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者 果燦 ──
有人認為修行是為了求「感應」,為了求見佛見淨土。只要行住坐臥吃飯睡覺都一心想著佛菩薩,只要懇求佛菩薩的加持庇護就行,修行可以不用持戒不用布施修善的。如果沒有得到所謂「感應」沒有見到佛,就應該每天在佛前痛哭流淚懺悔,請求佛「加被」。認為行法施自度度人都是在浪費生命,那麼最好遠離人群躲到深山洞穴裡修苦行,認為這樣就會見佛見淨土了。
修行要專注,那是對的,修行不可三心兩意。川北大藏寺祈竹仁波切曾對修行之道有很生動的比喻。他說修行如挖井,水在地底十尺處,你今天挖個五尺井,明天另挖個六尺的,十幾天挖了十幾個只五六尺的井,卻一滴水也挖不到;別人專注的一個井挖下去,早就挖到水了。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但法法一如,任何一法只要專心的修下去,總有一天會明心見性,解脫生死得道成佛。因為我們修行,學佛行菩薩道,最終目的是明心見性,解脫生死出離三界,不是只求所謂「感應」,只求「見佛見淨土」。修行修的是「心」,見佛見淨土還只在「有相」的境界,離開明心見性還很遠很遠。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說:「善男子,若有人分別諸佛有來有去,當知是人皆是愚夫,何以故,善男子,諸佛不可以色身見,諸佛法身無來無去,諸佛來處去處亦如是。……善男子,諸佛身亦如是,從無量功德因緣生,不從一因一緣一功德生,亦不無因緣有,眾緣和合故有。」
《金剛經》說:「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又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大智度論〉說:大千世界「有十方無量諸佛及諸菩薩」,「眾生罪重故,諸佛菩薩雖來不見。又,法身佛常放光明常說法,而以罪故不見不聞。譬如日出盲者不見,雷霆震地聾者不聞。如是法身常放光明常說法,眾生有無量劫罪垢厚重,不見不聞。如明鏡淨水,照面則見,垢翳不淨則無所見。如是眾生心清淨則見佛,若心不淨則不見佛。今雖實有十方佛及諸菩薩來度眾生而不得見。……以是故,不可以不見十方佛故而言無也。……十方佛不來者,以眾生罪垢深重,不種見佛功德,是故不來。……佛智慧力方便神通,舍利弗等大阿羅漢,大菩薩彌勒等尚不能知,何況凡人?」(卷第九) 佛的法身,十住之前的菩薩尚不可見,佛的法身說法,十住之前的菩薩尚不可聞,何況凡夫?
《壇經》說:「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佛」是常寂光,是無相的,「相由心生」,能被凡人「見」到的,就不是真正的「佛」。世俗所傳「見佛」或佛菩薩顯聖,那是「相由心生」。我們常見的佛像,不論石刻木雕或畫像,都是依悉達多喬達摩太子的人身形相而作,並非真正是佛的形相,除了在釋迦世尊住世時的人,後世沒有人真正見過「佛」。
聖嚴師父在答丹增喇嘛問什麼是「真正的佛」時說:「真正的佛是空性,所以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叫做『真正的佛』,你所見到的不論是報身也好,法身也好,法身無身,報身佛則是如幻如化的佛。如果真正的法身佛能被見到的話,那一定不是法身佛。真正的佛是常寂光,常寂光是沒有東西的,也沒有可見的。不是用我們的心意識所能體會和解釋的,唯有離開心意識所見到的佛才是真正的佛。」(漢藏同異P38)
師父又說:「禪宗開悟見佛,是見到佛的空性,所以並不去他方世界見佛聞法。……他方世界見諸佛見淨土,皆是『光影門頭』事,見聖見佛見種種勝境,都應澈底打消,不留痕跡。否則又生執著。何處沒有佛?處處都是佛。何處非佛國?處處皆是佛土。為什麼一定要去他方世界?」(漢藏同異P69)
達摩祖師在〈血脈論〉說:「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
黃檗的〈傳心法要〉說:「即心是佛,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同一心體,所以達磨從西天來,唯傳一法,直指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識取自心見自本性,更莫別求。」
禪宗有一則「磨磚求鏡」公案。唐代時有一位姓馬的出家人,他在湖南南嶽結蘆坐禪,一日坐禪時給南嶽般若寺觀音臺的懷讓禪師見到,懷讓就故意在他面前磨一塊磚,馬祖好奇問他做什麼,懷讓說磨磚做鏡呀!馬祖奇而說:「磨磚如何成鏡?」懷讓就反問他:「坐禪如何成佛?」馬祖因此開悟。這位馬祖便是禪宗歷史上著名的「馬祖道一」(西元709-788)。馬祖道一坐禪不可謂不精進專注,可能也會見到瑞相,他也應該很有根機,不然他不會憑懷讓一句話就開悟,但光專注打坐,那等於是「磨磚求鏡」。
佛門弟子拜佛學佛念佛,因為佛是我們的老師,佛的教法指導我們破執掃相,顯現自心佛性,使我們能解脫生死煩惱,出離三界而成佛。我們拜佛念佛,是對老師的尊敬,是感恩,也是供養。拜佛念佛學佛行菩薩道,也是一種修行,是為了「自淨其意」以明心見性。
巴利語《雜阿含經》載佛陀的教導說:「比丘們!假使一個比丘,雖然繫在我外衣的邊緣,亦步亦趨的跟隨著我。但是,假使他心中具有貪心,強力地貪著五慾之心,具有不正和墮落的思念和目的,並且雜亂怠慢而不能沉思,慌張而不能鎮定,五官不能控制的人,他則遠離了我,我也遠離了他。比丘們!假使一個比丘,他居住在百里之外,然而,他不貪婪,沒有強烈的五慾之心,沒有邪念,沒有墮落思念和目的,他的心念堅定精進而專心,他的思想專注而自製於五根,如此,他是接近了我,我也接近了他。」
