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點燈]-論唸佛生淨土

S2-         論唸佛生淨土
                                 ── 行者 果燦  ──

        「淨土」是佛的本誓願力和功德智慧所成就的國土,是諸佛清淨莊嚴的極樂世界。三世諸佛有無數的淨土,本師釋迦牟尼佛是「靈山淨土」,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淨土」,阿閦佛是「東方妙喜世界」,藥師佛是「東方淨流璃世界」,香積佛是「眾香國」,大千世界兜率內院是「彌勒淨土」等等。
        《阿彌陀經》載:「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佛陀舉了無數如來與無數佛國土。 
        《法華經》說:「念佛一聲,罪滅河沙。」在原始佛教時代,「唸佛法門」並非僅指專唸「阿彌陀佛」名號,而是指稱任何佛陀名號,專心觀想佛陀的形像功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自「淨土三經」傳入中土,創造了以專持「阿彌陀佛」名號,往生西方佛國淨土的唸佛法門。
        「往生」原意指命終離開人世而受生於三界六道或諸佛淨土,後指離婆娑世界往生彌陀極樂淨土,或往生其他諸佛淨土。一心稱念彌陀或諸佛聖號,依彌陀或諸佛的大悲願力之感應,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其他諸佛淨土,稱為「念佛往生」。如阿彌陀佛信仰往生極樂淨土,藥師如來信仰往生淨琉璃世界,釋迦牟尼佛信仰往生靈山淨土,觀世音菩薩信仰往生補陀落迦山,彌勒菩薩信仰往生兜率天等等。修諸善萬行而隨業力牽引往生稱為「諸行往生」。
        《無量壽經》載:「現在西方去閻浮提十萬億佛剎,有世界名曰極樂,佛名無量壽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圍繞說法。」又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無量壽佛名號,深心信樂,至誠歸依無所疑惑,當知此人夙世已曾於諸佛所種諸善根,非是小乘。若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為他演說,乃至於一晝夜思惟彼刹及佛身功德,此人命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是人已曾值過去佛受菩薩記,一切如來同所稱讚,無上菩提隨意成就。」
        《阿彌陀經》說:「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為什麼釋迦佛陀要說「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無量壽經》載:「當知眾生處此濁惡世,長受五痛五燒,於諸世界中最可憐愍。何謂五濁?劫濁、命濁、見濁、眾生濁、煩惱濁,是為五濁。何謂五痛五燒?生時痛、老時痛、病時痛、死時痛、患難窮苦痛。淫欲火燒、瞋忿火燒、貪盜火燒、邪偽火燒、愚癡火燒,是為五痛五燒。我今於此五濁惡世成佛,勸導眾生出五濁,離五痛斷五燒,說此易行難信之法,是為甚難。當知眾生,或聞無量壽佛名號,悲悚信樂,深心歸依者,皆是夙種善根,已曾供養諸佛。若有聞無量壽佛名號,不敬不信,不樂受持者皆是惡道中來,不種善根所致。」因此:「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東晉高僧慧遠(西元334-417年) ,於安帝元興元年(西元402年),在廬山虎溪東林寺招集慧永、慧持、道生及劉遺民、宗炳、雷次宗等高僧名儒共一百二十三人,依《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三經」,在無量壽佛像前誓願修西方淨業。因寺側有白蓮池而名「白蓮社」,蓮社又稱蓮宗。蓮社中有十八翹楚高賢,後世稱為十八賢,包括慧遠、慧永、慧持、道生、曇順、僧叡、曇恆、道昺、曇詵、道敬、覺明、佛馱跋陀等高僧及劉程、張野、周續、張詮、宗炳、雷次宗等名儒。傳此為中土「淨土宗」之始。後來,宋四明石芝曉法師又將歷代同修淨業之高德立「蓮社七祖」,順序是始祖廬山東林圓悟法師慧遠、二祖長安光明法師善導、三祖衡山般舟法師承遠、四祖衡州雲峰(長安五會)法師法照、五祖新定臺岩法師少康、六祖杭州永明智覺法師延壽、七祖武林照慶圓淨法師省常。另據蓮宗傳還有八祖古杭雲棲法師蓮池、九祖鳳山梵天法師省庵等等。
        某些論著說「淨土宗」的實際始創者,是隨唐間的善導(西元613-681年)和道綽(西元562-645年),也有說是北魏的曇鸞(西元476-542年)才是,不一而是。但從時代來判,他們都是在東晉慧遠(西元334-417)之後幾個世紀的人,後人如何時光倒流成了前人之「祖」?曇鸞所著〈往生論注〉等,對修淨土確有很深遠影響,如果說他們發展和發揮了「淨土宗」思想,就比較恰當。和慧遠同時代的潛青山竺法曠(西元327-402)雖也修淨土,但並非如慧遠結社創宗派。
        「淨土經」有「三經」「五經」「七經」以及「三經一論」之說。「三經」又稱「三部經」,「彌陀三部」,包括《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亦稱《大阿彌陀經》,二卷)。「五經」是「三經」加上唐時般刺密諦譯的《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屬《楞嚴經》)和唐罽賓國三藏般若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屬《華嚴經》) 。「七經」是「三經」加上《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稱讚淨土攝受經》《鼓音聲三陀羅尼經》《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三經一論」是「三經」加上北魏時菩提流支所譯世親著的〈往生論〉,也就是〈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但歷來都以「三部經」為主。
