間白毛相。是為用聲聞法三十二相業因緣。摩訶衍中三十二相業因緣者。


問曰。十方諸佛及三世諸法皆無相相。今何以故說三十二相。一相尚不實。何況三十二。
答曰。佛法有二種。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世諦故說三十二相。第一義諦故說無相。有二種道。一者令眾生修福道。二者慧道。福道故說三十二相。慧道故說無相。為生身故說三十二相。為法身故說無相。佛身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自莊嚴法身。以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諸功德莊嚴眾生。
有二種因緣。一者福德因緣。二者智慧因緣。欲引導福德因緣眾生故用三十二相身。欲以智慧因緣引導眾生故用法身。有二種眾生。一者知諸法假名。二者著名字。為著名眾生故說無相。為知諸法假名眾生故。說三十二相。


問曰。是十力四無所畏功德。亦各有別相。云何說法身無相。
答曰。一切無漏法。十六行三三昧相處故皆名無相。佛欲令眾生解故。種種分別說。說一切諸佛法以空無相無作印故。皆入如法性實際。而為見色歡喜發道心者現三十二相莊嚴身。
復次。為一切眾生中顯最勝故現三十二相。而不破無相法。如菩薩初生七日之中。裹以白[疊+毛](㲲)示諸相師。相師以古聖相書占之。以答王曰。我讖記法。若人有三十二相者。在家當為轉輪聖王。出家當得作佛。唯此二處無有三處。諸相師出已菩薩寢息。
復有仙人名阿私陀。白淨飯王言。我以天耳聞諸天鬼神說。淨飯王生子。有佛身相故來請見。王大歡喜。此人仙聖。故從遠來欲見我子。敕諸侍人將太子出。侍人答王。太子小睡。是時阿私陀言。聖王常請一切。施以甘露不應睡也。即從坐起詣太子所。抱著臂上上下相之。相已涕零不能自勝。王大不悅問相師曰。有何不祥涕泣如是。仙人答言。假使天雨金剛大山。不能動其一毛。豈有不祥。太子必當作佛。我今年已晚暮。當生無色天上。不得見佛不聞其法故自悲傷耳。王言。諸相師說不定一事。若在家者當作轉輪聖王。若出家者當得作佛。阿私陀言。諸相師者。以世俗比知。非天眼知諸聖相書又不具足遍知。於相總觀不能明審。是故或言在家當為轉輪聖王。出家當為佛。今太子三十二相。正滿明徹甚深淨潔具足必當作佛。非轉輪王也。
以是故知。三十二相於一切眾生中最為殊勝。言無相法者。為破常淨樂相我相男女生死等相故如是說。以是故佛法雖無相相。而現三十二相引導眾生。令知佛第一生淨信故。說三十二相無咎。


問曰。何以故說三十二相不多不少。
答曰。若說多若說少俱當有難。
復次。佛身丈六。若說少相。則不周遍不具莊嚴。若過三十二相則復雜亂。譬如嚴身之具。雖復富有珠璣。不可重著瓔珞。是故。三十二相不多不少正得其中。
復次。若少不端嚴。則留八十隨形好處過則雜亂。


問曰。若須八十隨形好。何不皆名為相而別為好。
答曰。相大嚴身。若說大者則已攝小。復次。相麤而好細。眾生見佛則見其相。好則難見故。又。相者餘人共得。好者或共或不共。以是故相好別說。


