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者 果燦 ──
「醍醐」是從牛奶提鍊出來的美味食品。《大般涅槃經》說:「醍醐者名世間第一上味。」「諸藥中醍醐第一,善治衆生,熱惱亂心。」(卷三) 又說:「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眾病皆除,所有諸藥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從佛出生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言醍醐者喻於佛性。」(卷十四)此是譬喻佛法有不同的層次境界。《涅槃經》說:「諸藥中醍醐第一,善治衆生熱惱亂心。」因為「醍醐」是世間第一美味,被譽為最上乘之良藥,故被比喻為「佛性」,好比《法華》《涅槃》為經中之經。
聖嚴師父說:「因為《涅槃經》的教法善用譬喻,將救濟一切衆生的方便喻為毒鼓,那是救濟包括十惡五逆之人及一闡提人,能夠除盡一切衆生的煩惱諸障。喻為醍醐者,是能治癒一切衆生的一切心病。」(天台心錀P95-106)因《涅槃經》等能使鈍根的聲聞開發慧眼,得見佛性,能斷結惑之生,故喻為「醍醐殺人」。醍醐好比佛的智慧,能開發人的慧眼,故學佛的智慧好比以「醍醐灌人之頂」,略稱「醍醐灌頂」。
「五味」(Pancaksira) 是出自《涅槃經》的譬喻,原指從牛奶提鍊出來的美味食品,乳酪等的「五味」。其中「醍醐」被譽為最上乘之良藥,好比《法華》《涅槃》為經中之經。《涅槃經》說:「聲聞如乳,緣覺如酪,菩薩之人如生熟酥,諸佛世尊猶如醍醐。」(卷十)
「灌頂」(Abhiseka) 指為結緣或為傳密法而行之法,是洗滌罪惡注入功德之法。古印度國王即位時,取四海之水灌其頂以表祝福,密教引用此儀式。一般是以聖水灌頂,以五瓶聖水灌頂的儀式稱「大灌頂」。後來發展至以手或法器觸摩行者之頭頂,稱為「摩頂灌頂」,甚至有「結緣灌頂」「傳法灌頂」「授記灌頂」「放光灌頂」「滅罪求福灌頂」等等。
「灌頂」在藏傳佛教是包含了加持,授予修持許可及傳法等。藏語是Wang 或wangkur,但僅以手或法器觸摩行者之頭頂,藏傳佛教只視為一種加持祝福,並不稱為「灌頂」。故嚴格來說,藏傳佛教並沒有什麼「結緣灌頂」「摩頂灌頂」之類。「大灌頂」藏語是Wangchen,是一種很嚴格的莊嚴的,如摩訶瑜伽密部的大灌頂等。求「大灌頂」,金剛上師要先觀察欲依止的弟子三至六年,才準授「灌頂」。那些隨隨便便,甚至用「遥距」方法的所謂「灌頂」,是不如法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