        《無量壽經》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修行。《觀無量壽經》以十六種觀想法門和念佛三昧等修行。《阿彌陀經》以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修行。「三經」都以達到九品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為目的。
        《觀無量壽經》說:「至心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只要至誠念「阿彌陀佛」名號,臨命終時,便可依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的願力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因為《阿彌陀經》說:在「彌陀淨土」「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又說:「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玫,其中多有一生補處……。」發願「往生佛國淨土」,「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猶如《無量壽經》說:「復次阿難!彼佛國土,每於晨食時,香風自起吹動寶樹寶網,自觸出微妙音,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如比丘得滅盡定。」
        唐末五代的永明延壽禪師(西元904---975年)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禪師為了念念與佛相應而日誦十萬「阿彌陀佛」聖號,故分分秒秒時時刻刻都在念佛,因此當他和人打招呼應對時,出口也就是「阿彌陀佛!」此念念念佛的方法流傳下來,是「淨土不離心」「念佛心是佛」。所以我們佛門弟子如今都以「阿彌陀佛」佛號來應對問訊。於是形成「家家阿彌陀,戶户觀世音。」
        「極樂淨土」又稱「極樂世界」(Sukhāvati)。但《阿彌陀經》亦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而必須「是人終時心不顛倒」。故聖嚴師父說:「彌陀經說,不可能以微少的善根之因及微少的福德之緣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彌陀的願力雖大,仍要依靠各自在平日的修善積福。否則,到了臨命終時,恐怕連念佛的能力都沒有了,那時候,阿彌陀佛雖願伸手救濟,也是愛莫能助了。」(正信的佛教P57-58)《壇經 》:「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疑問品第三)
        以上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以為只要臨命終時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往昔所造惡業就可以一筆勾消,因此有持無恐,在生時可以肆無忌憚無惡不作,那就大錯特錯。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有個前提。「放下屠刀」僅是「浪子回頭」的開始,也就是「回頭是岸」,因為向着「岸」總比向「深海」有指望。在佛教,此「屠刀」是指「貪瞋癡」三毒,並不是指殺生的「凶器」,因三毒能毀壞法身慧命。就好比稱阿羅漢為「殺賊」一樣,「殺賊」並非指「殺」了偷東西的「賊」,而是比喻「殺盡煩惱之賊」。「放下屠刀」就是「改邪歸正」,「立地」是指修行佛法的「起步點」,從此信仰佛法僧,實踐戒定慧,解脫貪瞋癡,至到明心見性而「成佛」。如果有持無恐知法犯法,臨命終時根本沒有機會得到接引。既造了業必定要受果報,這是因果定律,否則就不如法。  
        有緣得阿彌陀佛慈悲的接引,帶業往生極樂世界,受到佛法薰習,證悟了諸法實相,再來人間行菩薩道時,其凡夫身也一樣要受業報,以償還宿世所造之業。但是此時已是證得聖果再入娑婆之身,雖還會和眾生一樣受人世間種種苦難,但感受就完全不同了。對凡夫眾生而言是苦厄,對聖者而言,雖也是受報,并不以為苦了。
        另外,不同根性者往生至「彌陀淨土」蓮池中,亦有九個不同品別。《觀無量壽經》中詳細列出「九品」境界。據《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經》載:「無量壽國,在九品淨識三摩地,是即諸佛境界,如來所居,三世諸佛,從是成正覺,具足三明,增長福慧,其九品境界。上品上生真色地,上品中生無垢地,上品下生離垢地,中品上生善覺地,中品中生明力地,中品下生無漏地,下品上生真覺地,下品中生賢覺地,下品下生樂門地,是名曰九品淨識真如境。」因為是往生淨土有九種不同差別,故「淨土」也有「九品淨土」。往生者為九品的機緣所感,故所見「阿彌陀佛」的尊形也有九品之別,稱為「九品彌陀」。到了彌陀淨土,還得一品一品往上修,修至終極才能成佛。這和「難行道」的歷經多劫修行才能成佛是同一道理,唯一安慰和區別是,在「淨土」修行時時和諸佛菩薩在一起,有緣時時聞佛法,不受貪瞋癡煩惱干擾。而在「穢土」,則很難避開貪瞋癡煩惱。