古德有一首佛偈說得好:「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你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說明佛是在你心中,不假外求。自性佛的「靈山」,就在每個人心中。
你自身心靈深處有一尊佛,當你自身佛顯現的當下,你本身就是「佛」。如果有人真正見到「佛」,那他是已大悟成佛,他見到的是「自性佛」,他是見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佛佛一如,到那種境界,你就和諸佛一個樣了。
《佛說初分說經》中說:佛住世時,舍利弗和目健連兩人原是外道弟子。他們在其外道師亡歿後出外求道,並相約誰先有所證必相告。後舍利弗遇佛的弟子烏波西那(馬勝比丘),得授緣起法而開悟。舍利弗趕去告知目健連,目健連一見舍利弗「進止威儀勝彼先時,知必證法。」可見一個人開悟證法之後,其精神面貌都會遠勝於前的,熟人一見就知道,不用他自己說的。
所以,是否真正「見佛」,是否已見到自性,取決於你「見佛」以後,是否智慧大增煩惱消失,是否突然對過去未來清清楚楚,也就是你是否真正大悟。當然還需要得到「認可」,否則,一切只是幻像,都不是真的。
佛原本一直都在,隨處隨時都在,從宇宙萬法來說,是徧一切處。從個人來說,佛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從未離開過,無所謂來或去。你原本就是佛,佛與凡人僅是已悟與未悟的區別。就猶如諸法實相也即是空相,空相是如如不動,是寂滅相,無所謂來去。能否真的見佛,關鍵還視你自己的修為和境界。
例如淨土三經說:修淨土法門持阿彌陀佛聖號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會現前接引。這有兩個前提。一,是「臨命終時」,不是你活生生時,見到佛菩薩的應該是你的神識,所以你身邊的親友見不到。二,《 阿彌陀經 》說:「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就牽涉到你生前的修為了。必須「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並非散心念佛者所能做到的。
修淨土法門,時刻念佛,一心想著佛菩薩,想著西方淨土,但如果不持戒修善修定行菩薩道,光是「想」,整天希望佛菩薩的「加持庇護」。那你「見」到的所謂「感應」,可能是如聖嚴師父說的「心神恍惚所產生的幻象」,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吧了,更不是開悟。
聖嚴師父說:「在念佛過程中,若見到諸佛菩薩示現各種瑞相或淨土的依正莊嚴時乃屬正常。……如果平時念佛,不以求見瑞相為目的,而是瑞相自現的話,那可能是好,也不一定是很好。見到瑞相能夠使人增長信心,因為他有身歷其境的體驗,即有真實的感受。倘若僅為求見瑞相而念佛,念佛的心便不夠純淨,瑞相的出現就可能是心神恍惚所產生的幻象了。……從正信的佛法而言,念佛的目的不在求其瑞相的現前,如果見光見華聞香聞聲,例如見極樂勝景,見諸佛菩薩,只要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只管一心念佛,這樣是最安全的。…… 所謂臨命終時顯現的瑞相,是指奇香瀰漫、天樂鳴空光環光束光團的顯現,佛菩薩影像現形、鳥獸齊鳴、香花乍開、草木變色、風雲變化、雷電交作、遺體柔軟,乃至火化後出現舍利子等。這些都是由於修善、積德的福德相。在生之際,為人正直,多行布施,死時即有可能出現瑞相,死後就成為大福德的鬼神。……如果修行佛法,戒定慧三學並重,縱然不出三界,也會生為欲界的忉利天和色界的五淨居天。在生天以後,依舊能夠見佛聞法,供養十方一切諸佛,常和諸大菩薩聚會一處,漸漸而得出離三界,解脫生死。如果受持三皈五戒,精進念佛,一心響往極樂世界,命終之時,即得往生彼國。……有的瑞相只是亡者命終時的自見,有的瑞相能讓多人共見乃至眾人皆見……至於身體柔軟、面色如生,當然是屬善相,可得生天。但也有可能是大力魔神,藉此顯露其神異,而非亡者本身的功德。……瑞相並不是壞事,它能夠鼓勵眾人去惡向善,但並不表示有瑞相就是得到解脫;解脫乃在心相,不在物相;物相尚在有相、有為、有漏的層次,直須到心中無物、無相才能得解脫。」(學佛群疑P81-84)
師父舉《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瑞相」也是虛妄之相,見到真正「瑞相」雖好,但並未解脫,不應執著。但聖人阿羅漢有時不僅現瑞相,甚至現惡相,那是護法龍天神力顯現;或其往昔業報所致,與此生的解脫無關。
所以要懂得區別「悟境」和「瑞相」,更要搞清楚是否只是「幻覺」。千萬不要為了求悟而求悟,瑞相並非悟境。佛陀告訴我們,世間是苦海,我們要有出離心,要學佛行菩薩道自度度人,只要我們依諸佛的教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去修,心存善念好好持戒,一切順其自然,相信終會明心見性,解脫生死出離三界!《六祖壇經》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惠能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又說:「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遠;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又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