問曰。佛畢竟斷眾生相吾我相。具足空法相。何以故以相莊嚴。如取相者法。
答曰。若佛但以妙法莊嚴其心身。無相好者。或有可度眾生心生輕慢。謂佛身相不具。不能一心樂受佛法。譬如以不淨器盛諸美食人所不喜。如臭皮囊盛諸寶物取者不樂。以是故。佛以三十二相莊嚴其身。
復次。佛常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言。我於眾生中。一切功德最為第一。若佛生身不以相好莊嚴。或有人言。身形醜陋。何所能知。佛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眾生猶有不信。何況不以相好莊嚴。
復次。佛法甚深。常寂滅相故。狂愚眾生不信不受。謂身滅盡無所一取。以是故。佛以廣長舌梵音聲身放大光。為種種因緣譬喻說上妙法。眾生見佛身相威德。又聞音聲皆歡喜信樂。
復次。莊嚴物有內外。禪定智慧諸功德等是內莊嚴。身相威德持戒具足是外莊嚴。佛內外具足。
復次。佛愍念一切眾生。出興於世以智慧等諸功德饒益利根眾生。身相莊嚴饒益鈍根眾生。心莊嚴開涅槃門。身莊嚴開天人樂門。身莊嚴故置眾生於三福處。心莊嚴故置眾生入三解脫門。身莊嚴故拔眾生於三惡道。心莊嚴故拔眾生於三界獄。如是等無量利益因緣故。以相好莊嚴生身。


*   *   *   *   *   *   *


[]
欲生菩薩家。欲得鳩摩羅伽地。欲得不離諸佛。當學般若波羅蜜。


[] 菩薩家者。若於眾生中發甚深大悲心。是為生菩薩家。如生王家無敢輕者。亦不畏飢渴寒熱等。入菩薩道中生菩薩家亦如是。以佛子故。諸天龍鬼神諸聖人等。無敢輕者益加恭敬。不畏惡道人天賤處。不畏聲聞辟支佛人外道論師來沮其心。
復次。菩薩初發意一心作願。從今日不復隨諸惡心。但欲度脫一切眾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菩薩若能知諸法實相不生不滅。得無生法忍。從是以往常住菩薩道。如前所說持心經中。我見錠光佛時得諸法無生忍。初具足六波羅蜜。自爾之前都無布施持戒等。
復次。若菩薩作是念。如恒河沙等劫為一日一夜。用是日夜三十日為月。十二月為歲。如是歲數過百千萬億劫乃有一佛。於是佛所供養持戒集諸功德。如是恒河沙等諸佛。然後受記作佛。菩薩心不懈怠。不沒不厭悉皆樂行。
復次。菩薩於諸邪定五逆眾生及斷善根人中而生慈悲。令入正道不求恩報。復次。菩薩初發心以來。不為諸煩惱所覆所壞。
復次。菩薩雖觀諸法實相。於諸觀心亦不生著。復次。菩薩自然口常實言。乃至夢中亦不妄語。復次。菩薩有所見色皆是佛色。念佛三昧力故於色亦不著。復次。菩薩見一切眾生流轉生死苦中一切樂中心亦不著。但作願言。我及眾生何時當度。
復次。菩薩於一切珍寶心不生著。唯樂三寶。復次。菩薩常斷婬欲。乃至不生念想。況有實事。復次。眾生眼見菩薩者。即得慈三昧。
復次。菩薩能令一切法悉為佛法。無有聲聞辟支佛法凡夫之法種種差別。復次。菩薩分別一切法。於一切法中亦不生法相。亦不生非法相。如是等無量因緣。是名生菩薩家。


問曰。從發心已來已生菩薩家。今云何欲生菩薩家當學般若波羅蜜。
答曰。有二種菩薩家。有退轉家不退轉家。名字家實家淨家雜家。有信堅固家不堅固家。為不退轉家乃至信堅固家。欲得如是等家故。言欲生菩薩家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鳩摩羅伽地者。或有菩薩從初發心斷婬欲。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行菩薩道。是名鳩摩羅伽地。
復次。或有菩薩作願。世世童男出家行道。不受世間愛欲。是名為鳩摩羅伽地。
復次。又如王子名鳩摩羅伽。佛為法王。菩薩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為佛。如文殊師利。十力四無所畏等悉具佛事故。住鳩摩羅伽地廣度眾生。
復次。又如童子過四歲以上未滿二十。名為鳩摩羅伽。若菩薩初生菩薩家者如嬰兒。得無生法忍乃至十住地離諸惡事。名為鳩摩羅伽地。欲得如是地。當學般若波羅蜜。常欲不離諸佛者。菩薩世世所生常值諸佛。