        據《無量壽經》的描繪,「極樂世界」是由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等七寶所鋪成,富麗堂皇,四季宜人,居者具有超凡智慧,人人都無煩惱。這是佛的威神所現,是佛的方便說。當人超凡入聖之時,已是萬法皆空,西方極樂世界是否富麗堂皇已不重要,如果人們是為了西方世界的富麗堂皇才去追求,那就成了「執著」,那是一種「厭欣」的心態。故聖嚴師父曾說:「以佛菩薩接引往生而言,絕對是有相的,既是有相,則屬虛妄,既是虛妄,為什麼願求往生呢?因為如不往生淨土,在穢土中難保不造惡業。」(學佛群疑P85)
        《維摩經》〈佛國品〉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六祖惠能在《壇經》中說:「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在〈疑問品〉六祖又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大師所指「經文」,便是《觀無量壽經》。此段經文如下:「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除了「修三福淨業」,世尊在《觀無量壽經》還教了韋提希十六種「觀想」「極樂國土」「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等等的法門。每講一種「觀想」之法,再三提醒說:「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最後還展視了「九品往生」的境界。世尊講了如此多種觀法,特別重點強調:「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這和《維摩經》所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是同樣道理。「法界」就是真如實相,就是佛性,「法界身」就是佛的法身。因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佛」「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你「心想」佛,你自身就會明心見性,你自身的佛性就會顯現。不論修哪一尊佛的哪一淨土,最終都是會顯現自心佛性,得見自性彌陀。
        六祖惠能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這是六祖糾正了世人對世尊所說《淨土三經》的誤解。世尊說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西方淨土」實則也是「心之所生」。涅槃的境界為「極樂」,故涅槃的境界就是「極樂世界」。不論修「難行道」「易行道」,修「淨土」修「頓教」,到了明心見性,到了開悟涅槃,那個境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彌陀淨土」其實並不在遙遠的「西方」,而在你自個的心靈深處。
        《壇經》說:「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遠。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疑問品)古德有偈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你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在前面提過,不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而僅求生「西方極樂淨土」,實則是一種「厭欣」的心態,是一種「執著」。   
        六祖惠能並非常人,他不是以世俗學者的學識去分析佛經。早在見「無盡藏尼」時,六祖就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機緣品)在見「法達」時說:「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六祖是見了諸法實相的聖者,諸佛妙法都在他心中,諸佛妙理自然的從他口中流出。世尊宣講《觀無量壽經》,不僅僅講給韋提希聽,而是講給「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聽的。不僅為「上根大智」人講,也為「下根小智」」人講,這是佛的方便說,所以六祖用了「引化」這個詞,也就是說世尊是「廣說眾譬」以「引導」和「度化」眾生。故在《觀無量壽經》中,世尊告韋提希說:「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你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學《淨土三經》當深入學佛法的全面,不可只斷章而取一段一句。當你真正理解覺悟時,那就可「心悟轉法華」了。
       《維摩經》〈香積佛品〉中,維摩詰答香積佛國諸菩薩,問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維摩詰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以難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干種法,制禦其心乃可調伏。譬如象馬[怡-台+龍]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就是說,「三界六道」等等都是釋迦世尊為「調伏」「剛強難化」的娑婆世界眾生而作的「方便說」。「相由心生」,所有佛國淨土皆是「心之所生」,「佛」在心中,「淨土」亦在心中。 
