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僑網] 偈和四句偈

44-             偈和四句偈
                               ── 果燦 阿保 ──

        「偈」,是「偈他」(Gāthā)或「伽陀」的略音,指偈頌。「偈」是佛教的一種韻文文體,似詩,似頌,每句從四言或四言以上不等,一般是四句一偈,故亦稱「四句偈」。例如:

        《涅槃經》諸行無常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金剛經》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龍樹〈中論頌〉:「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增一阿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六祖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古德:「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你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偈頌是聖者的智慧,或是行者自性所悟,一般雖以四句詩的形式,但較自由,並非一定講究平仄韻律。佛經典籍中使用偈頌的地方很多,往往一首四句偈,就點出了數萬言典籍的神髓。《金剛經》說:「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可見受持佛經及四句偈,並為他人說,其功德是無可限量的。

        《涅槃經》的〈諸行無常偈〉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三世遷流的有為法,稱為「行」,其法多,故說「諸行」。生滅之法是「苦」,滅掉了生滅之法,就是「寂滅」,而寂滅就是「涅槃」。諸法既是因緣和合而生起,所以是虛幻的,並無實體的,正如《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諸行無常偈」是佛經中著名的「雪山半偈」,亦稱「半偈捨身」,是指「雪山大士半偈殺身」的本生故事。「雪山」指喜馬拉雅山,釋尊在過去世修菩薩道時曾在雪山苦行,經論中稱為「雪山大士」或「雪山童子」。《涅槃經》載:「我住雪山,天帝釋為試我,變其身為羅剎,說過去佛所說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我於爾時聞半偈心生歡喜,四顧唯見羅剎,乃言,善哉大士,若能說餘半偈,吾終身為汝弟子,羅剎云,我今實飢,不能說,我即告曰,但汝說之,我當以身奉大士,羅剎於是說後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我聞此偈已,於若石、若壁、若樹、若道,書寫此偈,即時昇高樹上,投身於地,爾時羅剎復帝釋形,接取吾身,依此功德,超越十二劫。」

        《金剛經》四句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為」就是行為,「有為」就是有所作為,有所造作。一切因緣和合所造作的,生住異滅變化的現象,是有為法,世間法。
        「有為法」可分色法、心法和非色非心法。「色法」是指物質的,包括色身的六根,和所對的六塵等,一切「地水火風」四大所成的物質現象;「心法」是指一切意識的心裡的活動;「非色非心法」是指既非四大所成(非色),也非與心相應(非心)之法。
        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所生,都是無常,是虛幻,是空,如海市蜃樓。故說:「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總之,一切因緣生滅之法皆是「有為法」,世間法。
        相反,無因緣和合,無生滅變化,超脫生死,進入常住不變,涅槃寂靜,是「無為法」,出世間法。一切因緣生滅之法,皆是假有,是假生假滅。故「無為」即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涅槃寂靜、實相、真如、法性、法界等等,異名同義。故離一切因緣造作之法稱「無為法」。涅槃為聖者之安宅,故稱「無為舍」,也就是淨土門所稱「極樂」。

       六祖惠能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偈是惠能大師針對神秀的「有相」偈而說的。神秀偈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不僅有「樹」,還有「臺」,那就是「有相」,有相就有「滯」,還未見本性,因為「本性」是清淨無相的,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是「諸法空相」,「萬法皆空」的。故五祖對神秀說:「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因為「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滯」就是滯礙,罣礙,有住。神秀還未能「無滯」。
        萬法皆空,諸法都是虛幻,都是假有,原本空相。「本來無一物」,哪有「樹」,哪有「臺」?我們的「本性」是清淨無相的,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中說:「無我的原則並不是說原先有一個自我,然後佛教再來掃除它。相反的,它的意思是一開始就沒有自我。體悟到這一點,才能稱為『無我』。」神秀先立「樹」,又立「臺」,然後才精進修行,努力持戒,「勿使惹塵埃」;惠能卻一語道出「本來無一物」,「萬法皆空」。兩人的境界,高下立見,故五祖知神秀「入門未得」,而惠能是已「悟本性」了。
  

[留言]:

[Hml]:
果燦居士:拜讀了上文,最近您的「博」上,很多新文章,也已拜讀,獲益甚豐,真多謝您!而最振動我的是「居士與修行」,此文使我覺得學習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應是立刻依佛法佛規修行!
另請教您,作為一個信佛的中國人,應如何正確地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儒家」學說呢?依「三皈依」中有一條是不皈依外道邪說,「儒家」學說是否也歸入這一類呢?謝謝!


[果燦]:
Hml:中華民族的文化就是包括了儒釋道,「釋」和「道」是宗教信仰,佛教的修行是為「自淨其意」以解脫生死,道教是修仙成道,而「儒」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所謂孔孟之道,是道德修養和治國之道。佛門弟子當然不可去學道教,那是違反了「三皈」的誓言的。但「儒家」是道德文化而非宗教,學孔孟之道就好向進學校讀書,並不違反「三皈」的誓言。
我博客「靈山塔下」的「心得篇」有過百篇,每一兩天就貼上一篇。除此之外,我注釋了《心經》《金剛經》《壇經》《維摩經》和《觀世音菩蕯普門品》,本來也想都貼出來,可惜長篇一點的因緣未到,暫時還只有題目,只能隨緣!


                         ── 2011-07-20 - [僑友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