問曰。菩薩當化眾生。何故常欲值佛。
答曰。有菩薩未入菩薩位。未得阿鞞跋致受記別故。若遠離諸佛。便壞諸善根沒在煩惱。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壞敗。欲度他人反自沒水。又如少湯投大冰池。雖消少處反更成冰。菩薩未入法位。若遠離諸佛以少功德無方便力欲化眾生。雖少利益反更墜落。以是故新學菩薩。不應遠離諸佛。


問曰。若爾者。何以不說不離聲聞辟支佛。聲聞辟支佛亦能利益菩薩。
答曰。菩薩大心。聲聞辟支佛雖有涅槃利益。無一切智故。不能教導菩薩。諸佛一切種智故。能教導菩薩。如象沒泥非象不能出。菩薩亦如是。若入非道中唯佛能救同大道故。以是故說。菩薩常欲不離諸佛。
復次。菩薩作是念。我未得佛眼故如盲無異。若不為佛所引導。則無所趣錯入餘道。設聞佛法異處。行者未知教化時節行法多少。
復次。菩薩見佛得種種利益。或眼見心清淨。若聞所說心則樂法得大智慧。隨法修行而得解脫。如是等值佛無量利益。豈不一心求欲見佛。譬如嬰兒不應離母。又如行道不離糧食。如大熱時不離涼風冷水。如大寒時不欲離火。如度深水不應離船。譬如病人不離良醫。菩薩不離諸佛過於上事。何以故。父母親屬知識人天王等。皆不能如佛利益。佛利益諸菩薩離諸苦處。住世尊之地。以是因緣故。菩薩常不離佛。


問曰。有為之法欺誑不真皆不可信。云何得如願不離諸佛。
答曰。福德智慧具足故乃應得佛。何況不離諸佛。以眾生有無量劫罪因緣故。不得如願。雖行福德而智慧薄少。雖行智慧而福德薄少。故所願不成。
菩薩求佛道故。要行二忍。生忍法忍。行生忍故。一切眾生中發慈悲心。滅無量劫罪。得無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諸法無明。得無量智慧。二行和合故何願不得。以是故。菩薩世世常不離諸佛。
復次。菩薩常愛樂念佛故。捨身受身恒得值佛。譬如眾生習欲心重受婬鳥身。所謂孔雀鴛鴦等。習瞋恚偏多生毒虫中。所謂惡龍羅剎蜈蚣毒蛇等。是菩薩心不貴轉輪聖王人天福樂但念諸佛。是故。隨心所重而受身形。
復次。菩薩常善修念佛三昧因緣故。所生常值諸佛。如般舟三昧中說。菩薩入是三昧。即見阿彌陀佛。便問其佛。何業因緣故得生彼國。佛即答言。善男子。以常修念佛三昧憶念不廢故得生我國。


問曰。何者是念佛三昧得生彼國。
答曰。念佛者。念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金色身。身出光明遍滿十方。如融閻浮檀金其色明淨。又如須彌山王在大海中。日光照時其色發明。行者是時都無餘色想。所謂山地樹木等。但見虛空中諸佛身相。如真琉璃中赤金外現。亦如比丘入不淨觀。但見身體膖脹爛壞。乃至但見骨人。是骨人無有作者亦無來去。以憶想故見。菩薩摩訶薩入念佛三昧。悉見諸佛亦復如是。以攝心故心清淨故。譬如人莊嚴其身。照淨水鏡無不悉見。此水鏡中亦無形相。以明淨故見其身像。諸法從本以來常自清淨。菩薩以善修淨心。隨意悉見諸佛問其所疑。佛答所問。聞佛所說心大歡喜。從三昧起作是念言。佛從何所來。我身亦不去。即時便知諸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去。
復作是念。三界所有皆心所作。何以故。隨心所念悉皆得見。以心見佛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心即我身。心不自知亦不自見。若取心相悉皆無智。心亦虛誑皆從無明出。因是心相即入諸法實相。所謂常空。得如是三昧智慧已。二行力故隨意所願不離諸佛。如金翅鳥王。二翅具足故於虛空中自在所至。菩薩得是三昧智慧力故。或今身隨意供養諸佛。命終亦復值遇諸佛。以是故說。菩薩常不離諸佛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