       在《維摩經》〈佛國品〉中佛言:「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當時舍利弗「不見如來國土嚴淨」,「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食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故《維摩經》最後段,世尊開示說:「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因為「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淨土法門」是佛的方便說,是希望借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往生淨土」,就是為引導眾生「自見本性」。到那個境界,就「如執明鏡,自見面像」,你的「面像」就是你自個的「本來面目」,因為你自個就是「佛」,「極樂世界」就在你心中。
        聖嚴師父在一講座中說:「今天有人問我,《六祖壇經》裡禪宗的六祖慧能大師說:『東方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念佛要到那裡去?』這句話是不是反對淨土?我回答不是的,因為淨土法門是三根普被,程度淺的人修淨土,程度較高根器更深厚的人也是修學淨土,只是態度不一樣罷了。初機學佛的人,如果不求感應,由於信心不足,很容易起退心……假如自己沒有生死自主的力量,甚至連主宰自己身心的力量都很薄弱,就說有把握達到禪宗六祖那樣的程度,這種人自信雖然可嘉,可惜沒有實證的自信,只是虛驕狂妄不切實際而己。所以勸導初機學佛的人,修淨土念佛法門,依彌陀願力求生西方淨土,是最可靠最安全的。」(《佛教入門》「念佛与助念」)
        聖嚴師父說:「因此釋迦世尊在各處經中,力讚阿彌陀佛的願力宏深。尤其使得許多自信不足、毅力不濟的眾生,都能因此而獲得了往生佛國的保障。」(念佛生淨土P35) 師父說:「彌陀的他力本願,能予人以安慰的絕對信心,不必考慮自身所做功德的多寡,也不必擔心自身修證的功力大小,只要信仰彌陀本願,立誓往生就好,然後便可放心大膽地來做各種自利利人的事了。縱然持戒不嚴煩惱不斷,也總會有阿彌陀佛依其本誓願力來接引。」(念佛生淨土P19)
        《壇經》〈機緣品〉中說:「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佛法是不二之法,「唯一佛乘,無有餘乘」。《法華經》〈方便品〉中佛陀對舍利弗說:「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因此說:「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佛陀強調:「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故,「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在《法華經》〈譬喻品〉中,佛說了「火宅喩」之後對舍利弗說:「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聖嚴師父說:「如何知道是魔境的干擾或是佛菩薩的接引?不在於臨命終時的觀察和認知,而在於平時的願心和修行。平時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並且以修善積福持戒修定和聞法等的薰習,成長善根力量,到臨命終時,自然感得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等的化身來臨。」(學佛群疑P85)
        我們為什麼要求往生佛國淨土?因為我們知道六道苦難煩惱多,我們修淨土實則上就是一種「出離心」,想擺脫人世間的煩惱和苦難。但我們現今宿業煩惱還很多,並未明心見性,並未能脫離三界,所以,我們僅能借阿彌陀佛等諸佛菩薩的大悲願力,發願往生佛國淨土。因為本師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在淨土中沒有凡界的那種煩惱和苦難的外緣,在淨土中我們可以依彌陀等佛菩薩學法。在淨土中雖然我們不一定就會成佛,但起碼可以順利朝着成佛的方向修行,猶如進入了「涅槃流」那樣。雖然我們也知道,在淨土中修行有成以後,我們還會返回凡間普度眾生,但到那時已不可同日而語了。必須明白,修淨土法門並非最終目的,「淨土」僅是究竟成佛的橋梁,所以說,淨土法門是佛的「方便說」。
        所以修淨土之前,首先要有絕對的信心和懺悔之心,還要非常專注。「佛佛一如」,不可今天修彌陀淨土,明天修藥師淨土,後天又修彌勒淨土,三心兩意,結果是一事無成。川北大藏寺祈竹仁波切曾為此舉一個生動的例子:我們掘井求水,水是在地下十尺處,但如果我們沒耐性,今天掘個五尺井,明天另掘個三尺井,掘了十天八天後,雖來總深度加起來已有幾十尺,但一滴水也見不到。(問答選錄) 「佛法是不二之法」是「唯一佛乘,無有餘乘」。 
        巴利語《雜阿含經》載佛陀的教導說:「比丘們!假使一個比丘,雖然繫在我外衣的邊緣,亦步亦趨的跟隨著我。但是假使他心中具有貪心,強力地貪著五慾之心,具有不正和墮落的思念和目的,並且雜亂怠慢而不能沉思,慌張而不能鎮定,五官不能控制的人,他則遠離了我,我也遠離了他。比丘們!假使一個比丘,他居住在百里之外,然而他不貪婪,沒有強烈的五慾之心沒有邪念,沒有墮落思念和目的,他的心念堅定精進而專心,他的思想專注而自製於五根,如此他是接近了我,我也接近了他。」〈血脈論〉說:「若欲見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
