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

〈大乘大義章〉第十三章

〈大乘大義章〉第十三章
── 慧遠羅什大乘要義問答 ──

次問如、法性、真際並答
 
遠問曰:經說法性。則云。有佛無佛性住如故。說如則明。受決為如來。說真際。則言真際不受證。三說各異。讓可聞乎。又問:法性常住。為無耶為有耶。若無如虛空。則與有絕。不應言性住。若有而常往。則墮常見。若無而常住。則墮斷見。若不有不無。則必有異乎有無者。辨而詰之。則覺愈深愈隱。想有無之際。可因緣而得也。

什答曰:此三義。上無生忍中已明文。《大智度論》廣說其事。所謂斷一切語二目道。滅一切心行。名為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者。假為妳法性真際。此中非有非無。尚不可得何況有無耶。以憶想分別者。各有有無之難也。若隨佛法寂滅相者。則無戲論。若有無戲論。則離佛法。《大智論》中。種種因緣被有被無。不應持所破之法為難也。若更答者。亦不異先義。若以異義柑答。則非佛意。便與外道相似。
今復略說。諸法相隨時為名。若如實得諸法性相者。一切義論所不能破。名為如。如其法相。非心力所作也。諸菩薩力根者。推求諸法如相。何故如是寂滅之相。不可取不可捨。及之諸法如相。性自爾故。如地堅性水濕性。火熱性風動性。火炎上為事。水流下為事。風傍行為事。如是諸法性。性自爾。是名法性入如。法性也。更不求勝事。爾時心定。盡其邊極是名真際。是故。其本是一。義名為三。如道法是一。分別上中下。故名為三乘。初為如。中為法性。後為真際。真際為上法性為中如為下。隨觀力故而有差別。
又。天竺語音柑近者以為名。是故說。如諸法如名為如來。如正遍知一切法故名為佛。
又。小乘經中亦說如法性。如《雜阿含》中。一比丘問佛。世尊。是十二因緣法為佛所作。為餘人所作。佛言。比丘。是十二因緣非我所作。亦非彼所作。若有佛若無佛。諸法如法性。法位常住世間。所謂是法有故是法有。是法生故是法生。無明因緣識。乃至生因緣老死。因緣諸苦惱。若無明滅故行滅。乃至老死滅故諸苦惱滅。但佛為人演說顯示。如日顯照萬物。長短好醜非日所作也。如是聲聞經說。世間常有生死法。無時不有。是名有佛無佛相常住。
真際義者。唯大乘法中說。以法性無量如大海水。諸聖賢隨其智力所得。二乘人智力劣故。不能深入法性。便取其證。證知如實之法微妙理極深厭有為。決定以此為真。無復勝也。而諸菩薩有大智力。深入法性不隨至為證。雖復深入亦更無異事。如欲大海者。多少有異更無別事。
又。諸菩薩其乘順忍中。末得無生法忍觀諸法實相。爾時名為如。若得無生法忍。深觀如故。是時變名法性。若坐道場證於法性。法性變名真際。若未證真際。雖入法性故名為菩薩。未有聖果。乃至道場。諸佛以一切智無量法性故爾。乃出菩薩道。以論佛道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