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

〈大乘大義章〉第十一章

〈大乘大義章〉第十一章
── 慧遠羅什大乘要義問答 ──

次問念佛三昧並答
 
遠問曰:念佛三昧如《般舟經》念佛章中說。多引夢為喻。夢是凡夫之境。惑之與解。皆自涯已還理了。而經說念佛三昧見佛。則問云。則答云。則決其疑網。若佛同夢中之所見。則是我想之所矚。想柑專則成定。定則見佛。所見之佛不自外來。我亦不佳。直是想專理會。大同於夢了。疑夫我或不出。化佛或不來。而云何有解。解其安從乎。若真茲外應則不得以夢為喻。神通之會自非實相。則有往來。往則是經表之談。非三昧意。復何以為通。
又。《般舟經》云。有三事得定。一謂持戒無犯。二謂大功德。三謂佛威神。問:佛威神。為是定中之佛外來之佛。若是定中之佛。則是我想之所立。還出於我了。若是定外之佛。則是夢表之聖人。然則。神會之來不專在內。不得令同於夢明矣。念佛三昧法。法為爾不。二三之說竟何所從也。

什答:見佛三昧有三種。一者。菩薩或得天眼天耳。或飛到十方佛所。見佛難問斷諸疑網。二者,雖無神通。常修念阿彌陀等現在諸佛。心住一處即得見佛。請問所疑。三者,學習念佛。或以離欲或未離欲。或見佛像或見生身。或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是三種定皆名念佛三昧。其實不同。上者得神通見十方佛。中者雖未得神通。以般三昧力故亦見十方諸佛。餘者最下。統名念佛三昧。
復次。若人常觀世間厭離相者。於眾生中行慈為難。是以為未離欲諸菩薩故。種種稱讚般升三昧。而是定力雖未離欲。亦能攝心一處能見諸佛。則是求佛道之根本也。
又。學般升三昧者。雖言憶想分別而非虛妄。所以者何。釋迦文佛所說眾經。明阿彌陀佛身相具足。是如來之至言。
又。《般舟經》種種設教。當念分別阿彌陀佛在於西方過十萬佛土。彼佛已無量光明。常照十方世界。若行人如經所說能見佛者。則有本末。非徒虛妄亦想分別而已。以人不信。不知行禪定法。作是念。未得神通何能遠見諸佛也。是故。佛以夢為喻耳。如人以夢力故。雖有遠是能到能見。行般舟三昧菩薩亦復如是。以此定力故遠見諸佛。不以山林等為礙也。以人信夢故。以之為喻。又。夢是自然之法。無所施作尚能如是。何況施其功用而不見也。
又。諸佛身有決定柑者。憶想分別當是虛妄。而經說諸佛身皆從眾緣生。無有自性畢竟空寂。如夢如化。若然者。如說行人見諸佛身。不應獨以虛妄也。若虛妄者悉應虛妄。若不虛妄皆不虛妄。所以者何。普令眾生各得其利。種諸菩根故。如《般舟經》中見佛者。能生善根成阿羅漢阿惟越致。是故當知。如來之身無非是實。
又。憶想分別亦或時有。若當隨經所說。常應憶想分別者。便能通達實事。譬如常習燈燭日月之明。念後障物。便得天眼。通達實事。
又。下者。持戒清淨信敬深重。兼彼佛神力及三昧力。眾緣和合即得見佛。如人對見鏡像。                  又。一凡夫無始以來曾見。皆應離欲得天眼天耳。還復輪轉五道。而般舟三昧。無始生死以來。二乘之人尚不能得。況於凡夫。是故。不應以此三昧所見。謂為虛妄。
又。諸菩薩得此三昧。見佛則問。解釋疑網。從三昧起住粗心中。深樂斯定生貪著意。是故。佛教行者應作是念。我不到彼。被佛不來而得見佛聞法者。但心憶想分別了。三界之物皆從憶想分別而有。或是先世憶想果報。或是今世憶想所成。聞是教已。心厭三界。倍增信敬。佛善說如是微妙理也。行者即時得離三界欲。深入於定。成般舟三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