        《壇經》說:「識自本心,見自本佛」,又說:「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佛」是常寂光,是無相的,俗世所傳「見佛」或佛菩薩顯聖,那是「相由心生」。能被凡人肉眼「見」到的就不是佛。我們常見的佛像,不論石刻木雕或畫像,都是古人依悉達多•喬達摩太子的人身形相而作,並非真正是「佛」的真如實相。除了在釋迦世尊住世時的人,後世沒有人真正見過「佛」。你能「見」到佛菩薩顯靈,那是你與佛菩薩有緣,是你虔誠的清淨心所現。「心之所生」,你所「見」到的佛菩薩的形相,也必定是你平時供奉,最深入你「心」的那一尊佛菩薩的形相。
        舉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你說觀世音菩薩是男是女?近世凡感應到「見」到觀世音菩薩顯靈,必然如近世寺院供奉的觀世音菩薩像一模一樣,是顯女相的。但元代以前的觀世音菩薩稱為「觀音大士」,原本並非女相,元朝以後才漸為女相。藏於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明代吳彬的觀音大士像,是有鬍子的,不知出自何典,可能是根據唐朝以前的形像。總之,不論佛菩薩顯什麼相,這都是眾生的「心相」,並非佛菩薩的「實相」。今世的觀世音形像多為女相,顯女相只是一種「方便」,以顯母性的慈悲。據〈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載,「觀世音菩薩」能示現種種形相,「遊諸國土,度脫眾生。」從佛菩薩天人至眾生形相等等,無處不至,上天下地地獄人間,隨類化生因材施教,以各種方便攝化眾生。
        何况,你自身心靈深處也有一尊佛,當你自身佛顯現的當下,你本身就是「佛」。佛佛一如,到那種境界,你就和諸佛一個樣了。我們這樣去理解「彌陀淨土」,我們就知道「極樂世界」是佛的方便法。
        內地曾經有地方新造佛菩薩像行「開光」,周圍的小販不僅向遊客信眾販賣新造佛像的相片,還有人販賣據說是「佛」在天上「顯靈」的相片。在相片裡,那天上的白雲真的好像寺院裡供奉的佛像一個模樣。當然,如果無知民眾因看到那些相片,心裡生起對佛菩薩的敬仰,從此誠心向佛,那可是善緣了,可要對那些販賣相片的「逆行菩薩」感恩呢。但略懂電腦剪接相片技術的都知道,用 Photoshop 等「剪接軟件」,要弄出這類相片易如反掌。借「開光」為名,高價售賣佛像法器,或以佛菩薩顯靈來欺騙無知信眾,那根本是斂財,是「大妄語」,是「謗佛」。為了賺幾個錢,真不怕有因果報應。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說:「善男子!若有人分別諸佛有來有去,當知是人皆是愚夫,何以故?善男子!諸佛不可以色身見,諸佛法身無來無去,諸佛來處去處亦如是。……善男子!諸佛身亦如是,從無量功德因緣生,不從一因一緣一功德生,亦不無因緣有,眾緣和合故有。」《金剛經》說:「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又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虛雲法師說:「夫法本無法,一落言詮,即非實義。了此一心,本來是佛,直下無事,各各現成。說修說證,都是魔話。達摩東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眾生都是佛。直下認得此清淨自性,隨順無染。二六時中,行住坐臥,心都無異,就是現成的佛,不須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為,不勞纖毫言說思惟。所以說,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參禪法要
        聖嚴師父在答丹增喇嘛問什麼是「真正的佛」時說:「真正的佛是空性,所以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叫做『真正的佛』,你所見到的不論是報身也好法身也好,法身無身,報身佛則是如幻如化的佛。如果真正的法身佛能被見到的話,那一定不是法身佛。真正的佛是常寂光,常寂光是沒有東西的,也沒有可見的。不是用我們的心意識所能體會和解釋的,唯有離開心意識所見到的佛才是真正的佛。」(漢藏同異P38)師父又說:「禪宗開悟見佛,是見到佛的空性,所以並不去他方世界見佛聞法。……他方世界見諸佛見淨土,皆是『光影門頭』事,見聖見佛見種種勝境,都應澈底打消,不留痕跡。否則又生執著。何處沒有佛?處處都是佛。何處非佛國?處處皆是佛土。為什麼一定要去他方世界?《楞嚴經》說:『十方三世諸佛於一毛端轉大法輪,度無量眾生。』若真開悟,於一剎那間即與無量諸佛同在,不需到他方世界去。」並指出:「禪宗並不否定經論,只是渡河之後,即當捨舟登岸,不要老在船上。」(漢藏同異P69
        西藏也有一個近似「西方極樂世界」的神話故事:據傳,在西藏雪山深處,有一個四周被有如八瓣蓮花似的雪山圍繞,稱為「香巴拉」(Sham-bha-la)的淨土。古時有一年輕藏人曾踏遍雪山尋找「香巴拉」而不可得。一位高僧對他說:「香巴拉就在你的心中,不必遠求。」藏地有一首優美的歌,歌名就是《香巴拉并不遥遠》。
        《維摩詰經》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再次引古德的偈: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你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